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L-型細菌(bacterlvt L form)
細胞壁缺陷細菌是英國Lister研究所的克蘭伯格(Klieneberger)在1934年研究念珠狀鏈桿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s)時首次發現的,故命名為L-型細菌。L-型細菌由於無細胞壁故細胞呈多種形態,革蘭氏染色陰性,大小為0.05~50μm不等,相差懸殊,有的可以通過細菌濾器,故又稱“濾過型菌”。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原生小體、中型體和巨型體3種形態。L-型細菌在含豐富營養的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緩慢,可以形成0.1mm的“油煎蛋”的狀的微小菌落,外形不規則,中心緻密黑色,用Dienes氏染色法染色呈藍色,但退色較快。在液體培養基中漂浮生長為絮狀或顆粒狀。它們以不對稱的二分裂、出芽或碎裂法繁殖。有的L-型細菌在適宜條件下可以恢復成有細胞壁的正常細菌。
類別
在實驗室條件下可以通過在培養基中加入抑制細胞壁合成的藥物,如大環β-丙醯胺類抗生素、桿菌肽、環絲氨酸、甘氨酸等或因培養基中缺少合成細胞壁的成分,如二氨基庚二酸、賴氨酸等獲得L-型細菌。也可用亞硝基胍、紫外線、氯化鋰等誘變獲得。
在自然條件下由於細菌本身產生自溶酶而自發產生L-型細菌。不適當的使用抗生素、抗體補體的作用、機體的免疫力下降、內分泌的變化及不適宜的溫度、營養成分、酸鹼度等均可誘導產生L-型細菌。
L-型細菌的生長條件和原菌不同,需加氯化鈉或蔗糖來保持高滲環境。L-型細菌對作用於細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有的本身是致病菌,可作為致病菌的長期保存形式。L-型細菌在疾病診斷和治療、菌種保藏機制的研究、發展農業、研究細胞功能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