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序而詩之,用訓童蒙,成為宣傳孝道的通俗讀物。以後,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圖詩》、《女二十四孝圖》等,流傳甚廣。在傳統的木雕、磚雕和刺繡上,常見這類題制的圖案。《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

基本信息

人物時間

• 虞舜(上古)

• 漢文帝(西漢)

• 曾參(春秋)

• 閔損(春秋)

• 仲由(春秋)

• 董永(東漢)

• 郯子(春秋)

• 江革(東漢)

• 陸績(三國)

• 唐夫人(唐朝)

• 吳猛(晉朝)

• 王祥(晉朝)

• 郭巨(晉朝)

• 楊香(晉朝)

• 朱壽昌(宋朝)

• 庾黔婁(南齊)

• 老萊子(春秋)

• 蔡順(漢朝)

• 黃香(東漢)

• 姜詩(東漢)

• 王裒(西晉)

• 丁蘭(東漢)

• 孟宗(三國)

• 黃庭堅(北宋)

二十四孝

孝感動天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虞舜,瞽瞍(ɡǔ sǒu)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孝行至淳脫險境,感象化鳥點生靈。動君擇婿續天命,天下歸心新賢英。

戲彩娛親(又名老萊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不小心摔倒,為了不讓父母擔心,裝作假裝摔倒的樣子,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戲舞學嬌痴,春風動彩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闈。

戲如孩提孝父母,彩衣著身假痛哭。娛歡春色庭前入,親至美善蒙山出。

鹿乳奉親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 被誤殺的危險。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鹿皮附身為雙親,乳汁獻老治眼昏。奉孝險遭獵者困,親意郯子感人心。

百里負米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 lí huò)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qú)勞。

百里不息恐歸遲,里路崎嶇為親食。負榮親已歸去日,米筵唯有寄哀思。

齧指痛心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齧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齧指以悟汝爾。”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母指才方齧,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齧指喚兒兒有感,指痛心焦焦炙還。痛心待客禮不慢,心連母子感萬千。

蘆衣順母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紖(zhèn)。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蘆花難御風霜寒,衣釋失紖後母煎。順情慾休閔損勸,母愧從親一家歡。

親嘗湯藥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親病三年無一怠,嘗藥奉母真聖懷。湯釋仁孝道德楷,藥名文景天下乖。

拾葚異器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二鬥牛蹄一隻與之。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偶遇赤眉軍,赤眉軍士兵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裡?”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二斗白米,牛蹄一個,以示敬意。

黑葚奉萱闈,啼飢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拾葚充飢歲荒年,葚異二色為哪般。異器錯食心意顯,器得牛米孝結緣。

埋兒奉母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郭巨,東漢隆慮(今河南安陽林州)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埋子贍親不得法,兒幼何辜難成牙。奉天幸得釜金下,母活子存團圓家。

賣身葬父

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博興縣)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縑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賣身貸錢為亡父,身葬富戶甘成奴。葬父修得良緣路,父作媒橋點迷途。

刻木事親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qú]勞之因,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遂將妻棄之。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沁陽一帶)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時。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闈。

刻像思親真情義,木靈蘭歸訴淚滴。事明決將拙荊棄,親如在世共相依。

湧泉躍鯉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魚膾[kuai],夫婦常作;又不能獨食,召鄰母共食。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取以供。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舍側甘泉出,一朝雙鯉魚。子能事其母,婦更孝於姑。

涌情夫婦事於母,泉替江水澄妻苦。躍鯉泉從舍側出,鯉躍姜門慈孝屋。

懷橘遺親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後漢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待之,績懷桔二枚。及歸,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陸績,三國時期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

懷孝小兒心念母,橘藏袖中報乳哺。遺親情深奇袁術,親賢博學隱鴻儒。

扇枕溫衾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後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稱其孝。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劉護表而異之。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儘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知古一黃香。

扇枕涼簟夏清風,枕溫席暖冬熏籠。溫衾內顯黃香性,衾影無慚孝新星。

行傭供母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後漢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或欲劫將去,革輒[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音pi],貧窮裸跣[音xian],行傭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畢給。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哀求俱得免,傭力以供親。

行難負母數遇賊,傭丐尚孝感賊退。供母甚豐足下微,母由孝廉脫偞卑。

聞雷泣墓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魏王裒,事親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殯葬於山林。每遇風雨,聞阿香響震之聲,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親勿俱。”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裡,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聞震阿香生懼母,雷動山林親已卒。泣子雨日繞墳護,墓寄情思隱私塾。

哭竹生筍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三國時期吳國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癒。

