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70坦克

MBT70坦克

MBT-70/Kpz.70主戰坦克,是一種富有傳奇色彩的主戰坦克。世界上兩個頂尖級製造坦克的大腕來了個“強強聯合”,採用了20世紀60年代後期世界上最先進的坦克技術,意欲打造出世界上最強大的坦克。結果,坦克的樣車是造出來了,但這種“超豪華型”坦克卻夭折在襁褓之中。不過,“豹”2和M1算得上是MBT-70/Kpz.70坦克的“金童轉世”,成為戰車王國的“一代梟雄”。

起端

MBT70坦克 MBT70坦克

歷史回到40年前。20世紀60年代初期,是華約集團的鼎盛時期,幾萬輛T系列坦克虎視眈眈地時刻準備越過柏林圍牆西進,成為懸在北約各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如何應對華約集團的“鐵甲優勢”,成為北約軍事將領日夜思考的頭等問題之一。在大力發展反坦克武器和小型戰術核子彈的同時,研製一種性能先進的主戰坦克,便是對抗華約“鐵甲優勢”的一項重大舉措。

發展背景

這裡面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美國三軍的武器裝備“通用化”問題。1961年甘迺迪上台,成為美國的第35任總統。他的大學同窗麥克納馬拉當上了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上任伊始,就大刀闊斧地拿艾森豪時代的龐大的三軍武器研製計畫開刀,大力提倡武器裝備的“通用化”。首當其衝的是研製美國空軍和海軍通用的飛機及其他武器裝備。在這方面,F-4“鬼怪”Ⅱ戰鬥機、A-7“海盜”Ⅱ攻擊機和“麻雀”空空飛彈的研製取得了成功,做出了表率。這幾種兵器都是美國海軍研製成功、美國空軍一道採用的武器裝備。在地面兵器的研製上,麥克納馬拉強調要實現陸軍和海軍陸戰隊裝備的“通用化”,並進而實現北約各國的武器裝備的通用化。

與此同時,二戰中戰敗的德國已經於上個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復興。聯邦德國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研製成功性能先進的“豹”1主戰坦克,繼承了“戰車王國”深厚的“鐵甲底蘊”。美國人想藉助聯邦德國的強大研究和設計力量,德國人想利用山姆大叔鼓鼓的“錢袋子”。一場“強強聯合”的坦克研製計畫終於浮出了水面。

美德合作

MBT70坦克 MBT70坦克

1963年8月1日,美國和聯邦德國共同簽訂了“20世紀70年代主戰坦克研製計畫”協定。研製的代號分別為MBT-70坦克(美國)和Kpz.70坦克(聯邦德國)。1963年12月,雙方確定了研製坦克的戰技指標,主要有7條,包括:戰鬥全重50噸左右;單位功率在25馬力/噸以上;裝152毫米兩用炮管,有雙向穩定器;裝自動裝彈機,乘員3人;高性能火控系統提高首發命中率和夜戰能力;採用液氣懸掛裝置,車高和車姿可調;具有對抗敵彈直接和間接攻擊的堅強裝甲防護力,有三防裝置。其中,採用152毫米兩用炮管這一條,明顯地帶有當時的“飛彈萬能論”的色彩。參加研製的公司有美國的通用動力公司和聯邦德國的萊茵金屬公司、亨舍爾公司、克勞斯·瑪菲公司等多家“兵工大腕”。1964年8月成立了聯合領導小組。1964年9月,設計工作全面鋪開。1965年2月,在兩國提出的5個設計方案中選出了3個方案,並開始了實車設計。在全部34套部件中,美國負責研製6套,西德18套,兩國共同研製的為10套。到1966年,兩國分別各研製出2輛樣車。直到這時,共同研製計畫的進展還算順利。

論點

MBT70坦克 MBT70坦克

不難看出,MBT-70/Kpz.70坦克,幾乎把20世紀60年代的坦克先進技術全都用上了,什麼炮射飛彈啦,自動裝彈機啦,液氣懸掛裝置啦,先進的多燃料發動機啦,多種遙控操縱裝置啦,顯示出這種“豪華型”坦克的高貴氣質。不過,問題也恰恰出在這裡。讓我們看一看研製過程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吧!

