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集成製造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簡稱CIM。20年來,CIM概念不斷得以豐富和發展。CIM在世界各工業國的推動下,歷經了百家爭鳴的概念演變而進入蓬勃發展時期。80年代初,美國和日本關於CIM的定義基本上都是緊密圍繞製造和產品開發這一範圍。德國自80年代初期開始注意探討CIM這一主題,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概念定義,直到1985年(聯邦)德車經濟和平委員會(AWFA)提出了CIM的推薦性定義,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統一。
推薦定義
CIM是指在所有與生產有關企業部門中集成地用電子數據處理,CIM包括了在生產計畫和控制、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工藝規劃、計算機輔助製造、計算機輔助質量管理之間信息技術上的協同工作,其中為生產產品所必需的各種技術功能和管理功能應實理由集成。1990年美國IBM公司對CIM的定義是套用信息技術提高組織的生產率和回響能力。1991年日本能率協會提出CIM的定義為:為實現企業適應今後企業環境的經營戰略,有必要從銷售市場開始對開發、生產、物流、服務進行整體最佳化組合。CIM是以信息作為媒介,用計算機把企業活動和多種業務領域及其職能集成起來,追求整體效率的新型生產系統。最近歐共體CIM-OSA(開放系統結構)課題委員會(21個歐洲自動化公司和研究機構,包括IBM,DEC,HP公司在歐洲的分公司,概括了上述各國CIM定義的基本要點,其一是 業的各個生產環節是不可分割的,需要統一考慮:二是整個製造生產過程實質上是信息的採集、傳遞和加工處理的過程。它對CIM的定義是:“CIM是信息技術和生產訴綜合套用,其目的是提高製造型企業的生產率和回響能力,由此,企業的所有功能、信息、組織管理方面都是一個集成起來的整體的各個部分”。中國經過7年多863計畫對CIM的實踐,認為“CIM是一種組織、管理與運行企業生產的新哲理,它助計算機硬、軟體,綜合運用現代管理技術、製造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系統工程技術,將企業生產全部過程中有關人、技術、經營管理三要素集成起來,並將其信息流與物流有機地集成及最佳化運行,以實現產品高質、上市快、面本低、服務好(簡稱T.Q.C.S分別是Time,Quality,Cost,Service的縮寫),從而使企業贏得市場競爭”。
詳細介紹
對上述定義可進一步闡述為如下5點:
⒈CIM是一種組織,管理與運行企業生產的哲理,其宗旨是使企業的產品質量高、上市快、成本低、服務好、從而使企業贏得競爭。
⒉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即市場分析、經營決策、管理、產品設計、工藝規劃、加工製造、銷售、售後服務等全部活動過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要從系統的觀點進行協調,進而實現全局最佳化。
⒊企業生產的要素包括人、技術及經營管理。其中,尤其要重視發揮人在現代化企業生產中的主導作用。
⒋企業生產活動中包括信息流(採集、傳遞和加工處理)及物流兩大部分,現代企業中尤其要重視信息流的管理運行及信息流與物流間的集成。
⒌CIM技術是基於現代管理技術、製造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系統工程技術的一門綜合性技術。具體講,它綜合併發展了企業生產各環節有關的計算機輔助技術,包括計算機輔助經營管理與決策技術、計算機輔助建模、仿真、實現技術及計算機輔助質量管理與控制技術等。
關於CIMS
