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修正模型

H—O修正模型於1975年由格魯貝爾(H.G.Grubel)、勞埃德(P.J.Loyd)建立,初步解釋了部分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由於此模型沿襲了H—O模型的基本內容,僅僅是對H—O模型的某些前提條件做了調整,因此人們稱之為H—O修正模型。

概述

H—O修正模型於1975年由格魯貝爾(H.G.Grubel)、勞埃德(P.J.Loyd)建立,初步解釋了部分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由於此模型沿襲了H—O模型的基本內容,僅僅是對H—O模型的某些前提條件做了調整,因此人們稱之為H—O修正模型。

貿易現象

按照H—O模型(即赫克謝爾-俄林要素稟賦學說),國際間的貿易模式應該是:各國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豐富要素的產品,進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也就是說國際貿易主要是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不會發生。然而現實情況是產業內貿易發展迅猛,尤其是在已開發國家間。為解釋產業內,貿易這中新的貿易模式,格魯貝爾和勞埃德提出修正H—O模型。眾所周知H—O模型以一系列前提假設為基礎,如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生產技術相同、產品無差異、規模收益不變、商品自由流動等。格魯貝爾、勞埃德認為這些過多的前提建設限制了H—O模型的套用範圍,他們在其名著《產業內貿易》中提出取消H—O模型中商品自由流動假設後,可以解釋下列產業內貿易現象:

1.邊境交叉貿易。對水泥、沙子、玻璃等建築材料來說,運輸費用是一筆非常大的支出,占其總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如果國內的運輸費用超出了進口費用,作為“理性人”的消費者就會選擇從鄰國進口,從而相同產品的交叉貿易出現。這種現象在國境較大國家更為明顯。

2.周期性貿易。主要是針對蔬菜、水果等季節性商品。蔬菜、水果的生產有特定時期,但是由於世界幅員廣闊,每個國家的生產季節並不相同。另外季節性產品的儲存費用較高,或不易儲存。因此,如果運輸費用不高於儲存費用,國家間就會出現生產旺季相互出口、淡季相互進口現象。

3.跨國公司的部門內貿易。跨國公司的生產是國際化大生產,在世界各地設立子公司,跨國公司需要購買產品時,首先傾向於公司內部交易,這可以降低外部不確定性,確保產品質量,還可以減少交易費用(如談判費用、銷售費用等)。公司內部貿易也是跨國公司逃避稅收、轉移資產的一種方法。公司內貿易相當一部分是產業內貿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