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pornis屬

Agapornis屬

Lovebird Lovebird Lovebird

紅臉牡丹鸚鵡

l l
中 文 名: 紅臉牡丹鸚鵡
英 文 名: Red-headed Lovebird
拉丁學名: Agapornis pullarius

紅臉牡丹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雄鳥體色是亮綠色,下體及前胸發黃,頭冠及臉是橘紅色的,飛羽綠色,肩及翼下覆羽黑色,喙紅色,足灰色。雌鳥的臉呈橘黃色,比雄鳥淺的多,而且翼下覆羽是綠色的。
紅臉牡丹鸚鵡是被人工飼養歷史最悠久的牡丹鸚鵡,他們在16世紀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並飼養了,但是他們知道現在依然很少見,而且人工飼養量實際上也很少;原因在於他們與其他牡丹鸚鵡飼養方法不同,關鍵的一點,是他們必須單獨成對飼養

桃面愛情鳥

d d

中 文 名: 桃面愛情鳥
英 文 名: Peach-faced Lovebird
拉丁學名: Agapornis rosellis
品種 在野外共有2種亞種
地理分布 非洲西南方,包括安哥拉、那米比亞等國

瀕危狀態

繁殖方式 卵生
約在交配後10天會生下第一顆蛋,每隔一天下一顆蛋,一窩約產4-6顆蛋,在6、7天后即可檢查蛋有無受精,孵化期約21-23天,30-35天后幼鳥羽毛長成
食性 主要食物為種子

桃面愛情鳥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桃面愛情鳥(小鸚)是國內最普遍的小型鸚鵡之一,也是最體型最大的愛情鳥(體重約50至60公克),體長略短於阿比西林(黑翅)愛情鳥(Abyssinian or Black- winged Lovebird),但體重較重,有各式各樣不同色系的變種,也是一般入門者最常選購的鳥種之一,人工培育出的 桃面愛情鳥變種非常的多,價位也隨著其稀少程度而不同,早期風行時價格相當高,現今已能以很合理的價位買到各種顏色的變種,叫聲雖不大,但是聲音尖銳,常會吵雜,個性十分活潑、愛玩與好奇,與主人從小有良好互動的手養鳥喜愛親近人,有些也會很調皮、捉摸不定,行動很敏捷,一不小心常常會逃脫,可以修剪羽毛防範飛走的可能性。
籠養鳥十分活潑好動,是很健壯的鳥兒,喜愛鳴叫,有時很吵雜,愛啃咬,玩具及新鮮樹枝可酌量提供,除了一般提供的混合種子外,蔬菜水果、穀物等食物的提供可以使它們更健康。
體形尺寸 15cm
習性 桃面愛情鳥主要棲息在海拔1500m以下的乾燥林地內,從次沙漠地帶的乾燥草原、熱帶草原林地、岩石地形區、河流旁的林地、棕櫚樹林到農作物區都是常活動的範圍,主要的棲息處都在水源區附近,一般都是5至20隻左右一起活動,但在覓食時與至水源地喝水時會數百隻聚集,主要食物為種子,有時會在地上吃草類種子,也常至農田內吃小米栗及玉米,或到果園及花園吃葵花子,在許多地區被視為嚴重破壞農作物的害鳥,天氣冷時會數隻棲於樹枝上緊靠在一起,通常築巢在岩石裂縫中或占據別種鳥的巢,在2-3月及4-10月會進入繁殖季,僅母鳥孵蛋,窩卵數約4-6顆

面罩愛情鳥

d d

中 文 名: 面罩愛情鳥
俗名別名: 黑頭牡丹
英 文 名: Masked Lovebird、Yellow-collared Lovebird
拉丁學名: Agapornis personatus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坦尚尼亞中部及北部與肯亞南部,在坦尚尼亞東部海岸區與其鄰近的幾個小島也有它們的蹤跡。

瀕危狀態
繁殖方式 卵生
一次產4至6顆蛋,常有未受精的情形發生,孵化期約18-23天,有時母鳥在第2顆蛋生下後才開始孵蛋,幼鳥約1個月後羽毛長成,育雛期間需提供足量的食物供親鳥餵食,親鳥如缺乏足夠礦物質可能會拔幼鳥的羽毛,建議可於2星期左右或更早將幼鳥移出手養。
食性 主要食物有草類種子、小米栗、蘆栗等

面罩愛情鳥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面罩愛情鳥與黑頰愛情鳥(均稱黑頭牡丹)外表十分類似,常讓人以為是同一種類,黑頰愛情鳥的喉部為橘色胸前為綠色,而面罩愛情鳥的胸部則是一片鮮黃色,這是二者主要的差異。籠養的面罩愛情鳥與黑頰愛情鳥叫聲雖不大,但愛鳴叫,有時十分惱人,喜愛洗澡與啃咬東西,剛引進飼養時非常敏感,適應期長,適應後大多變的強壯 ,養殖難易度不高,幼鳥手養起是不錯的寵物鳥,價位合理,且活潑可愛,在全世界受到廣大的歡迎。
體形尺寸 14cm~15cm

習性 通常棲息于海拔1100-1800m間有林地的草原、農作物區等地內,一般4-5隻左右成群活動,然而有時會一百隻左右聚集,常常進出水源地喝水,一天可能數次,繁殖期在乾季中,約在3-4月及6-7月,近年來大量遭捕捉販賣至鳥市,數量已大不如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