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根據前蘇聯解密的資料,早在1939年蘇聯的槍械彈藥專家就已經在研究減小口徑的槍彈和相應的半自動卡賓槍了,但由於戰爭的爆發,蘇聯需要人力物力生產現成的武器彈藥,因此這項工作在戰爭期間被終止。受1960年代由美國掀起的小口徑步槍熱潮影響,蘇聯又重新開始了小口徑槍彈的研究工作。大概在1967年,蘇聯人在M43彈的縮口彈殼上裝配5.56mm的彈頭進行試驗,在積累一定的經驗後,確定了設計小口徑彈藥的指導思想,但由於上級領導不願意採用西方國家的口徑,因此就採取了更小口徑的5.45mm。1974年,這種小口徑新彈被蘇軍採用,當蘇聯採用這種新彈及新槍(AK-74)後一直瞞著西方,直到1978年才公開新槍新彈,而西方國家在1979後期才獲得這種彈藥的樣品。除前蘇聯外,原華約一些國家的軍隊也使用這種槍彈。
標準的5.45步槍彈名為7N6,彈頭結構非常特殊,由黃銅被甲、鉛套和鋼心組成。彈頭的弧形半徑很大,為口徑的11倍(M193為5.2倍,SS109為9.03倍),以改善彈形,減小飛行阻力。7N6的彈頭長細比也較大,達4.66倍口徑(M193為3.44倍,SS109為4.14倍),能增大彈頭質量係數,提高彈頭飛行穩定性。7N6與M193和SS109相比,雖然口徑最小、重量最小,但存速存能較大,鋼心的長細比也比較大,這對侵徹有利。試驗結果表明,在600m距離可侵入木板深度116mm,比SS109深26%,在800m距離可侵入木板深度27mm,比SS109式淺53%。因此,該彈作為有效射程為600m 的機槍彈和有效射程為400m的步槍彈是合適的。被甲尖部內留有5mm的空腔,彈頭擊中目標後,因受到阻力急劇減速,由於鉛套和鋼心的慣性作用而二次前沖,當遇到骨骼時,鉛套有可能衝破被甲而形成開花彈;此時,彈頭質心前移,在目標內更易失穩而翻滾,使彈頭動能大量釋放給目標而增大對目標的殺傷力。該空腔還可使彈頭質心後移,從而提高彈頭飛行穩定性。經過阿富汗戰場上證實,7N6的殺傷力很大,因此有人認為是一種變相的達姆彈。
另外7N6的彈殼瓶形也比較大,這是因為口徑小而又需較大的裝藥量,以滿足有足夠的槍口動能的要求。7N6採用無凸緣塗漆鋼彈殼,可降低成本。在彈殼與彈頭連線處塗有紅色漆條。底火為一般黃銅伯丹式。彈殼的外形尺寸與M43彈很接近。採用裝填密度較大的雙基扁球鈍化裝藥,以減慢裝藥在初期燃燒階段的燃速而控制最大膛壓不致太高。由於彈頭輕,槍口衝量較小,有利於提高武器射擊穩定性和減小武器質量。其槍口的衝量比M1943式、M193式和SS109式分別減小27%,13%和9%。
性能數據
彈頭類別----普通彈
彈頭結構----尖頭、錐底、鉛套、鋼心、全被甲
彈頭直徑----5.59mm
彈頭長----25.07mm
彈頭質量----3.44g
彈頭被甲材料----覆銅鋼
彈心長----15.13mm
彈心重1.2g
彈殼型式----無凸緣、瓶形
彈殼長----39.5mm
底緣直徑----10mm
彈殼材料----塗漆鋼
發射藥----雙基扁球藥
發射藥量----1.45g
底火類型----伯丹式
初速----900m/s
槍口動能----1383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