孟宗(?—271),字恭武,三國時吳國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後人有詩云: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哭寒難作鮮筍羹,竹感宗孝出數莖。生母幸得兒除病,筍醫良善揚美名。

臥冰求鯉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一片臥冰模。  

臥冰解衣不懼寒,冰化魚躍供母前。求鯉成雙德報怨,鯉載孝聖遨世間。

扼虎救父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晉楊香,年十四歲,嘗隨父豐往田獲傑粟,父為虎拽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於害。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離饞口中。

扼持虎頸不知身,虎口奪父顯孝心。救急幸得俱脫困,父賢子孝一家親。

恣蚊飽血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渠膏血之飽,雖多,不驅之,恐去己而噬其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恣渠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恣肆毒蚊侵幼身,蚊足意滿不噬親。飽腹膏血遭人憤,血濃於水孝真君。

嘗糞憂心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南齊庚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時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后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到縣未旬日,椿庭遺疾深。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嘗味知瘥念疾父,糞甜淚鹹心焦苦。憂稽北辰代親卒,心沉安逝三載服。

乳姑不怠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唐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數年而康。一日病,長幼鹹集,乃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願子孫婦如新婦孝敬足矣。”

崔山南,名琯,字從律,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孝敬崔家婦,乳姑晨盥洗。此恩無以報,願得子孫如。

乳婆崔家孝敬妻,姑康數年食不粒。不掩垂絕長幼集,怠親不存子孫悉。

滌親溺器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宋黃庭堅,元符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夜壺,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滌盥虎子孝魯直,親手事母忘顯日。溺污不懼丹心赤,器望同存孝誠師。

棄官尋母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決,誓不見母不復還。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七十餘矣。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

棄婦出嫁兒七歲,官拜知州母未回。尋親無果誓不退,母逾古稀得雙歸。

新二十四孝

2011年,中國評選出了當代新二十四孝子故事。名單如下:

楊懷保


養活全家七份兼職,組織募捐孝行天下

陝西省勉縣定軍山鎮人

事跡簡介:楊懷保10歲時母親身患重病,喪失了勞動能力,他堅強地挑起了一家的重擔,操持家務,利用課餘時間上山挖藥、種地,補貼家用。18歲時,父親腿被砸傷且喪失了勞動能力。他仍積極面對,堅持不懈、自強不息,帶著家人上大學,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顧全家的重擔,譜寫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孝子"之歌、自強之歌。2009年,楊懷保創建了國內首家民間敬老公益機構——中國孝基金。

鄧桂芳

行孝上班兩不誤,白衣天使有恆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北區板城鎮那香衛生院護士長

事跡簡介:她為了照顧家裡三位年過八旬的老人:爺爺,伯爺爺,姑奶奶,鄧桂芳把他們接到了那香衛生院與自己同吃同住。每天,她細心地為老人餵飯餵水、翻身擦洗、按摩、擦背,清潔房間。老人情緒不穩定時,不厭其煩地開導、逗他們開心。由於擔心老人不適應新環境,她還幾次放棄了調到條件更好的單位工作的機會。

頒獎詞:把精心呵護病人作為護士長的職責,把悉心照顧老人作為兒女們的義務。為了無數的病人,為了年邁的老人,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讓白衣天使的名字更加聖潔。

王松梅


五十年侍奉四老,四兒子承接家風

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王村人

事跡簡介:50年來,王松梅精心侍奉公公以及3位未成家的叔公。白天她和丈夫一起下地勞動,晚上回到家裡還要做飯、幹家務。每天她都早早為老人們鋪好被褥,把洗腳的熱水端到老人炕前,還經常為老人洗腳、修剪指甲。1998年,王松梅婉言謝絕了把三位老人接到鎮敬老院養老的要求。 在王松梅的潛移默化教育下,她的4個兒子和兒媳也加入到尊老敬老的行列。

頒獎詞:半個世紀的堅守,半個世紀的孝行。樸實無華的舉動,彰顯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沉澱的大孝精神,在子女的心目中樹立起一座豐碑,使孝道代代傳承。

王春來

"當代孝子"施大愛,"極品男兒"著新書。

河南洛陽市道北路洛陽監獄中隊長

事跡簡介:12年的不眠之夜,王春來就躺在病重的爸爸媽媽中間,他放棄了進法務部的機會,放棄了交際和應酬……每天,王春來一隻手為母親翻身,一隻手為父親換尿布。為了治療父母的病,也為了省錢,他學會了打針、量血壓、聽心率、號脈、化驗血糖等基本的醫護知識。

