MD-12是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簡稱麥道公司)擬設計的大型遠程四發寬機身客機。麥道公司提出這一方案是在1988年。最初的方案是現已投入使用的MD-11飛機的加長型(加長10.68米),仍採用3台發動機,三級布局載客量為375人。一些被徵求意見的航空公司反映載客量少,而每座-英里的直接使用成本較高。為解決此問題,麥道公司進行了研究,從而確定了這種載客量大的四發雙層客艙方案。MD-12的銷售重點在亞太地區,麥道公司打算在亞太地區建立生產新機機身、機翼以及總裝的工廠,生產設施將由所在國擁有,麥道公司僅租賃使用。新機研製費用約55億美元,麥道公司希望國際風險分擔夥伴能占67%的份額。中國台灣的台翔航太工業公司曾擬投資20億美元,占40%的份額,此事由一個評估小組進行研究,台灣省議會也進行審議,但最後並未達成協定。
發展
麥道公司有意改良及延伸三發動機飛機MD-11計畫,使之成為一款新式客機。於是麥道公司開始著手研究一款四發動機、雙層客艙及擁有比MD-11更長的機身的飛機。早在60年代,道格拉斯公司已有意發展雙層客機,欲把DC-10擴展成為雙層客機,直至90年代才實行,把該飛機名命為MD-12,而MD-12與今日的A380和波音NLA計畫十分相似,亦比當時的波音747大。MD-12設計時機身長242呎,但在1992年修改至208尺,並預計1995年首飛,1997年投入服務。當時麥道公司計畫MD-12的大型零件會在台灣製造,因為麥道公司預計當時亞洲地區的航空公司會對MD-12下達大量訂單。
儘管MD-12計畫曾一度引起業界注意,尤其是在航空界,但當時市場對MD-12反應冷淡,並沒有任何訂單,而麥道公司也不像波音公司或空中客車公司般擁有龐大資源去開發大型客機。在1997年麥道公司被波音合併後,MD-12計畫亦慢慢被遺忘。
雙層客機的研發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及技術,而今日的空中客車A380飛機與MD-12十分相似,而A380也能夠成功地投入服務,但A380的代價是面臨超支問題和延遲交付飛機,而且A380的訂單亦不多,標誌著雙層客機市場至今仍未成熟。
MD-12原計畫有四個類型
遠程型 上層客艙僅利用1/3的長度,典型的三級客艙布局載客430人,下層客艙設定25個頭等艙座位和327個經濟艙座位,上層客艙設定78個公務艙座位。航程14824公里。
高密度型 上層客艙整個長度全部用來載客,三級布局方案共載客511人。航程13341公里。
貨機型 載貨141648千克,航程8153公里。
客貨混合型 載客375名,同時運載8個2.44米×2.44米的貨盤,航程14082公里。
此計畫由於未獲得台灣省當局批准而告吹。
設計特點
機翼 超臨界機翼設計,固定式發散後緣設計產生類似變彎度翼型的效果。這種固定式後緣最適合M0.85左右的巡航速度,而且簡單,可使飛機總升力係數提高3~4%。MD-12採用的機翼有助於滿足亞太地區的用戶提出的初始巡航高度要求。
機身 橢圓形剖面,63.4米長的機身大部分剖面寬度為7.4米,高度為8.5米。飛機設上、下兩層客艙,底層則裝行李和貨物。上、下客艙有兩個常規樓梯相通,樓梯寬度允許帶行李的兩名乘客雙向通過。旅客上、下飛機都需通過下層。下客艙前樓梯前方為頭等艙。前樓梯後方和上層客艙可布置為公務艙或經濟艙。
發動機 MD-12要求動力裝置的推力為1100千牛(112245公斤),也就是需要四台單台推力為266.9千牛(27235公斤)的發動機。可供選擇的有通用電氣公司的CF6-80C2、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PW4462和羅耳斯·羅伊斯公司的“湍達”764等。
性能
一般資料
乘員: 2
載客量: 三級艙可裝載430人,單一艙最多511人
長度: 208尺(63.40米)
翼展: 213尺(64.92米)
高度: 74尺(22.55米)
翼面積: 5,846尺²(543.1米²)
空重: 402,700磅(187,65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949,000磅(430,500公斤)
發動機: 4×通用電力 CF6-80C2 渦輪扇發動機, 每個 61,500磅力(274千牛頓力)
性能
最高速度: 0.85馬赫 (656英里/時, 1,050 公里/時)
航程: 7,170 海里(9,200 英里, 14,825 公里)
翼負荷: 162.3 磅/尺²(792.7 公斤/米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