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英文名稱:Anything Goes中文名稱:萬事成空、雙圓爭輝、夜夜春宵
百老匯首演:1934年11月21日
場次:420場
地點:阿爾文劇院(Alvin Theater)
創作團隊
詞曲:寇爾·波特(Cole Porter)
編劇:蓋伊·伯爾頓(Guy Bolton)和P·G·沃德豪斯(P.G. Wodehouse)
導演:霍華德·林塞(Howard Lindsay)
編舞:羅伯特·阿爾頓(Robert Alton)
演員:埃塞爾·默曼(Ethel Merman),威廉·加克斯頓(William Gaxton),維克多·摩爾(Victor Moore)
倫敦西區首演:1935年6月14日
場次:261場
地點:宮殿劇院(Palace Theatre)
演員:詹妮·奧伯特(Jeanne Aubert),悉尼·霍華德(Sydney Howard),傑克·懷庭(Jack Whiting)
外百老匯重排:1962年5月15日
地點:俄芙恩劇院(Orpheum Thetre)
導演:勞倫斯·卡莎(Lawrence Kasha)
演員:哈爾·林登(Hal Linden),艾琳·羅傑斯(Eileen Rodgers)
百老匯重排:1987年10月19日
場次:784
地點:林肯中心薇微安·貝奧蒙特劇院(Vivian Beaumont Theatre at Lincoln Center)
創作團隊
劇本改編:約翰·偉德曼(John Weidman),蒂莫西·克勞斯(Timothy Crouse)
導演:傑里·扎克斯(Jerry Zaks)
編舞:麥克·斯穆恩(Michael Smuin)
演員:帕迪·魯龐(Patti Lupone),霍華德·麥克格林(Howard McGillin)
倫敦西區第一次重排:1989年
地點:愛德華王子劇院(Prince Edward Theatre)
演員:憶蓮·佩姬(Elaine Paige),露伊絲·古爾德(Louise Gold)
倫敦西區第二次重排:2002年12月18日
地點:奧利弗劇院(2003年轉移到皇家杜利巷劇院)
導演:特文·努恩(Trevor Nunn)
演員:莎利·安·翠普利(Sally Ann Triplett),約翰·巴若曼(John Barrowman)
背景
《萬事成空》是發生在從倫敦到紐約一艘海船上的鬧劇, 故事靈感來源於其製作人溫頓·弗里德利(Vinton Freedley),他曾經為了躲避債主而乘船離開美國,他試圖船上經歷經過改編製作成音樂劇。他選擇的了創作團隊和明星女主角埃塞爾·默曼。劇本第一稿起名為《瘋狂一周》(Crazy Week) ,隨後更名為《難以獲得》(Hard to Get),最後確定為《萬事成空》。《難以獲得》原本描寫了一艘失事航船上的故事,但是演出開演前幾周,一艘名為“莫羅城堡號”的民用航船甲板失火,造成137位乘客和航船工作人員喪生。根據知情人透露,弗里德利認為如果讓演出故事主題和此次事故出現重合,將會給演出帶來晦氣,於是堅持改編劇本。但戲劇史學家李·戴維斯(Lee Davis)通過調查認為真正導致製作人決定改寫劇本的原因是原劇本“一團糟,毫無成功希望。” 蓋伊·伯爾頓(Guy Bolton)和P·G·沃德豪斯(P.G. Wodehouse)因為其他事務纏身,無法回到劇組繼續服務,製作人只好求助於導演霍華德·林塞,林塞邀請到拉塞爾·克勞斯協助他,從而開始兩人漫長的寫作合作生涯。
根據戲劇史料記載,演出的新名字,也是其主題曲名稱,是在劇本倉促修改中臨時確定的。那是一次深夜的製作組會議,一個因為嚴重逾時而憤怒不已的工作人員大叫到:“誰能告訴我們怎樣才能讓該死的第一幕收尾!”一位製作人帶著令他自己都驚訝的信心說到說:“到了這步田地,讓萬事成空吧。”一代名曲和名劇由此誕生。
改造後的《萬事成空》在波士頓進行外省試演後,成功登上百老匯,並成為30年代轟動一時的音樂劇,儘管經濟大蕭條造成全民收入下降,卻沒能影響到演出票房。演出的巨大轟動引起了英國舞台劇製作人查爾斯·B·柯克(Charles B. Cochran)的注意,他在波士頓試演期間就買下了該劇的倫敦演出著作權,並於次年搬上西區舞台,同樣取得成功。原編劇蓋伊·伯爾頓和P·G·沃德豪斯被請回修改劇本,以使劇本中典型美國式笑料英國化,從而讓英國觀眾可以更好的欣賞演出。
1962年《萬事成空》經過修改,登上外百老匯舞台。此版重排遵循電影版本的修改,對劇本進行改編,改編主要集中在原版演出中小角色厄爾瑪身上,她的戲份增加了,並改名波尼。同時開創了在《萬事成空》加入作曲家寇爾·波特(Cole Porter)其他作品中歌曲的先河,例如1928年作品《巴黎》(Paris)中的《讓我們胡來》("Let's Misbehave),1930年作品《紐約客們》(The New Yorkers)中的“帶我回到曼哈頓”(Take Me Back to Manhattan),1934年作品《火紅和布魯斯》(Red Hot and Blue)中的“小可愛”(It's De-Lovely)和1939年作品《杜巴里是女士》(DuBarry Was a Lady)中的“友誼”(Friendship)。
1987年百老匯重排版中,編劇約翰·偉德曼(John Weidman)和拉塞爾·克勞斯之子蒂莫西·克勞斯(Timothy Crouse6)將劇本現代化,並重新錄製了曲目,從其他波特作品中借用了歌曲,這也是作曲家本人經常做的事情。例如借用了《容易相愛》 (Easy To Love)是為1936年電影《為舞而生》(Born to Dance)創作的。以往版本的樂隊都是28件樂器的交響樂編制,而創作團隊為新版打造了16 件樂器組成的搖擺舞樂隊,樂隊帶有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早期音樂特色。該版本1989年被搬上倫敦舞台,由英國巨星憶蓮·佩姬主演。2003年,英國國家劇院再度重排《萬事成空》。
