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 YEAR

GAP YEAR

Gap Year意為間隔年、空檔年,是西方社會通過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變遷總結出來的概念。大概意思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近幾年越來越多21到23歲、已經獲得學位的年輕人也開始給自己一個空檔年)做一次長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作用

GAP YEAR GAP YEAR

間隔年可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生存技能,增進學生的自我了解,從而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以一種“間隔”當前社會生活的方式,達到更好地融入當前社會的目的。 如今,空檔年在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加拿大的學生當中都已非常流行。

起源

提到gap year的起源,就一定得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嬉皮士浪潮說起。當時不約而同前往印度的英國嬉皮士們正是最初意義上的gap year實踐者。六十年代的西方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震盪。反越戰示威、美國總統甘迺迪遭暗殺、反種族運動、倫敦的前衛時裝風潮…各種新思潮和新事物的衝擊促成了the swinging sixties的產生。在這股風潮下,活躍於四、五十時代的“垮掉的一代”開始演變為更加活躍的反主流文化群體――嬉皮士。他們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表達對越戰和民族主義的反對,提倡非傳統的宗教文化,批評西方國家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典型的嬉皮士之旅一般是從西歐出發,以最便宜的旅行方式穿過歐亞大陸到達亞洲的印度或斯里蘭卡。如今鼎鼎大名的背包族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的創始人Tony Wheeler夫婦就是在這樣的旅行之後寫出了第一本書《便宜走亞洲》。 嬉皮士之旅自有其精神上的驅動力,一般是“認識自我”,“尋找精神家園”或是“與他人交流”。

形式或活動

主要以旅行為主並通常結合以下幾種進行:

1. 做義工(志願者)

前往開發中國家,如印度,中國,尼泊爾等地進行關於教育,醫療,環保等方面的志願工作。

2. 打工賺錢或旅行

如去國外進行working holiday,wwoof,青年旅舍義工等 。有些學生把時間用在旅行上,有些則用在工作上。而更多的則把兩者結合到了國外工作假期當中。間隔年當中的學生(也稱間隔年旅行者)有一個普遍的選擇,那就是參加國際志願服務。例如受2004年印度洋海嘯的影響,大量的志願者就以幫助南亞人民的方式走上了他們的間隔年之路。

3. 投身於全球教育

另一個正在興起的趨勢是投身於全球教育,包括語言教學,居住在當地人家,文化傳播,社區服務和獨立學習。這些實踐存在於像印度、中國、摩洛哥、巴西丶印度這樣的國家。

《遲到的間隔年》

09年出版的《遲到的間隔年》一書首次把間隔年這個詞介紹給國內青年人。其作者孫東純於2006年12月1日,帶著一張僅存有21000元人民幣的國際銀行卡,離開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帶著一個不知道可以給自己帶來什麼的“間隔年”主題。從原來計畫的三個月走到十三個月,從原來計畫的目的國印度變成一次橫跨亞洲的旅途,從澳門經泰國、寮國、雲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到西藏、尼泊爾,一路上邊旅行,邊以義工的身份服務於非政府組織,幫助當地需要幫助的人……在路上,遇到了他的日本妻子,開始懂得向家人感恩,學習怎樣關心照顧身邊的人,遲到的“間隔年”成了一次學習愛的旅途。

間隔年旅行網

09年末,由豆瓣網友自發組成團隊,建立了間隔年旅行網。致力於國內間隔年文化的推廣,並且希望為義工旅行和工作旅行的青年人提供一個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團隊成員因夢想而相聚,因旅行而相知,因公益事業而相投,我們秉承共同理念,希望填補國內間隔年文化的空白,推廣義工旅行等特殊旅行方式,並力圖引導更多人參與其中。希望中國青年在行走中亦能不斷完善自己,豐盛內心,更加擔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