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lde[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基本信息

(封面畫出自美國著名畫家David Hockney ) (封面畫出自美國著名畫家David Hockney )

作品作曲:Richard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樂團指揮:Christian Thielemann

樂隊與合唱團:Chor und Orchester der Wiener Staatsoper

合唱指揮:Ernst Dunshirn

錄音地點時間:Vienna, Staatsoper, 5/2003 [現場錄音]

唱片公司:DG

錄音製作:Live recording by Austrian radio

Live recording des Osterreichischen Rundfunks

Recording Producer: Wolfgang Sturm (ORF)

Post-Producting: Arend Prohmann (DG)

Balance Engineer: Josef Schutz (ORF)

發行時間:2004

唱片編號:B0002250-02 GH3

資源格式: APE

版本: 原版CD抓軌

地區:美國

專輯介紹

(Booklet 的 cover) (Booklet 的 cover)

蒂勒曼一九五九年生於柏林——他的雙親具有音樂天分,但只成為了業餘音樂家——在決定做一名指揮之前,他五歲開始學習鋼琴,在增加的私人教課中學習指揮和作曲,同時又在卡拉揚基金會隨柏林交響樂團的Giusto Cappone習中提琴,後在一些比賽中獲得鋼琴和小提琴獎。大學畢業後他在柏林德國歌劇院(The Deutache Oper) 任合唱團聲樂教師,同時他擔任當時已年過七十的卡拉揚的助手,他從這位大師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與卡拉揚一起工作是蒂勒曼音樂教育的關鍵部分,但聆聽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的錄音也顯得同樣重要。蒂勒曼說,“富特文格勒展示了怎樣能把自由與框架、靈活與結構、興奮與控制結合起來,這些看上去都是自然而然的,但卻如同一幅圖畫並不是哪裡都能做到的。他對整個作品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富特文格勒1942年與柏林愛樂演奏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是無法超越的。要么放棄指揮事業,要么不得不承認確實有人能夠如此接近完美的演奏這部作品”。一九八五年,蒂勒曼被指定為柏林德國歌劇院的重要指揮。三年之後他在紐倫堡做常任指揮,在許多重要的義大利歌劇院頻頻露面之後的一九九三年他被指定為Teatro Comunale di Bologna的首要指揮,在羅馬他指揮了全套貝多芬交響樂,同年他帶了Orchestra of the Accademia di Santa Cecilia巡演日本和美國。

蒂勒曼比較迷戀於中歐浪漫主義作品,而他對華格納、舒曼、勃拉姆斯和理查·史特勞斯的闡釋贏得了很多喝彩。“我試圖慢慢地發掘音樂遺產”,他說,“我在柏林這個愉快的位置上能夠指揮所有著迷的華格納與史特勞斯的作品。《特里斯坦》我指揮了45次演出——我這個年紀有誰做到了這么多?——而且還有50次《名歌手》”。在2003年的拜洛伊特音樂節上,蒂勒曼第一次演出《名歌手》就大獲成功,在未來十年里他也將成為那裡的重要角色 (2002年指揮《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2006年指揮新版《指環》)。蒂勒曼還是維也納愛樂樂團和愛樂樂團的客座指揮,並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和科文特花園的常客。如果他真的離開了柏林,那么四十多歲的蒂勒曼在缺少新星指揮家的音樂界裡是不會沒有邀約的。

蒂勒曼意識到了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揚留下的傳統。“我在這種環境裡長大。我聽到了那些美妙的音樂會。人們給我富特文格勒的錄音,使我在家裡就能夠享受這些,正如每個在義大利歌劇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義大利人可以在家裡欣賞那些作品一樣。但是你必須建立新的傳統,而不是僅僅繼承舊的成就”。

蒂勒曼渴望把藝術和政治分離,不喜歡政治正確性的要求。他還拒絕對德國歷史進行全面的道歉。“我企圖尊重一切事實”,他說,“從沒有哪件事情是徹底錯誤的。歷史上曾有黑暗的時刻,但也曾有閃光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他認為政治在音樂中並沒有地位。蒂勒曼說如果音樂好,那么作曲家的道德品質或政治因素就沒有關係。

(以上評論根據弌個搜尋而得的相關帖子中韓大晗譯的史蒂芬·莫斯文章為基礎而作修改)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