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審稻2010018
特徵特性
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3.7天,比對照 Ⅱ優838短1.3天。株型緊湊,長勢繁茂,熟期轉色好,稃尖紫色,穗頂部分籽粒有芒,每畝有效穗數19.0萬穗,株高109.7厘米,穗長24.1厘米,每穗總粒數161.9粒, 結實率80.8%,千粒重25.1克。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6.0級,穗瘟損失率最高級7級;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8.2%,長寬比3.0,堊白粒率36%,堊白度7.6%,膠稠度58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1.8%。
產量表現
2007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9.2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3.1%(極顯著);2008年續試,平均畝產586.4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3.8%(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2.8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3.4%,增產點比率78.8%。2009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83.9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6.7%。
栽培技術
育秧:適時播種,大田每畝用種量0.85千克,稀播勻播,培育壯秧。2.移栽:秧齡控制在25天左右,適時移栽,每畝栽插1.25萬穴,確保基本苗6萬苗左右。3.肥水管理:大田氮、磷、鉀施用比例為2:0.8:1。施足底肥,每畝施碳銨35千克,過磷酸鈣35千克;早施追肥,移栽後5~7天每畝施尿素4千克,氯化鉀10千克,並結合追肥進行化學除草。深水活棵,淺水分櫱,夠苗曬田,幼穗分化第三期復水,生長中後期乾乾濕濕,收穫前7天斷水。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
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熟期適中,產量較高,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米質一般。適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湘審稻2008031
湖南農業大學、岳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聯合組配,品種來源:C815S×岳恢9113
特徵特性:該組合屬兩系雜交一季晚秈,在我省作一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124天左右。株高113厘米左右,株型較緊湊,劍葉較長且直立。葉鞘、稃尖紫色,落色好。省區試結果:每畝有效穗19萬穗,每穗總粒數162粒,結實率77.6%,千粒重25克。抗性:葉瘟8級,穗瘟9級,稻瘟病綜合評級7.3,高感穗稻瘟病;白葉枯病7級,感白葉枯病;抗高溫能力中等。米質:糙米率82.4%、精米率74.8%、整精米率64.3%、粒長6.8毫米、長寬比3.2、堊白粒率14%、堊白度2.3%、透明度2級、鹼消值6.0級、膠稠度54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2.4%、蛋白質含量9.5%。
產量表現:2006年省區試平均畝產582.8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9.21%,極顯著;2007年續試平均畝產555.66公斤,比對照增產4.27%,不顯著。兩年區試平均畝產569.2公斤,比對照增產6.74%,日產量4.58公斤,比對照高0.29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在我省作一季晚稻種植,湘中5月25日左右播種,湘北、湘南適當提早或推遲2-3天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0-12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1公斤,秧齡25-30天,種植密度16×26厘米或20×26厘米,每蔸插2粒谷秧,每畝基本苗6萬左右。基肥足、追肥速、中後期酌情補;氮、磷、鉀結合施用,適當增加磷、鉀肥用量。深水活蔸,淺水分櫱,及時曬田,有水壯苞抽穗,後期乾乾濕濕,切忌脫水過早。注意病蟲害防治。
適宜種植區域:適宜於湖南省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晚稻種植。
新品種權信息
新品種權申請或公告信息 | |
申請日:2009/12/7 申請號:20090867.9 申請公告日:2010/5/1 申請公告號:CNA006217E 培育人:陳立雲;唐文邦;劉國華;肖應輝;鄧化冰 品種權(申請)人:湖南農業大學 品種權(申請)人地址: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410128) | 本申請品種是以C815S為母本,以9113為父本配組而成的雜交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