CIM是組織現代化生產的一種哲理,一種指導思想。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便是這種哲理的實現。CIMS可定義為是通過計算機硬、軟體,並綜合運用現代管理技術、製造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實現系統集成與最佳化的複雜系統。企業類型不同,例如單件生產的企業與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的企業或大批量生產的企業,其生產經營辨認式是不同的;離散型製造業和流程工業與經營目標不同,企業的基礎條件不同,原有計算機資源不同,其實現CIM的方案、過程與結果也將是不同的。因而,我們說企業的類型不同、生產的產品不同、生產的批量不同、生產的工藝不同、自動化的基礎不同、管理的體制不同、經營的策略不同就會在CIMS的規模、組成、實現途徑及運行模式等方面有所差異。近年來,國際上在CIMS的研究與實踐上有進一步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如並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簡稱CE)、精良生產(Lean Production)和靈敏製造(Agile Manufacturing)等。
並行工程
1987年美國防 分析研究所提出並行工程的定義是:“並行工程是對產品設計及其相關過程(包括製造過程和支持過程)進行並行、一體化設計的一種系統化的工作模式。這種工作模式力圖使開發者從一開始就考慮到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系,包括質量、成本、進度與用戶需求。”可見CE和 CIMS的目的是相同的,二者都是通過加速新產品的開發周期、提高產品質量、壓縮成本、提供優質服務,
CIM (Common Information Model通用信息模型),描述管理數據的語言和方法。CIM 架構包括系統、應用程式、區域網路 (LAN) 和設備的模型。CIM 架構使不同開發人員在不同平台上開發的應用程式都能以標準格式描述管理數據,以便在多個管理應用程式中共享。
支持環境
為了適應多專業的協調工作,必須建立一個環境,從而對集成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建立一個內部可以互動操作的工作,必須建立一個環境,從而對集成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建立一個內部可以互動操作的CE支持環境,包括信息交換平台和數據交換標準,這個環境並行地支持產品開發的全過程。這使得CIMS從信息集成境入功能集成和最佳化,這也必將涉及人與組織體制。
CIM的現實套用
198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成立了“國際汽車計畫(IMVP)”的專門機構,通過5年對美國、日本及一些歐洲國家汽車工業的全面、深入的調研,於1990年寫 了“改變世界的機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一書,該書作者詹姆斯.沃麥克、丹尼爾‘瓊斯、丹尼爾,魯斯總結了日本的製造業幾十年成功經驗,首先提出了“人”為中心,生產經理上的每一個工人在生產出現故障時都有權讓一個工區的生產停下,以消除故障;企業里所有工作人員都是企業的終身雇員;職工是多面手,公司各部門間人員密切合作,並精良生產方式第二個特點是以“簡化”為手段排除生產中一世不產生價值的工作。它是需求驅動的簡化生產,簡化了產品開發過程,採用並行開發方法,在產品開發一開始就將設計、工藝和工程等方面的人員組成項目組,各方面的人集中起來,大量的信息處理在組內即可完成,簡化了信息的傳遞,使系統反應十分靈活,使產品開發時間得資源都減少。還簡化了組織機構和減少了非生產的費用,撤掉如修理工、清潔工、檢驗員和零件庫存管理員等間接工作崗位和中間管理層,從而減少了資金積壓,減少了大量非等到產費用。精良生產不斷改進,以“盡善盡美”為最終目標。它的核心是精簡,精簡產品開發、設計、生產管理過程中一切不產生附加值的環節。它是多方面的管理,從管理角度解決T.Q.C.S問題以贏得競爭。
通用信息模型
(CIM,Common Information Model)是一個與具體實現無關的、用於描述管理信息的概念性模型。CIM分為兩部分:CIM 規範(CIM Specification)和CIM 模式(CIM Schema)。CIM 規範提供了模型的正式定義,它描述了語言、命名、元模式和到其他管理模型(如SNMP MIB)的映射技術;CIM 模式則給出了實際模型的描述。CIM 模型由核心模型、公共模型和擴展模型三層構成。核心模型是一系列類、連線和屬性的集合,該對象組提供了所有管理域通用的基本信息模型;公共模型提供特定管理域的通用信息模型,這些特定的管理域,如系統、應用程式、網路和設備等;擴展模型代表通用模型的特定技術擴展。
