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09年,我國研製成功第一架小型無人機,擬建成全國最大的無人機科研生產基地。
這驕人的業績,貫穿了西北工業大學無人機事業從艱苦創業到走向輝煌的50年風雨歷程,為了祖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一批又一批的熱血志士用心血和智慧譜寫著共和國無人機事業發展的新篇章。他們用自己的勇氣和毅力撐起了我國無人機騰飛的翅膀。大地蘊含著他們的心血汗水,藍天譜寫著他們的酸甜苦辣,中國的無人機事業記載著他們的豐功偉!
歷程
年逾古稀的陶考德教授是無人機研製的老前輩和先導者,1955年他曾試飛成功我國第一駕無線電搖控航模,其後他和劉明道教授一起作為國家隊員參加了在布達佩斯舉行的國際航模大賽。參賽機“華山之鷹”打破了兩項美國保持的世界紀錄。
1957年,原華東航空學院和西北工學院合併成立西北工業大學。並校伊始,學校就把陶考德、劉明道、薛民獻、高國鈞等航模運動健將組織起來,成立了學校直接領導的專業航模研究室,後來在此基礎上開始了我國最早的小型無人機研製。
“填補空白,向國慶獻禮!”。1958年5月21日,在這個目標鼓舞下,一批年輕人以沖天的幹勁投入了科學攻關。在艱苦的條件和簡陋的設備,奮戰100多個日日夜夜,創造了奇蹟。1958年8月3日,西工大在西安窯村機場試飛成功了代號為“04”的我國第一套無人機系統,開創了我國無人機事業的先河,成為我國無人機事業起步的標誌。
1962年 B1靶機開始研製, 1963年3月定型並轉廠生產;B2靶機於1966開始研製,1971年轉廠生產。這些靶機後來配備部隊做靶標,推動了部隊訓練走向了現代化。之後,又相繼研製成功B2D、D4及B9機。其中D4是新一代民用遙感無人駕駛飛機,用於航空攝影、物理探礦等,一次性作業飛行相當於數十人測量隊工作一年的成績。B9機是艦載靶機,先後向海軍提供60多架,為海軍訓練做出了巨大貢獻。B2靶機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D4機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攻關
1984年,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檔案,制訂我國發展小型無人機的10年規劃,並指定西北工業大學為總設計師單位,航空工業部批准成立了西北工業大學小型無人機研究所(代號365所)。從此,西工大無人機研製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1987年,國家決定由西工大無人機所自行研製更先進的無人機系統,也就是現在的ASN-206無人機系統。ASN-206無人機系統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型無人機系統,涉及機械、電子、光學等多學科、多領域。由於主管部門對產品的指標要求高,國內缺乏研製經驗,國外又進行技術封鎖,可以說是在一張白紙上做畫。能否描繪出宏偉的藍圖,是對研發人員的一次巨大考驗。這時,以張玉琢、王廷瑞等為代表的一批骨幹擔當起了重任。
張玉琢,我國著名的無人機專家。1962年張玉琢在西北工業大學自動控制系完成了四年的大學生活,懷著對國防事業的滿腔熱忱留校任教。1966年參加B2靶機的研製工作。
1984年西工大無人機所成立。1987年,張玉琢受命擔任了ASN-206型號無人機的總工程師和型號總設計師。張玉琢和他的同伴們憑著一股子知難而上的拚命勁頭,披星戴月,晝夜工作。張玉琢用最樸實的一句話作了形容:“那個時候實驗室里晚上常常是燈火通明”。為了一個計算機高解析度的顯示器,他們幾乎跑遍了國內各地;為了找到相關信息,他們不錯過任何一次有關的展覽會……除了技術信息上的閉塞,經費的緊張更是一大難題。當時雖有國家的經費支持,但用錢的地方實在太多,最困難時,全所帳上不到20萬元,而到貨一套設備就需要20多萬元。
在無人機所有的研製工作中,外場試飛是無人機研製非常重要、關鍵的環節,它可以試驗和檢查無人機系統的性能,發現和解決系統存在的問題;但外場飛行試驗也是最苦的,既要面對夏日暴曬,又要忍受冬日嚴寒。除了生活上的困難,最折磨人的是精神上的壓力。張玉琢笑稱:“心臟不好的人就不要參加試飛。” 張玉琢作為一名總設計師,一名技術上的指揮員,深知工作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給黨和國家造成重大損失,使無數人多年努力的心血付之東流。
從1987年開始到1994年ASN-206機定型生產,張玉琢除了在研究室、實驗室參與攻關,其餘時間是在試驗場外度過的。7年時間裡,解決了大量技術難題。在每次的飛行試驗中,他都擔任飛行總指揮,並負責解決試驗中出現的關鍵技術難題。
