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介紹
赤經 13:29.9 (小時: 分)赤緯 +47:12 (度: 分)距離 30000 (千光年)視亮度 9 (星等)視大小 11 × 8 (角分) 1845 年被羅德羅斯 (Lord Rosse) 發現,這是兩個因為重力互動作用的星系,位於獵犬座,是著名的漩渦星系,質量大約是太陽的一千億倍,星系核有很熱的氣體、塵埃、和很多既熱又年輕的恆星。它是因為具有清晰的星系漩渦臂才被如此命名的。在梅西葉目錄中,它的編號為51,因此也稱為M51。
漩渦狀星系
漩渦狀星系是一個龐大的,與它的伴星系共存的螺旋狀星系,它和它的伴星系(NGC5195),非常容易被觀測到,這兩個星系甚至用雙筒望遠鏡都可以看到。這兩個星系也是專業天文學家用來研究星繫結構(尤其是螺旋狀的旋臂)和星系間相互影響的重要研究對象。漩渦狀星系圖片是幹細胞研究專家亞歷山大-博伊科從位於加州門羅帕克的自家後院拍攝的漩渦狀星系。據悉,他當時所使用的裝備為SBIGSTL-11000天文照相機和天文望遠鏡。
看到影象
在這個距離地球有3100萬光年之遙的漩渦星系的核心中,天文學家已經鑑定出有一區域是聚集著稠密的年輕恆星。在這一張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影像中,顯示出核心的亮區可能是由數百萬個年齡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的恆星所聚集而成的。在這個橫跨80光年的區域,由於這些恆星太過擁擠,以至於假設我們住在其中一顆恆星旁的行星上時,我們所看到的天空將永遠是光亮的,不會有黑夜的降臨。在這個區域中還可以看到一個Y字型的暗線,它意味著有些帶狀的塵埃正遮住背後的強烈星光。
發現歷史
著名的旋渦星系M51是由Charles Messier首先發現的天體之一:1773年10月13日,他在觀測一顆彗星時,發現了它,並且將它形容為一個“非常暗的星雲,不含恆星”,很難觀測到。它的伴星系,NGC 5195,在1781年被他的朋友——Pierre Méchain發現,因此也在1784年版的Messier星表中被提到:“這是個雙星雲,每部分都有個明亮核心,兩者相距4'35"。兩者的‘大氣’相互連線,其中一個比另一個更暗。”William Herschel也給NGC 5195分配了自己的名字:H I.186。
M51的真實含義,偶而還會有些混亂:究竟是指這一對星系(就像Messier提到的兩個“星雲”那樣)還是僅僅指那個較大的星系,NGC 5194。如果是指這一對星系,那NGC 5194就會被稱為“M51A”,而NGC 5195就是“M51B”。
M51是一個小星系群的主要成員。它在3千7百萬光年的距離上仍然如此顯著,可見實際上這是一個明亮的大型星系。M51(以及整個星系群)的距離仍然非常不清楚。我們所用的3千7百萬光年的數據,是基於光度測量的結果,Kenneth Glyn Jones也給出了同樣的數值。有些作者給出了小得多的數值(小於2千萬光年),但最近(2001年)STScI公布的結果為3千1百萬光年。
1845年春,Rosse爵士發現了其中的旋臂結構,這樣的結構是首次被人發現,他還繪製了一幅非常仔細和精確的素描。因此,M51有時也會被引用為Rosse星系或者Rosse爵士的“問號”——他就是這么形容M51的(參考NED)。
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這樣顯著的旋臂結構是M51與它的近鄰——NGC 5195(Messier描述中較暗的那個)近期遭遇的結果。由於這樣的相互作用,星系中某些區域的氣體受到擾動而壓縮,結果形成了新的年輕恆星。這在星系遭遇過程中是普遍現象,旋臂結構更容易出現在較重的星系中。Halton Arp將M51作為第85號天體編入了他的不規則星系表中,描述為“漩渦星系,擁有巨大的高表面亮度伴星系”。
對於愛好者來說,如果天空足夠黑暗,M51會是一個容易觀測的美麗目標,但它對光污染相當敏感,很容易淹沒在天光背景之中。在極好的條件下,甚至用4英寸以上的望遠鏡就可以瞥見其中旋臂的蹤跡。觀察這一星系對時,低放大率最為合適。
Hubble太空望遠鏡著重研究了M51的中心區域。它的緻密核心現在被歸類為Seyfert 2.5型。最近HST的研究(發表於2001年)關注於內部的旋臂以及塵埃雲,這裡是大質量的明亮恆星形成的地方。歐洲航天局的ISO(紅外太空天文台)衛星在紅外波段對旋渦星系進行了研究。
觀測指導
使用網站的深空望遠鏡,焦距2800mm ,焦比f10 ,拍攝15 分鐘即可得到上圖漩渦星系的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