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元素
DFD方法由四種基本元素(模型對象)組成:數據流、處理、數據存儲和外部項。
(1)數據流(Data Flow)
數據流用一個箭頭描述數據的流向,箭頭上標註的內容可以是信息說明或數據項。
(2)處理(Process)
表示對數據進行的加工和轉換,在圖中用矩形框表示。指向處理的數據流為該處理的輸入數據,離開處理的數據流為該處理的輸出數據。
(3)數據存儲
表示用資料庫形式(或者檔案形式)存儲的數據,對其進行的存取分別以指向或離開數據存儲的箭頭表示。
(4)外部項
也稱為數據源或者數據終點。描述系統數據的提供者或者數據的使用者,如教師、學生、採購員、某個組織或部門或其他系統,在圖中用圓角框或者平行四邊形框表示。
結構圖
DFD圖採用 自頂向下逐步細化的結構化分析方法表示目標系統,其層次結構如下圖所示。
DFD方法以套用信息系統或軟體項目的功能為中心進行抽象和分解,以的變換來分析和考察數據對企業及組織中各類業務活動的影響。上圖中頂層數據是對企業主要業務功能的抽象,也是企業的使命。由頂層圖分解出來的下一層圖,描述為了實現頂層的使命必須要完成的功能或者活動。然後,再對每個功能活動進行分解,直到每項功能活動都是具體的、可以操作的、用一個程式模組可以實現其功能為止。
建模過程
建立DFD圖的目的是描述系統的功能需求。DFD方法利用套用問題域中數據及信息的提供者與使用者、信息的流向、處理、存儲四種元素描述系統需求,建立套用系統的功能模型。具體的建模過程及步驟如下:
(1)明確目標,確定系統範圍
首先要明確目標系統的功能需求,並將用戶對目標系統的功能需求完整、準確、一致地描述出來,然後確定模型要描述的問題域。雖然在建模過程中這些內容是逐步細化的,但必須自始自終保持一致、清晰和準確。
(2)建立頂層DFD圖
頂層DFD圖表達和描述了將要實現的主要功能,同時也確定了整個模型的內外關係,表達了系統的邊界及範圍,也構成了進一步分機誒的基礎。
(3)構建第一層DFD分解圖
根據套用系統的邏輯功能,把頂層DFD圖中的處理分解成多個更細化的處理。
(4)開發DFD層次結構圖
對第一層DFD分解圖中的每個處理框進行進一步分解,在分解圖中要列出所有的處理及其相關信息,並要注意分解圖中的處理與信息包括父圖中的全部內容。分解可採用以下原則:
1)保持均勻的模型深度
2)按困難程度進行選擇
3)如果一個處理難以確切命名,可以考慮對它重新分解
(5)檢查確認DFD圖
按照以下規則檢查和確定DFD圖,以確保構建的DFD模型是正確的、一致的,且滿足要求。
1)父圖中描述過的數據流必須要在相應的子圖中出現
2)一個處理至少有一個輸入流和一個輸出流
3)一個存儲必定有流入的數據流和流出的數據流
4)一個數據流至少有一端是處理端
5)模型圖中表達和描述的信息是全面地、完整的、正確的和一致的。
經過以上過程與步驟後,頂層圖被逐層細化,同時也把面向問題的術語逐漸轉化為面向現實的解法,並得到最終的DFD層次結構圖。層次結構圖中的上一層是下一層的抽象,下一層是上一層的求精和細化,而最後一層中的每個處理都是面向一個具體的描述,即一個處理模組僅描述和解決一個問題。
建模方法
除了上面介紹的DFD方法外,還可以用IDEF0、UML的用例模型等建立系統的功能模型。
(1)IDEF0方法簡介
組成IDEF0圖的基本元素是矩形框和箭頭。矩形框代表功能活動。
(2)UML用例模型
UML是統一建模語言的簡稱,採用面向對象的思想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