頒獎詞:因為孝心,懂得了放棄;因為父母,學會了選擇。在生命的征途中,把天平傾向父母,即使有所捨棄,也無怨無悔,在人生的考試中交出了滿分的答卷。

烏蘭其其格


苦心行孝造溫馨,贍養五老美名傳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嘎魯圖鎮牧民

事跡簡介:多年來,烏蘭其其格一個人照顧著5位老人--公婆以及公公的生母、養母,及婆婆的母親。勤勞而又樸實的烏蘭其其格每天4點多鐘起床,做飯洗衣,下地幹活,餵羊餵牛,縫縫補補。十幾年來,她沒有怨言,真情奉獻,為這個特殊的家庭營造了無盡的幸福和溫馨。

頒獎詞:苦心行孝,用不太厚重的肩膀托起五位老人的幸福。十幾年如一日,起早睡晚,辛勤勞作,無怨無悔,真情無限,用心血培育著無盡的溫馨。

湯太平

一心孝母有耐力,夫妻贍養六老人

江西省浮梁縣浮梁鎮大洲村人

事跡簡介:湯太平婚後擔起贍養照顧雙方6個老人的義務。母親突發腦溢血,半身不遂後悉心呵護,讓母親樹立了活下去的信念。2007年湯太平胃癌手術後,又繼續服侍母親。2008年湯太平雙眼被確診為青光眼,在只有一隻眼睛能夠看清東西的情況下,他依然堅持悉心服侍母親。在他和弟妹們的精心照顧下,老人臥床十幾年,從未染上褥瘡。村里人都夸湯太平是一個孝順的兒子。

頒獎詞:盡孝是生活的信念,堅持是付出的動力。母親給了我生命,我願把生命的意義還給母親。讓母親體會生活的溫馨,讓自己領悟生命的感動,願母親太平。

陳萬火

三年以笑盡孝母親食道癌漸好轉

台灣中和市愛笑俱樂部“笑”長

事跡簡介:台灣中和市愛笑俱樂部“笑”長陳萬火,2007年來以“笑”來盡孝道令人動容。他每天清晨帶著罹患食道癌的母親到公園與同好大笑1小時,經過3年的笑功洗禮,陳媽媽能夠“笑看人生”不再愁容滿面。陳媽媽手術後恢復良好,連醫師都認為是奇蹟。

頒獎詞:以“笑”盡孝,令人動容。用自己的執著和堅持,向母親傳遞“笑看人生”的生活態度,創造了連醫師都無法企及的奇蹟。將“笑”神奇的化成生命的力量,並帶給了眾人。

李傳梅


十五年負債孝老,帶婆母深圳打工

重慶市萬州區人

事跡簡介:李傳梅十幾年如一日精心侍奉老人,先後送走了身患癌症的公公、80多歲的太婆婆。如今,為了償還外債、供養女兒上大學,只有國小文化的李傳梅毅然背起雙目失明的聾啞癱瘓婆婆到深圳打工。

頒獎詞:背負著給公公治病欠下的大筆外債,背負著雙目失明、聾啞癱瘓的婆婆,背負著女兒上大學的全部費用,一位柔弱的女人以頑強的毅力和勤勞的雙手,用大孝撐起家庭一片蔚藍的天空。

李國琴

一個媳婦四個媽,不離不棄兩頭忙

河北省肥鄉縣郝莊村人

事跡簡介:李國琴性情溫順,對待親生母親,體貼入微,對待婆母、續母(丈夫前妻的母親)、繼婆也像對親生母親一樣。多年來她用博大的愛心照顧四個母親,且將一雙非親生兒女撫養成人,成家立業。

頒獎詞:“誰說婆婆不是媽”,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用無聲的行動告訴世人什麼是寬廣心境,什麼是孝道親情,怎樣對待坎坷人生,怎樣營造和諧家庭。

孝媳三妯娌

三女喪夫似三花逢霜,三女孝老是三英撐天

河北省鹿泉市銅冶鎮南銅冶村人

事跡簡介:大嫂李文娟,55歲,二嫂閆瑞英, 49歲,三妹張素霞,45歲。她們都有著不幸的遭遇,丈夫先後英年早逝,尚且年輕的她們又有著共同的孝心:一定讓經受了喪子之痛的公婆安度晚年!於是有了同樣的選擇:再嫁不離家,三妯娌比親姐妹還親,承擔起三兄弟未盡的責任。三個命運坎坷的女子,以賢德的品行,演繹了一段親情大愛的人間佳話。

頒獎詞:三兄弟英年早逝,三妯娌替夫盡孝。再嫁不離家,讓經受喪子之痛的公婆安度晚年,是三妯娌的共同選擇。中華孝道傳統在燕趙大地再寫新的華章。

頒獎詞:面對家庭的不幸,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擔。沒有“80後”的嬌柔,卻有“80後”的志向。“行孝天下”夏令營,滿載著自己對人生的深切感悟,也肩負著傳承孝道的社會責任。