火炮研製

最大問題是火炮。從研製的過程中不難看出,MBT-70/Kpz.70坦克最大的“亮點”是火炮,但問題出得最多的還是火炮。在採用什麼樣的炮管上,德美兩家一開始就各執己見。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堅持採用152毫米兩用炮管,而西德的萊茵金屬公司則堅持採用120毫米滑膛炮。德方認為,反坦克飛彈有以下不足:飛行速度低,在制導過程中限制了坦克的機動,易於被敵方反擊;飛彈的結構複雜,可靠性較低;在歐洲戰場上地形較複雜,交戰距離在1 000米左右,飛彈跟蹤容易失去目標;有線制導的飛彈易被樹枝等小障礙物干擾起爆;反坦克飛彈的價格是炮彈的20倍,成本太高。對此,美方不以為然,在“飛彈萬能論”的思想指導下,堅持採用XM150型152毫米兩用炮管。各執己見的結果,使合作雙方一開始便種下了“不睦”的種子。

XM150型炮彈/飛彈兩用炮管,既可以發射普通穿甲彈和破甲彈,也可以發射MGM51型152毫米“橡樹棍”反坦克飛彈,它和基本上同期研製的M551“謝里登”輕型坦克及M60A2中型坦克上的M81和M162型152毫米兩用炮管是一個類型的,但炮管更長些(XM150為4 353毫米;M81為2 870毫米),這是兼顧發射反坦克飛彈和普通炮彈的折衷結果。

主炮的彈藥基數為:反坦克飛彈13枚,破甲彈53發。飛彈的飛行速度為150米/秒,射程為200~2 500米。存在的問題是,發射破甲彈時,其威力要比發射反坦克飛彈降低20%~30%,原因是破甲彈的旋轉穩定對其金屬射流的集中有不利的影響。另一個大問題是,飛彈的飛行速度低,故障率高,使它的實際作戰效能大打折扣。

“橡樹棍”反坦克飛彈,是一種紅外指令制導、直接瞄準的第二代反坦克飛彈。彈徑152毫米,發射重量27千克,採用聚能破甲戰鬥部,飛行速度200米/秒,最大射程為3 000米,最小射程200米。它的最大缺點是發射制導裝置的故障較多,飛彈的可靠性差。

相反,聯邦德國研製的120毫米滑膛炮技術成熟,發射破甲彈時的威力不亞於大口徑的152毫米炮彈。這種120毫米滑膛炮,經改進後,最終成為裝在“豹”2和M1坦克上的一代名炮。可以認為,兩國軍方在主炮口徑和類型上的意見相左,也是MBT-70/Kpz.70計畫最終告吹的原因之一。

火控系統

MBT-70/Kpz.70坦克的火控系統是相當先進的,採用了穩像式火控系統,系統中包括:數字式彈道計算機、火炮雙向穩定器、雷射測距儀、自動裝彈機、紅外及微光夜瞄裝置、光學瞄準鏡、飛彈制導裝置等。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這無疑是一套“豪華型”的火控系統。

輔助武器

輔助武器也是“亮點”之一 MBT-70/Kpz.70坦克的輔助武器也很有特色。它採用了20毫米機關炮,裝在炮塔左上方的小炮塔上。另有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以機關炮為輔助武器,只有MBT-70和AMX-30等少數坦克,目的是節約主炮彈藥。更難得的是,輔助武器採用全景潛望遙控方式操縱射擊,美國人宣稱:“即使坦克乘員離開坦克,這種機關炮也可以自動射擊。”兩國採用的機關炮型號不同,德國人用的是萊茵金屬公司製造的Mk20DM5型20毫米機關炮,而美國人則採用了引進的HSS320型20毫米機關炮。一件輔助武器也統一不起來,足見國際合作研製武器裝備有多難。

動力裝置

動力裝置上的“二重奏” 和主要武器、輔助武器一樣,在動力裝置的選擇上,美國和西德也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美國一方選用的是“大陸”AVRD-1100多燃料風冷發動機,最大功率達1 474馬力。這在當時,是一款相當先進的動力裝置,如採用可變壓縮比技術等,升功率高,體積相當緊湊。與它相匹配的是阿里遜公司的XM1500-2型液力機械式變速箱。這套動力-傳動裝置的性能很先進,但可靠性較差。與此同時,西德一方則選用MTU公司的MB873Ka型水冷12缸多燃料發動機,最大功率1 500馬力,配用倫克公司的HSWL354型液力機械式變速箱。這套動力-傳動裝置性能先進,可靠性高,經過小的改進,最終成為“豹”2坦克的動力-傳動裝置。顯然,這曲動力裝置的“二重奏”並不和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