通過CIM 建模,能夠得到管理域中實體的抽象和表示,包括它們的屬性、操作和關係。這樣的模型獨立於任何具體的資料庫、套用、協定以及平台。因此,CIM 模型要求不同開發商所提供的基於不同平台的套用都採用一種標準的格式來描述管理數據,以使數據能夠在多種套用間共享。CIM 採用面向對象的方式構建了一種新的適用於管理系統、網路的結構和概念模型。CIM 建模是一種通用方法。特定管理域的CIM 建模是在核心模型和公共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擴展。
CIM( 通用信息模型 ) 是由 DMTF 制定的用於管理計算機系統和網路的工業規範,它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概念框架,將所有系統進行分類,並確定了部分網路環境,而且描繪了這些部分的互動。 CIM 的概念適用於所有領域的管理,而且所有的領域可以獨立的進行技術實施,由公共信息模型開發出的管理軟體可以統一異構環境下的產品管理。 CIM 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
CIM 規範- 定義了整合管理模型的語言和方法論。
CIM 標準模型- 定義了對計算機系統,應用程式,網路和設備描述信息模型。 CIM 標準模型由以下及部分組成:
核心模型 - 提供了基本的受管對象的假設信息,內容包括一系列描述和分析受管系統的類和他們之間的關聯信息。
公共模型 - 實現了管理領域的公共概念。這些概念獨立於各個特殊的技術和實現。可以說這個模型提供了一個管理軟體發展的基礎。
拓展模型 - 他們是在公共基礎上拓展一些與平台相關的模型,比如作業系統的模型等。一些大公司如 IBM 公司都有根據自己的產品所拓展出一系列的為自己產品服務的模型。
總的來說通用信息模型(C管理工具利用CIM能描述諸如桌面軟體和硬體配置、CPU 封裝塊的序列號以及某個特殊路由器連線埠上的流量水平等信息。
例;呼叫信息管理系統(Call Information Manager) 實現了在呼叫中心的語音和附加數據同步。該系統與UltraLnk 連線,監控所有的ⅣR分機、座席分機、ACD佇列等設備:採集並分析處理所監控設備的各種電話事件和呼叫信息,如來話、轉接、會議、掛機等電話事件,以及ANI、DNIS等呼叫信息,產生並保持整個通話過程中的唯一呼叫標識號(CALLID)。CIM系統還同時跟蹤該呼叫的呼叫轉移、會議等電話事件發生,以及ⅣR選擇等新的附加數據產生,通過CALLID,應用程式獲取或更新附加數據。通過使用CIM模組,用戶可以比較容易實現螢幕彈出、語音與螢幕同步轉移、呼叫統計分析等重要的功能。
CIM 建模
CIM(Computation Independent Model)-聚焦於晶片系統環境及需求,但不涉及晶片系統內部的結構與運作細節。
在CIM建模時主要分為以下3個階段:
CIM-1
定義業務流程
定義業務流程時,可提以下問題:
1) 系統上線後,可能會影響哪些業務流程?(得出業務用例)
2) 哪些業務組織外部的人啟動或參與流程?(找出業務執行者)
3) 針對每個業務用例,用一兩句話說明它是做什麼用的?(得出業務用例簡述)
生成:業務用例圖和簡述
CIM-2
分析業務流程
分析業務流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定義出系統用例
生成:活動圖
CIM-3
生成:系統用例圖和系統用例簡述
在生成系統用例時,可以參考如下建議:
l 每個系統用例最好只有一個啟動者
l 系統用例執行期間,如果有在線上其他系統,將它們列為支持者
l 遇到定時啟動的系統用例,可以定義一個名為“定時啟動者”的虛擬啟動者
啟動用例的執行者,特稱為“啟動者”,其餘不具有啟動特質的執行者,可稱之為“支持者”
繪製系統用例時,可採用下列幾項常見做法
1、採用箭頭關係線,讓啟動者指向用例,用例指向支持者
2、一個用例通常只有一個啟動者,不過可能出現多個支持者
3、如果有多個啟動者的情況,嘗試切割成一個會話
4、有時不同用戶都具有啟動用例的特性,建議在圖畫上繪出最重要或最主要的啟動著,其餘啟動者記錄在用例敘述里,這樣可以降低圖的複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