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常用字規範字鋼筆快寫字帖

在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書法作為文化交流的工具,既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又因其濃郁的東方情調而成為一門獨放異彩的藝術,有著極高的欣賞價值。 縱觀幾千年書法發展的歷史軌跡,不難發現,漢字書體的演變,正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為適應人們現實的、快速的書寫要求,不斷通過草化和簡化而逐漸發展的。 這也是我國文化史上適應社會需求,以簡化、實用為原則而進行的第一次文字改革,是我國歷史上較早的漢字“快寫法”之一。

內容介紹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之一。在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書法作為文化交流的工具,既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又因其濃郁的東方情調而成為一門獨放異彩的藝術,有著極高的欣賞價值。它把點線的結合變成造化與心靈的凝合,把黑與白的空間分割變成具象與抽象的交替,化物態為情思,給人們以美好和諧的藝術享受。然而,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最初的實用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需要使它又從審美藝術返回到實用的現實中來。這樣一門既具較強的實用價值(易於書寫),又符合書法結體規律(易於辨認),有一定欣賞價值的新興學科——漢字快寫法,便應運而生了。
縱觀幾千年書法發展的歷史軌跡,不難發現,漢字書體的演變,正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為適應人們現實的、快速的書寫要求,不斷通過草化和簡化而逐漸發展的。從較早的原始社會陶缽上的符號,到商朝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以及稍後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等等,都是為了記事的需要,按照事物的特徵和象形、會意、指事等造字規則,形成表形文字,奠定了漢字方塊字形的基礎並由此而逐步發展成為小篆。這便是人們尋求漢字書寫為現實服務,統一書寫規則、能夠易認易記而進行的第一次努力。
據歷史記載,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注意到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寫法混亂,難於辨認的狀況,認為這不僅會造成統一後各地方政治、文化、經濟交流的不便,還會成為統治全國的障礙,於是採用了丞相李斯提出的“書同文”主張,對原先各國文字進行了統一,命李斯直接著手進行文字的統一工作。在統一過程中,李斯對原各國的文字作了整理和簡化的工作,在簡化、改進周宣王太史官所作的大篆基礎上創造了一種新的字型。這樣秦朝對每個字都制訂了標準的寫法,頒布全國,成為當時的法定文字,這便是“小篆”或叫“秦篆”。通常我們所稱的篆書,指的就是小篆。
小篆是我國第一次統一整理後的文字,它不像甲骨文、金文及大篆等文字那樣允許一字有多種寫法。小篆的每個字都只有一種標準寫法。這也是我國文化史上適應社會需求,以簡化、實用為原則而進行的第一次文字改革,是我國歷史上較早的漢字“快寫法”之一。
傳世的著名小篆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嶧山碑》。我們觀察這些刻石時,不難發現小篆那種“點畫圓勾婉曲,筆勢瘦動飄逸,結體略呈現縱勢長形,整齊灑落,寬舒飛動”的特點。
小篆雖具備了漢字偏旁化和線條化的特點,但仍未能擺脫象形的遺意,且多數字的筆畫也無很大的增減變化,細長、圓勻的線條仍不便於快速書寫。所以小篆雖為統一後的正規文字,但由於其筆畫繁冗,書寫速度還是較慢,無法滿足當時日常書寫的要求,逐漸地,小篆的書寫多限於記功、刻石、詔書等較為莊嚴的場合。而傳說中由程邈新創的隸書,將圓勻的線條切斷,變圓頭為方筆,將弧線轉為直線,化圓轉為方折,並增加波磔,既打破了小篆曲折圓環的形體結構,又改變其書寫筆畫以便快速書寫。隸書實際上是小篆的簡便與快寫,它在當時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運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