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稜鏡門

“360稜鏡門”是發端於2013年初的一場風波。2013年7月4日,《每日經濟新聞》發表《奇虎360稜鏡門》系列文章,又一次將風波升級。

起因

2013年7月4日,《每日經濟新聞》發表《奇虎360稜鏡門》系列文章,稱“360竊取用戶隱私”。在《360上傳證券期貨用戶名密碼 券商驚慌自衛》一文中,每經的報導稱“360涉嫌竊取國內安全級別極高的證券金融行業用戶隱私”。報導引用一段“絕密視頻”,稱通過360伺服器外泄數據而意外“進入”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繫統,進而獲得用戶期貨交易等相關隱私信息等等。

360回應

針對《每日經濟新聞》的報導,360公司2013年7月4日發表聲明稱,這是繼2013年2月26日《每日經濟新聞》炮製所謂“360黑匣子”系列文章,誣稱“360竊取用戶隱私”之後,再次操弄同樣的手法,虛構事實,惡意歪曲,再次損害了360的聲譽。針對每經的本次虛假報導,360將追加對該報社的起訴。

360聲明稱,本次每經再次製造虛假報導,再次嚴重侵犯了360的名譽權,360將對每經進行追訴,並將追究任何轉載該虛假報導的媒體的法律責任。

回應稱:

一、360並未上傳證券期貨用戶密碼,360對此種現象早有說明和澄清。

二、關於360全線產品被蘋果下架的事件:1、通過我們與蘋果公司溝通的情況來看,360產品下架原因是360手機衛士企業版進行測試與蘋果相應規則衝突所導致。2、由於蘋果公司禁止360等安全廠商調用蘋果手機的私有程式接口,因此包括360手機衛士在內的手機安全軟體不能攔截騷擾電話和垃圾簡訊,而這是廣大中國的蘋果用戶非常希望360手機衛士實現的功能。為此,360開發了手機衛士企業版,希望為中國境內企業用戶提供“騷擾電話攔截”和“來電歸屬地顯示”等功能。該版的手機衛士與蘋果公司的相關規則有衝突。

三、《每經》報導質疑AV-Test等四大評測機構,認為在對360產品的評測時涉嫌造假。這不僅損害了國內外第三方評測機構的聲譽,更是對信息安全整體產業的規範性和權威性帶來損害和挑戰。

歷史相關

2013年2月26日,360認為《每日經濟新聞》用近5個整版的篇幅,曝光360公司及產品存在侵犯用戶隱私等問題。

2013年2月27日,360就此正式向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請求法院判定《每日經濟新聞》商業詆毀,停止侵權並公開賠禮道歉,同時賠償360公司經濟損失5000萬元。3月4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正式就此訴訟立案,4月12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將該案轉至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審理。

2013年3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回應稱,聲明報導真實客觀,有完整證據鏈支撐,對於360利用彈窗、網站專題等方式發布大量誹謗性言論的行為,《每日經濟新聞》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起訴奇虎360公司

各方觀點

方興東(網際網路實驗室負責人):爭論最好通過第三方裁決
不管是谷歌、Facebook還是百度、360,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因為網際網路本身還無法明晰很多界限,法律法規都無法確定,很多事情也不適宜現在確定。這方面爭議最好通過行業協會、政府主管部門、法律機構等部門解決,企業缺乏公信力,不宜自己當裁判。
如果從產業高度看,此次“360”的報導本質上是一場打破現有格局與維護現有格局的劇烈較量,一場挑戰與反挑戰、壟斷與反壟斷、創新與反創新、顛覆與反顛覆的兩大陣營之戰,各種超乎想像的事件隨時都會冒出,熱鬧非凡,直到戰爭分出最終勝負才可能平息。
吳伯凡(《21世紀商業評論》發行人): 這場爭論或對網民有益
在日益開放的網路時代,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在輿論上一招取勝,雙方的持續爭辯會讓真相逐漸顯現。
圍繞網路安全事件的紛爭和訴訟,可能也會帶給大眾網路安全方面的科普教育,提高他們的自我防衛意識,想在網路安全領域渾水摸魚的企業將會越來越失去用戶的信任。在這個意義上,這場“戰鬥”對於廣大不具備專業技術知識的用戶來說,或許是有益的。
曾淳(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探討網路空間的隱私權更有意義
從技術角度看,掌握個人隱私向來是瀏覽器廠商和搜尋引擎廠商的所謂“原罪”問題,“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也向來是業界與大眾的關注所在。媒體當然有權力對不良廠商的相關行為進行曝光,但證據鏈的可靠也很重要。此事討論很有意義,但如果形成一家企業與一家媒體的對決,則可能會影響討論的影響力。假如能在此基礎上,更多媒體與企業一起來探討網路空間的隱私權及其相應的規制問題,將會更有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