谷慧蘭


辭職行孝好兒媳,伊通縣誌留美名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人

事跡簡介:1991年,谷慧蘭公公患腦血栓後,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1992年婆婆又因患腦囊蟲病摔傷,下肢癱瘓,精神失常,大小便不能自理。為支持丈夫工作,讓兄嫂安心工作,谷慧蘭辭去工作,全心照顧公婆,操持家務。她舍已為家,獨自受苦,換來大家庭的和睦。

頒獎詞:為了照顧半身不遂的公公和下肢癱瘓的婆婆,毅然辭職,將理想和抱負化作無盡的孝心,給了父母,給了家庭,也給了社會。青史留名,光耀千秋。

張義波


邊讀書邊打8份工,奉養82歲的老奶奶

湖北經視談笑工作室實習記者

事跡簡介:張義波出生5個月,父親去世,9歲,母親病故。從那時起,他就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18歲,爺爺去世後,他邊讀書邊打8份工,掙錢養活年邁的奶奶。大三時,他牽頭成立了“陽光家教社”,組織同學為周邊農民工子女免費提供家教服務。

頒獎詞:雖然從小失去父母,但慈愛情懷卻更加精彩。還是一個柔弱的學生,就把愛心奉獻給社會,把孝心敬獻給奶奶。邊讀書邊打八份工掙錢奉養奶奶的孝行,書寫了大寫的孝字。

張公蘭

六十五年轉瞬間,百歲婆母福壽長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大屯鎮大屯村人

事跡簡介:張公蘭丈夫去世後,拚命幹活,擔起養活一家老小9口人的重任。為使婆婆過得舒適,張公蘭把婆婆攬在懷裡,給老人家變換姿勢,扇涼驅蚊。飲食葷素搭配,菜做得有滋有味。每個星期她都要給婆婆擦洗身子一兩次。婆婆小便時,隨叫隨到。婆婆大便費勁,張公蘭就用手去摳。張公蘭用她的堅強和毅力,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這一顆侍奉婆婆的愛心整整延續了64年!

頒獎詞:一朝盡孝易,一生盡孝難。而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卻有著天空般開闊、大海般浩瀚的孝心,侍奉婆婆整整延續了64個春秋。這顆晶瑩的孝心因此更加崇高、更加偉大。

張建霞

為救公爹兒媳獻肝,義無反顧動地感天

河北省行唐縣人

事跡簡介:2007年,為了挽救患有肝癌的公公,張建霞說服婆婆公公,毅然捐出自己69%的肝臟。張建霞以自己的孝行感動著家鄉,其捐肝救公爹之舉在當地廣為傳頌。

頒獎詞:大愛無疆,大孝參天。超越血緣的親情,超越常情的孝心,孝媳捐肝救公爹的壯舉讓人敬仰、令人動容。“百善孝為先”的古訓在中華新大地上又現高標。

羅桑扎西

草原之子孝悌雙馨,花甲老人愛心猶長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寧木特鄉寧木特村牧民

事跡簡介:羅桑扎西的父親外出時不慎墜馬,造成下肢癱瘓。母親在父親殘疾後,不久患上了心臟病和肝病,使本已陷入困境的家庭雪上加霜。 17歲的長子羅桑扎西咬著牙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他悉心照料癱瘓的父親、病重的母親,把8個弟妹撫養成人。羅桑扎西因在山洪中解救一名小女孩而落下腿傷,自己也是個行動不便的殘疾人。但他始終勇敢地迎接困難,堅強地面對生活,用愛心和毅力支撐起了一個完整的家。

頒獎詞:三江源的驕子,崑崙山的雄鷹。把孝給了父母,把愛給了弟妹,把善舉給了在山洪中解救的小女孩。融孝道、悌情、慈愛於一體,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加璀璨。

洪戰輝

十三歲鐵肩擔孝悌,十二年寒苦見品行

河南省西華縣人

事跡簡介:洪戰輝隻身摚起一個即將破碎的家,大愛感動中國。洪戰輝從13歲起就支撐著一個父親患病、母親出走、弟弟讀書、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他面對不幸、貧窮與孤苦,頑強堅持12年,終於使父親病情好轉,妹妹健康成長,自己考上大學,全家人重新團聚。

頒獎詞:用13歲的質嫩肩膀,支撐起一個困苦的家庭。頑強堅持12年,伺候父親,照顧弟弟,哺育妹妹,讀書考學。天道酬勤也酬孝,生活的春天已來臨。

鍾穎

媽媽命懸一線,女兒捨身捐肝

四川省達州人

事跡簡介:2006年3月21日,她在四川華西醫院的手術室里度過20個小時,把自己55%的肝臟獻給了生命垂危的媽媽。媽媽的病情是世界罕見的重度急性暴發性肝臟衰竭,存活率為零,而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在中國還沒有成功的先例。媽媽命懸一線,勇敢的女兒作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選擇:"18年前,媽媽忍受苦難把我帶到了這個美麗的世界;18年後,女兒要讓媽媽的生命在這個美麗世界延續下去!"