劇情
劇情 Synopsis
患上嚴重相思病的華爾街經紀人比利·克羅克(Billy Crocker)搭乘“SS美利堅號”航船,以期贏得他心愛的霍普·哈柯特(Hope Harcourt)的愛。他畢業於耶魯大學的上司伊利薩·J·惠特尼(Elisha J. Whitney)也搭乘同一艘船,他計畫在大蕭條發生前成功甩賣所有公司股票以贏得巨額利益,這是他大獲橫財前的旅行。(1962版里他是前往英國完成一項重要交易)。霍普則是前往英國與乏味沉悶的英國貴族,伊夫林·奧克雷爵士結婚。二流盜賊,被帖上“全民公敵13號”的“月圓臉”馬丁("Moonface" Martin)和他朋友波尼(Bonnie,原名厄爾瑪Erma)也在船上,他們是碼頭打暈了船上真正的牧師,然後假扮成神甫和修士,混進船艙的。而這個過程中,他們無意間把他們的頭領——號稱“一好全民公敵”的“蛇眼”詹森("Snake Eyes" Johnson)落在碼頭上。
在甲板上,比利遇到他的朋友,蕾諾·斯威尼(Reno Sweeney),她是個星光逐漸暗淡的夜總會歌手,得知了好友的情況,她決定要幫助他得到真愛。 她使盡全身解數改變霍普母親(哈柯特夫人)堅持她嫁給伊夫林的念頭。比利偶然間發現了馬丁和波尼的真實身份,為了換取他的沉默,兩位盜賊決定幫助他破壞霍普和伊夫林的婚事。由於比利沒有船票和簽證,他們決定把詹森的給給他用,但是忘記告訴他詹森受到通緝。後來船員誤把比利當成船上的一號全民公敵,比利不得不多次變換偽裝以躲避他們的追查,因此一開始讓霍普非常生氣。隨著情節發展,霍普、伊夫林、比利、蕾諾、埃利莎、哈柯特夫人、波尼和馬丁遭遇了諸多困難,而被迫做出讓人難堪的妥協,甚至和異性發生關係。例如蕾諾本想讓霍普或者哈柯特夫人看到她勾引伊夫林,從而拒絕讓伊夫林娶霍普,卻意外贏得了伊夫林的心,最後兩人真的結婚。霍普與比利終成眷屬,已離婚的哈柯特夫人和惠特尼也相愛,而盜賊們在船上得到政府通知,他們的通緝已經被解除,結局皆大歡喜。
曲目
第一幕:我被你打動(I Get a Kick Out of You)
旅行是最佳良藥 (There's No Cure Like Travel)
整個夜晚(All Through the Night 1987年版時被挪到第二幕)
容易相愛(Easy to Love,出現在1987 版中)
我要和船員賭一把(I Want to Row on the Crew未出現在1934年版中)
水手船夫曲(Sailor's Chantey)
人去哪裡了(Where Are the Men? 只出現在 1934年版中)
你最棒(You're the Top)
友誼(Friendship ,最先出現在1962版中)
真是小可愛(It's DeLovely ,最先出現在1962 版中)
萬事成空(Anything Goes)
第二幕:
一號全民公敵(Public Enemy Number One)
讓我們出動(Let's Step Out ,只出現在1962版中)
年輕真好(What a Joy to be Young ,只出現在1934版本)
讓我們胡來(Let's Misbehave只出現在1962 版中)
吹吧,加布里埃爾,吹吧(Blow, Gabriel, Blow)
再見,夢想,再見(Goodbye, Little Dream, Goodbye 只出現在1934版中)
像青鳥一樣(Be Like the Bluebird)
整個夜晚重複(All Through the Night Reprise)
夥計小心(Buddie, Beware ,只出現在1987版中)
我被你打動重複(I Get a Kick Out of You Reprise,1987年的終曲)
我心中的吉普塞情結(The Gypsy in Me)
帶我回曼哈頓(Take Me Back To Manhattan只出現在1962版中)
影響
榮獲1962年外評論圈獎(Outer Critics Circle Awards)最佳重排音樂劇獎。
1987外評論圈獎(Outer Critics Circle Awards)最佳重排音樂劇獎,托尼獎(Tony Awards)最佳重排音樂劇,最佳編舞,最佳音樂劇女配角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舞美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燈光設計,最佳導演提名。
1987年戲劇桌獎(Drama Desk Awards)傑出重排音樂劇,傑出音樂劇女主角,傑出編舞獎,傑出音樂劇男主角,傑出音樂劇男配角,傑出導演,傑出配器,傑出服裝設計,傑出燈光設計和傑出舞美設計提名。
2002年奧利弗獎(Olivier Awards)傑出音樂劇製作獎。
1936年,派拉蒙影業公司將《萬事成空》改編成電影,埃塞爾·默曼扮演女主角。1956年,經過修改後,演出再度登上大銀幕。
1954年,50歲的默曼在電視版《萬事成空》中再度擔任女主角。弗蘭克·辛拉特拉扮演男主角,該電視版是專門為電視台播放進行了縮減的一小時節目。
為數不多的幾個被兩次改編成電影的音樂劇,《萬事成空》與《波吉與貝絲》是30年代僅有的兩部至今還在反覆上演的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