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x Gabler簡介
英文名稱:Dax Gabler中文名稱:Dax Gabler
所屬國家:美國
創始時間:2010年
創始人名:Devi Kroell
首席設計師:Devi Kroell
產品類別:女裝
Kroell出生於紐約,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薰陶,並且曾在她的整個童年時期周四處旅行,去過 如菲律賓、新加坡、瑞士、以色列、法國和義大利等許多國家。而正是這些經歷很好的豐富了她的設計創作,令她的作品簡單大方,卻又充滿著奢華、典雅的氣質。
在2004年的時候,Kroell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推出了以自己名字Devi Kroell命名的奢侈品品牌,主打產品為設計獨特的各種皮質和木質手袋,一時間倍受關注。Devi Kroell的手袋通常都十分奢華耀眼,閃亮完美的材質加上細緻獨到的工藝,往往都令每一隻包包氣焰逼人。因而甚至連Lindsay Lohan,Selma Blair和Kate Hudson等這樣的美國好萊塢明星也都對其趨之若鶩。並且在不久之後的2006年,Kroell的設計便得到了業界的一致認可,一舉獲得了配件設計和寶石服裝設計師協會的“施華洛世奇非凡人物獎”(Swarovski’s Perry Ellis Award for Accessory Design at the CFDA Awards),令其在事業方面又上了一層樓。為了進一步完備自己的品牌產品線,很快Kroell就為Devi Kroell加上了鞋子和成衣系列,一度受到廣泛的追捧。於是在2009年10月的時候,Kroell在紐約著名的麥迪遜大街開起了自己的第一家精品專賣店,形勢一片大好。
然而好景不長,在這之後的2010年5月,Devi Kroell就因為和公司投資人的不合而宣布退出了自己的公司,原本作為CEO和創意總監的她由Ralph Bartel代替擔任CEO,Ralph Bartel是自2008年起就一直在贊助Kroell的幕後財團成員之一。Kroell將仍將持有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並且依舊作為公司管理團隊中的一員。但是她的離開,使Devi Kroell成為了一個不再那么“Kroell”的設計師奢侈品牌,眾人一片譁然。 雖然突然的離開令Devi Kroell身陷各種法律糾紛中,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Kroell的設計熱情。在離開Devi Kroell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就又出現在了在各大時尚周上。但是不同於以往,這次她呈現給大家的就是Dax Gabler。在離職之後,她一人去了亞洲旅行,而旅途中的種種激發了她的創作靈感。於是在旅途結束後,她便獨自一人在家閉關,設計完成了Dax Gabler的第一個新品系列。據說Dax Gabler這個名字來自於Kroell的祖母,是她的乳名。Kroell說之所以用這個名字,是因為它和之前的Devi Kroell一樣,不會聽起來過於女性化或者男性化,而這對於以後品牌產品線的拓展有好處。此外,Dax Gabler還很好發音。
Dax Gabler的靈感來自於阿爾卑斯山脈東部的Tyrolean原住民,所以風格較自然、粗狂。系列中包括一部分的包包和鞋子,還有一些羊毛編織的針織品。整體色彩呈現自然的灰色,還有各種深深淺淺的棕色。Kroell本人用了“最真實的樣子”這樣的詞來描述這個系列。上裝大部分的設計都是外搭或者是可以用來疊穿的單品。而包包則是大大的斜跨背包,靈感來自於馬的鞍囊,在材質方面採用了牛皮、小羊皮以及鱷魚皮。非常特別的是包包上的裝飾性圓環,Kroell解釋說這些圓環最初是土著獵人們用來攜帶物品的工具。Kroell為Dax Gabler設計的鞋子大都是平底鞋,取材于于美國原著印第安人穿的無跟 軟鞋,特彆強調舒適和隨性的感覺。
不同於之前Devi Kroell的昂貴,Dax Gabler的親民價格也是其特色之一。在設計完成之後,Kroell便獨自一人飛往了亞洲,聯繫和安排貨品的生產,而這樣做都是為了控制貨品的成本和價格。雖然Dax Gabler的大部分貨品都是在亞洲生產製造的,但是就目前的經濟大環境來說,這其實也是一種比較聰明的商業做法。一切都準備就緒後,在紐約切爾西藝術區的品牌發布會之前,Kroell親自為每一件產品標上了價格。Kroell說打算親自來銷售這些產品,因為到目前為止,從設計到生產都是她自己一手在操辦,對於這樣一個新品牌來說,誰也沒有辦法保證銷售量。而Kroell手頭擁有的只是一本排滿了各種商務會面的月曆表,一切都在向著未知的方向發展。
在之前報紙《The Daily》的採訪中,Kroell曾這樣說:“Dax Gabler將會和我之前做的東西完全不同,個性鮮明、突出,所以你亦或是大愛我的Dax Gabler,亦或是壓根不感冒。但是,這一次我不再需要取悅任何人,只要忠於自己的想法就好。” 當然,Kroell也表示將會不斷拓展Dax Gabler的產品線:“正如你所看到的,這些毛衫下面連用來搭配的褲子都還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