頒獎詞:十八年前,母親忍受苦難把自己帶到了這個美麗的世界,十八年後,要讓母親的生命在這個美麗的世界延續下去。獻肝救母的孝心壯舉,讓嬌艷的容貌更加嫵媚動人。

賈海缺

久病床前有孝媳,情願侍奉一百年

河北省內邱縣金店鎮金店村人

事跡簡介:1986年婆婆得腦血栓手腳不靈活,1992年公公又四肢癱瘓不能動,賈海缺天天餵飯餵藥,洗臉洗腳,接屎接尿,就這樣護理著一位整癱一位半癱的兩位老人,長達二十年。

頒獎詞: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二十多年的默默付出卻演奏出“久病床前有孝媳”的感人樂章。“情願侍奉一百年”的深情話語,閃耀著中華孝道的光輝。

曹桂香

辛苦一生養八老,善良美德傳四方

河南省輝縣市八里鎮楊樹莊村人

事跡簡介:曹桂香自幼至今,幾十年遭遇多次磨難,受盡艱辛,但仍以善良和寬容的胸懷銜環相報,先後侍奉贍養繼父、繼母,前夫公公、婆婆,現夫公公、婆婆和生父、繼母8位老人,令人佩服、讚頌。

頒獎詞:數十年遭遇多次磨難,倍嘗生活的艱辛。然而,銜環相報的寬廣胸懷和善良仁慈,讓繼父、繼母、前夫父母,現夫父母等八位老人盡享生活溫馨,令人欽佩、受人尊敬。

黃致豪

子救父命獻出肝,生命延續兩心聯

台灣大學機械系學生

事跡簡介:黃致豪50歲的父親因猛爆型肝炎,惡化成半昏迷的肝衰竭,他毅然捐出60%的肝臟來救父親一命。且為減輕家庭負擔,黃致豪術後甚至不願施打要價7000多元的止痛針。談到捐肝給父親,他表示沒想太多,因為全家人就是要互相幫助。

頒獎詞:一家人,一顆心,子孝父,人動容。用自己60%的肝臟給了父親生命的延續,將父子兩人真正的連成一體,同“肝”共苦,互助相依,給天下的子女上了深刻的一課。

黃薇

央視主持夕陽紅,家中孝父十一秋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事跡簡介:黃薇十一年如一日地守在父親的病床前,父親吃飯慢,她笑著說:"爸爸,飯吃得越慢越好,也越有營養"。 為父親的康復學習中醫護理和按摩理療,給父親舒緩經絡。細心的照顧,無盡的激勵,使父親笑對病魔。用一種大孝陪伴父親堅守了他人生中最後的夕陽。

頒獎詞:觀眾眼中,一個睿智靚麗的主持人;父母眼中,一個溫柔體貼的孝順兒。整整11個春秋的守護和陪伴,讓父親在病榻上微笑著度過了人生的夕陽。

謝延信

代妻行孝三十年,只言"做人講良心"

河南焦煤集團鑫珠春公司退休職工

事跡簡介:33年前,謝延信新婚一年的妻子因患產後風去世。為了安慰失去愛女的岳父母,謝延信向老人承諾:"俺永遠不離開您,照顧您三口。"為使老人放心,謝延信把自己的姓由劉改成了謝。照顧癱瘓在床近18年的岳父、岳母和傻內弟30多年。一諾至孝三十載,謝延信的"大孝至愛"精神讓人敬佩。

頒獎詞:愛妻早逝,改姓為謝,為的就是讓岳父能安心頤養天年。一句“俺永遠不離開您”的承諾,已經堅守了30多年,而且還要繼續下去。大孝無言,大愛無邊。時光流逝,亘古流傳。

翟俊傑


大導演以孝為福,拍攝地帶母開心

八一電影製片廠國家一級導演

事跡簡介:翟俊傑說"我這樣的年紀,回到家還能喊一聲媽,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在條件許可的時候,他讓家裡人把母親送到拍攝現場,跟他一起吃住,好讓自己天天抽空陪陪母親。把盡孝和幸福聯繫在了一起,用他的行為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孝道文化的魅力!

