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審稻2011017
特徵特性
全生育期平均136.2天,比對照Ⅱ優838長2.0天。株高123.5厘米,穗長22.9厘米,千粒重26.7克。株型適中,群體整齊。高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整精米率68.8%,長寬比2.1,堊白粒率53%,堊白度13.7%,膠稠度53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2.5%。2010年生產試驗,平均667平方米產575.4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6.4%。栽培育秧做好種子消毒處理,適時播種,培育壯秧。秧齡30天內適時移栽,栽插規格13.3厘米×23.3厘米或13.3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1~2粒種子苗。
產量表現
2008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9.2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2.9%(極顯著);2009年續試,平均畝產595.4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7.4%(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2.3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5.1%,增產點比率89.3%。2010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5.4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6.4%。
栽培要點
1.育秧:做好種子消毒處理,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2.移栽:秧齡30天內適時移栽,栽插規格13.3厘米×23.3厘米或13.3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1~2粒種子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畝施純氮15千克,其中70%作基肥,返青時施15%作追肥,15%作穗肥,缺鉀田塊適當補施鉀肥。淺水濕潤促分櫱,及時擱田,做到早夠早擱田,分次擱田,輕擱為主;收穫前5~7天斷水,切忌過早斷水。
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螟蟲、褐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
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 。適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區除外)、湖北(武陵山區除外)、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皖品審07010613
2007年安徽審定,編號:皖品審07010613 | |
審定情況:2007年2月13日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兩年安徽省中秈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563.20公斤和582.78公斤,對比照汕優63分別增產8.79%和增產11.17%,均達極顯著。2006同步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6.4公斤,對比照汕優63增產7.36%。。 特徵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中稻。株高122厘米左右,分櫱力中等,平均每穗總粒數175粒,結實率83%左右,千粒重27克左右。米質達部頒四等食用稻品質標準。全生育期139天,比汕優63長1-2天。抗性鑑定,感白葉枯病和感稻瘟病。 適宜地區:適宜在安徽省作一季稻種植,但不宜在低洼易澇區和瘟病重發區種植。 栽培要點:作一季稻栽培,一般在4月底5月初播種,秧齡30-35天:畝栽2.0萬穴,每穴1-2粒種子苗。注意適時預防白葉枯病和稻瘟病。 |
新品種權信息
·新品種權申請或公告信息 | |
申請日:2008/3/19 申請號:20080141.4 申請公告日:2008/7/1 申請公告號:CNA004596E 授權日:2014/3/1 品種權號:CNA20080141.4 授權公告日:2014/3/1 授權公告號:CNA004177G 培育人:劉良柏;王平信;羅玉祥 品種權(申請)人:宿州市種子公司 品種權(申請)人地址:安徽省宿州市運糧河路85號(234000) | 本申請品種是以Ⅱ-32為母本,以2P508為父本配組而成的雜交種。其中,2P508是以OM052為母本,以IR50為父本雜交後通過8代自交選育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