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HNV

2. IHHNV感染的南美白對蝦,可能成為終身帶原者。 2.

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簡稱IHHNV)
對蝦養殖最大的難題,莫過於疾病,尤其是病毒性疾病,南美白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養殖亦不例外。而在多種對蝦病毒中,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簡稱IHHNV)容易被忽略,因為IHHNV感染南美白對蝦,不會導致死亡。但是實際上,IHHNV感染不容忽視,因為後果為經濟上的重大損失。感染IHHNV的南美白對蝦,畸形率高,個體成長差異性大,餌料效率差,商品價值低,產量偏低,整體養殖經濟損失可能高達50%。

IHHNV的出現及分布

· 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毒(IHHNV)為世界養蝦業主要病毒之一,在藍對蝦(Litopenaeus stylirostris)造成高達90%死亡率;而在白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則引起矮小畸形症候群(Runt-deformity syndrome,簡稱RDS),成長緩慢且不齊,額角彎向一側,第六腹節及尾扇變形或變小,造成高達50%的經濟損失。
· IHHNV自1981年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發生,南美白對蝦養殖業的損失,據估計高達5 – 10億美元。IHHNV目前仍然普遍存在於拉丁美洲地區,為絯地區養蝦業的主要難題之一。
· IHHNV何時侵入亞洲地區已經不可考,過去為害亞洲養蝦業不大,但隨著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的擴大,IHHNV所造成的病變和經濟損失,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IHHNV病毒

1. 是目前已知的對蝦病毒中顆粒最小的一種。
2. 屬於單股DNA小病毒(ssDNA Parvovirus)。
3. 病毒粒(Virion)直徑約22 nm(奈米),無套膜(Nonenveloped),20面體(icosahedron)對稱的球狀顆粒。
4. IHHNV感染對蝦的部位,包括外胚層組織,如鰓、表皮、前後腸上皮細胞、神經索和神經節;以及中胚層器官,如造血組織、觸角腺、性腺、淋巴器官、結締組織和橫紋肌。在宿主細胞核內形成包涵體。
5. 一般蝦苗場的消毒方式,可有效殺死IHHNV。
6. IHHNV對乙醚(Ether)有耐藥性,在50%甘油(Glycerol)中保存在25 – 28℃下14天,仍然有感染性。
7. IHHNV在感染的病蝦組織,保存在-20℃之下五年,- 80℃之下十年,仍然有感染性。

病徵(針對南美白對蝦)

1. 矮小畸形為最明顯病徵。
2. 額角彎曲或變形,觸角鞭毛變皺,蝦體表面粗糙或變形。
3. 蝦成長嚴重不均,畸形率和矮小率在30 – 90%之間。

傳染途徑

南美白對蝦在感染IHHNV之後,有可能終身帶原,並透過垂直傳染途徑感染子代,或透過食物鏈或互相殘食或水體而引起水平感染,其中以吃食病蝦的傳染性最高。

帶原性

IHHNV感染的南美白對蝦,可能成為終身帶原者。

最佳檢測時期

南美白對蝦任一生長期皆會受到IHHNV的感染,因此皆可以作為檢測的對象。

因應之道

1. 到目前為止IHHNV疾病無有效治療方法。
2. 親蝦感染IHHNV,會嚴重影響幼體的產出率。必須嚴格篩選不帶IHHNV的親蝦來育苗。
3. 受精卵及幼體的消毒。
4. 蝦苗場的水源、桶具、設備、管道等的澈底消毒,以及生物安全防護系統的設立及執行。
5. 放養SPF蝦苗,以及出苗前的IHHNV檢驗。
6. 養殖環境的消毒、殺菌處理,以及生物安全防護系統的設立及執行。放養不帶IHHNV的蝦苗,不保證在養殖過程中免於感染IHHNV。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