頒獎詞:年過花甲、作品等身、成就斐然、德藝雙馨的軍旅藝術驕子,縈懷牽掛的仍然是自己的母親。“像我這樣的年紀,回到家還能喊一聲媽,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譚敏兒

放棄事業為盡孝,彰顯大德啟世人

香港觀塘區居民

事跡簡介:二零零零年,譚媽媽遇上交通意外,左手臂骨及左腳腿骨折斷,入院接受治療,並因而得知患上高血壓、糖尿病及老年痴呆症。母親住院期間,敏兒每天往返醫院照顧她,期間做兼職維持生計。社工通知敏兒可以安排母親入住資助安老宿位,經反覆思量後,她決定讓母親在家安老。每個星期日,她會帶上母親上教會,擴闊母親的社交圈子,讓她保持心境愉快。

頒獎詞:當生命的天平上,擺放了孝心。盡孝便是唯一的選擇,即使放棄了事業和理想,也無怨無悔。因為懂得,孝彰顯的是偉大的人性和那個大寫的“人”。

行動標準

2012年 8月13日,由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繫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動標準。

新標準有傳承有創新

2012年 6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來審議,修訂草案中新增一條“常回家看看”,引起社會巨大關注和爭論。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全國心繫系列活動組委會副主任吳玉韶昨日表示,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與舊“二十四孝”形成對比,就是想告訴大家,時代的腳步在不斷向前邁進,“我們對‘孝’文化的理解,既要傳承又要有創新”。

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

1、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

2、節假日儘量與父母共度;

3、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

4、親自給父母做飯;

5、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

6、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

7、為父母建立“關愛卡”;

8、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學會上網;

10、經常為父母拍照;

11、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

12、打開父母的心結;

13、支持父母的業餘愛好;

14、支持單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帶父母做體檢;

16、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

18、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

19、帶父母參觀你工作的地方;

20、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遊;

21、和父母一起鍛鍊身體;

22、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

23、陪父母拜訪他們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

元代圖書

二十四孝[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二十四孝]

書名。元人郭居敬集。先後有人為之序詩、作圖,刊行多種版本。該書為民間流傳甚廣的童蒙讀物。內容為自上古至唐宋二十四個孝親故事。

增補《二十四孝》 謹在原二十四孝故事基礎上,增補了主人公的部分遺事,以便於讀者全面、正確理解古人的孝道。 俗話說:“堂上二老就是佛”。你拜廟上的菩薩,沒有孝敬好自己的父母,菩薩是不喜歡的。你孝敬好堂上二老,佛菩薩才歡喜。你孝敬好父母,再拜佛菩薩,那就更好了。為人子女者,如果能學習古人二十四孝,多感念父母的恩情,不要計較父母的錯誤,那么孝道就能完全了。社會風氣也會逐漸扭轉了,和諧社會指日可待。倘社會已經父慈子孝,人世間的真情必然感天動地。天地神靈必加持世人以更大的福報、消除他們的災禍。和諧社會,指日可待。

名家書畫

今日流傳的以二十四孝為主題的名家書畫,有清代王素繪的《二十四孝圖冊》和已故國畫大師陳少梅的《二十四孝圖》。

王素(1794-1877),字小梅,號遜之,江蘇揚州人,擅長畫人物、花鳥,尤工人物,所作南北斗星君像,稱譽一時。

二十四孝賣身葬父 二十四孝賣身葬父

陳少梅(1909—1954),名雲彰,號升湖。祖籍湖南衡山,世居北京。他所畫的《二十四孝圖》完成於1938年,正是畫藝步入成熟期且精力旺盛的時期。因當時日軍占領天津,陳少梅避居倫敦路(今成都道)世界裡1號,專情投注藝術,終日潛心作畫,《二十四孝圖》正是在這時完成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陳少梅的這幅作品只聞未見,此卷也在半個世紀中數易其主,幸得天津文物公司徵集到這件長達20多米的書畫珍寶,於2004年春奉獻於廣大書畫愛好者面前。綜觀此卷,以王素所畫《二十四孝圖冊》為底本摹寫而成,人物情節基本為原貌,但在每個人物的塑造細節上又有所不同,展現了陳少梅個人的繪畫特色。

此兩套二十四孝書畫,正可以為廣大書畫愛好者作學習和對比研究之用。

舊社會所宣揚的二十四個極盡孝道的典型人物。舊有《二十四孝》一書不著撰人。集虞舜、漢文帝、曾參、閔損、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陸績、唐夫人、吳猛、王祥、郭巨、楊香、朱壽昌、庾黔婁、老萊子、蔡順、黃香、姜詩、王褒、丁蘭、孟宗,黃庭堅二十四人孝行,序而詩之,用訓童蒙。在傳統的木雕、磚雕、刺繡和陶瓷上,常見這類題制的圖案。現藏於首都博物館5層。