在張玉琢的帶領下,從無人機系統的總體設計,到分系統的設計與試製、飛行試驗等方面,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於1994年底,ASN-206型無人機終於設計定型。206型無人機的誕生實現了從空中對地面目標進行實時監視、搜尋、識別、航攝等多種功能,技術先進,性能可靠,主要指標達到同時代國際先進水平,大大縮短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小型無人機事業的全面發展,一些專家稱這是我國無人機事業發展的“里程碑”。ASN-206型無人機的定型為我軍提供了一種新型信息化作戰裝備。該項目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憑藉著前輩打下的基礎,依靠無人機所多年來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拼搏奉獻”的團隊精神,無人機所先後完成10多個型號的研製並投入使用。“九五”期間,以張玉琢為代表的創新團隊承擔了兩項國家重點無人機預研項目,為“十五”立項研製打下了基礎;“十五”期間,又研製成功國家重點研製項目“新一代通用無人機系統”。該系統在無人機空中中繼數據傳輸技術、全天時現代晝夜偵察技術、高精度目標跟蹤定位技術、雙機控制與導航技術、飛行總體氣動設計技術、動力裝置技術等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地位,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該型號2004年獲得國家一級定委批准定型。定型後立即得到主管機關的高度重視,並由此產生出13種系列型號的產品,成為我國現役無人機系統套用領域最廣泛的系統。該項成果於200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些成果的誕生,使我國無人機事業的發展再次邁上了新的台階。
基地
歷經50年的艱難科學攻關和發展,西北工業大學無人機所而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無人機科研生產基地,併入選“中華之最”,研製成功了30多個型號的無人機系統,國內累計生產5000多架,獲各種科技成果獎48項。這些無人機在滿足國內需求的情況下,有部分出口國外。
在創新研究方面,無人機所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研究組織體系。現有飛機設計、發動機、導航等7個研究室,建設了“無人機先進氣動布局與控制制導”重點實驗室。目前,西工大無人機所已發展成為科、工、貿一體化技術經濟實體,形成了科研生產兩條主線,實現了由財政投入型向自我發展型轉變,累計完成科研與生產總值超過10億元。多種新型無人機的研製也不斷寫下驕人業績,用於海洋勘探監測的SE-1海洋型無人機為國家863項目,技術領先,具有廣闊的套用前景,於2004年底實現了首飛。
伴隨著新機的研製,占地80畝的無人機研發基地也於2003年落成。基地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試驗與生產手段,研發能力得到極大提高;試驗室、廠房面積由原來的近20000平方米增加到近40000平方米,試驗與檢測手段由初級水平提高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
西工大無人機事業的發展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江澤民、吳邦國、曾慶紅、李嵐清、張萬年、曹剛川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來校視察,給予了親切關懷;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陝西省、西安市領導,多次到學校聽取無人機研製情況匯報,給予充分肯定;學校歷任領導十分關心無人機事業的發展。校黨委書記葉金福、校長姜澄宇等學校領導也多次對發展無人機作出部署,給予大力支持,並提出要宣傳和發揚“無人機精神”,推動學校科技工作創一流。
西工大無人機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一步步走上了現代化發展之路。這是以陶考德、張玉琢為代表的一批批奮鬥者艱苦創業,風雨同舟,並肩作戰的結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無人機研究所每研製一種型號,就造就一支能吃苦、能攻關、能打硬仗的隊伍,一批年輕的優秀科技人才已脫穎而出。目前,研究所大部分總師、副總師都是年輕人,如祝小平、呂忠民、馬曉平、雷金奎、席慶彪、張小林……,系列新型無人機的總設計師平均年齡只有40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