附錄:王祥臥魚

漢末(185-269),拒馬河畔就流傳著王祥臥魚的故事。王詳,字休徵,父親早亡,家境貧寒,母子相依為命,旅居拒馬河邊一個村子裡,王祥對母親極為孝順。一年臘月,母親得重病,臥床不起,求醫調治,醫生說:“藥好買,只是引子難求——一條活鯉魚。”時至隆冬,冰天雪地,哪去找活魚呢!母親垂危,孝子王祥心急如焚,急中生幻,來到拒馬河邊,臥在堅硬的冰層上,夢想冰化得魚。孝心感動河神,冰化托出活魚,王祥為之一驚,喜出望外,急忙拿回家去,給母親煎湯熬藥,服後病癒,康復如常。

拒馬河四十里永不結冰,儘管三九嚴冬,也是煙霧瀰漫,熱氣騰騰,相傳為王祥臥魚所至。

魯迅評價

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自從所謂“文學革命”以來,供給孩子的書籍,和歐、美、日本的一比較,雖然很可憐,但總算有圖可說,只要能讀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般別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北京常用“馬虎子”這一句話來恐嚇孩子們。或者說,那就是《開河記》上所載的,給隋煬帝開河,蒸死小兒的麻叔謀;正確地寫起來,須是“麻鬍子”。那么,這麻叔謀乃是胡人了。但無論他是什麼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還有限,不過盡他的一生。妨害白話者的流毒卻甚於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裡。

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

這些話,紳士們自然難免要掩住耳朵的,因為就是所謂“跳到半天空,罵得體無完膚,——還不肯罷休。”而且文士們一定也要罵,以為大悖於“文格”,亦即大損於“人格”。豈不是“言者心聲也”么?“文”和“人”當然是相關的,雖然人世間本來千奇百怪,教授們中也有“不尊敬”作者的人格而不能“不說他的小說好”的特別種族。但這些我都不管,因為我幸而還沒有爬上“象牙之塔”去,正無須怎樣小心。倘若無意中竟已撞上了,那就即刻跌下來罷。然而在跌下來的中途,當還未到地之前,還要說一遍:

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

每看見小學生歡天喜地地看著一本粗拙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為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弔唁。我們那時有什麼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於打手心。我的小同學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頁,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昨天看這個,今天也看這個,然而他們的眼睛裡還閃出甦醒和歡喜的光輝來。

在書塾以外,禁令可比較的寬了,但這是說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樣。我能在大眾面前,冠冕堂皇地閱看的,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圖說》和《玉曆鈔傳》,都畫著冥冥之中賞善罰惡的故事,雷公電母站在雲中,牛頭馬面布滿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觸犯天條的,即使半語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當的報應。這所報的也並非“睚眥之怨”,因為那地方是鬼神為君,“公理”作宰,請酒下跪,全都無功,簡直是無法可想。在中國的天地間,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艱難極了。然而究竟很有比陽間更好的處所:無所謂“紳士”,也沒有“流言”。

陰間,倘要穩妥,是頌揚不得的。尤其是常常好弄筆墨的人,在現今的中國,流言的治下,而又大談“言行一致”的時候。前車可鑑,聽說阿爾志跋綏夫曾答一個少女的質問說,“惟有在人生的事實這本身中尋出歡喜者,可以活下去。倘若在那裡什麼也不見,他們其實倒不如死。”於是乎有一個叫做密哈羅夫的,寄信嘲罵他道,“……所以我完全誠實地勸你自殺來禍福你自己的生命,因為這第一是合於邏輯,第二是你的言語和行為不至於背馳。”

其實這論法就是謀殺,他就這樣地在他的人生中尋出歡喜來。阿爾志跋綏夫只發了一大通牢騷,沒有自殺。密哈羅夫先生後來不知道怎樣,這一個歡喜失掉了,或者另外又尋到了“什麼”了罷。誠然,“這些時候,勇敢,是安穩的;情熱,是毫無危險的。”

然而,對於陰間,我終於已經頌揚過了,無法追改;雖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確沒有受過閻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貼,則差可以自解。總而言之,還是仍然寫下去罷:

《二十四孝圖》

我所看的那些陰間的圖畫,都是家藏的老書,並非我所專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的贈品:《二十四孝圖》。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書,但是下圖上說,鬼少人多,又為我一人所獨有,使我高興極了。那裡面的故事,似乎是誰都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但是,我於高興之餘,接著就是掃興,因為我請人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後,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畫,完全絕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這並非現要加研究的問題。但我還依稀記得,我幼小時候實未嘗蓄意忤逆,對於父母,倒是極願意孝順的。不過年幼無知,只用了私見來解釋“孝順”的做法,以為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自從得了這一本教科書以後,才知道並不然,而且還要難到幾十幾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之類的。“陸績懷桔”也並不難,只要有闊人請我吃飯。“魯迅先生作賓客而懷橘乎?”我便跪答雲,“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闊人十分佩服,於是孝子就做穩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筍”就可疑,怕我的精誠未必會這樣感動天地。但是哭不出筍來,還不過拋臉而已,到“臥冰求鯉”,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鄉的天氣是溫和的,嚴冬中,水面也只結一層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樣小,躺上去,也一定嘩喇一聲,冰破落水,鯉魚還不及游過來。自然,必須不顧性命,這才孝感神明,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蹟,但那時我還小,實在不明白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

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他們一手都拿著“搖咕咚”。這玩意兒確是可愛的,北京稱為小鼓,蓋即鞀也,朱熹曰:“鞀,小鼓,兩旁有耳;持其柄而搖之,則旁耳還自擊,”咕咚咕咚地響起來。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裡的,他應該扶一枝拐杖。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子。我沒有再看第二回,一到這一頁,便急速地翻過去了。

那時的《二十四孝圖》,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畫的本子,敘老萊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常取水上堂,詐跌仆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大約舊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願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卻還不至於如此虛偽。師覺授《孝子傳》雲,“老萊子……常衣斑斕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太平御覽》四百十三引)較之今說,似稍近於人情。不知怎地,後之君子卻一定要改得他“詐”起來,心裡才能舒服。鄧伯道棄子救侄,想來也不過“棄”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須說他將兒子捆在樹上,使他追不上來才肯歇手。正如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老萊子即是一例,道學先生以為他白璧無瑕時,他卻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於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雲,“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傳》所說,卻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子是才生的,並沒有到三歲。結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黃金一釜,上云: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鬆。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么,該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如今想起來,實在很覺得傻氣。這是因為已經知道了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卻很少見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何況現早長大了,看過幾部古書,買過幾本新書,什麼《太平御覽》咧,《古孝子傳》咧,《人口問題》咧,《節制生育》咧,《二十世紀是兒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過彼一時,此一時,彼時我委實有點害怕:掘好深坑,不見黃金,連“搖咕咚”一同埋下去,蓋上土,踏得實實的,又有什麼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雖然未必實現,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髮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勢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後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總有一些留遺,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

海報

01 虞舜聖君 大孝感天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

02 老菜七十 戲采娛親

03 郯子鹿皮 取乳孝親

04 子路視新 百里負米

05 曾參至孝 母子連心

06 閔子蘆衣 感化後娘

07 文帝事母 親嘗湯藥

08 蔡順拾葚 孝養母親

09 郭巨埋兒 事親奉母

10 董永賣身 天賜良緣

11 丁蘭刻木 事死如生

12 姜詩孝親 湧泉躍鯉

13 陸績六歲 懷桔孝親

14 黃香九歲 扇枕溫衾

15 江革背母 逃難盡孝

16 王裒純孝 聞雷泣墓

17 孟宗哭竹 冬日生筍

18 王祥臥冰 為母求鯉

19 楊香十四 打虎救父

20 吳猛愛親 以身餵蚊

21 黔婁嘗糞 憂親病危

22 孝敬公婆 子孫昌達

23 庭堅事親 體貼入微

24 壽昌尋母 棄官不仕

現代爭議

變味廣告

二十四孝,講的是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在不同環境下、用不同方式行孝的故事。魯迅先生當年曾經點評過二十四孝圖,他說,有些故事可以勉強效仿,有些照著做,會有丟掉性命的危險,還有的,會讓人非常反感。

為了弘揚孝道,弘揚傳統文化,2014年10月,安徽省六安市便以二十四孝故事為題材製作了一批街頭公益廣告,引發了爭議。而且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和魯迅先生反感的一樣,都是那個叫“郭巨埋兒”的故事。

市民反應

六安市市民慕女士上下班經常路過解放路,2014年10月,她發現解放中路的路邊,安裝了不少公益廣告的廣告牌。牌子上講的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並且都配有插圖,包含“百里負米”“賣身葬父”“臥冰求鯉”等大家熟悉的典故。但是其中有這么一個廣告牌,讓穆女士在內的不少市民,看著不舒服。

專家意見

馬未都:二十四孝圖是中國的一個傳統文化,它提孝道呢,是我們自周代以來就開始逐漸建立的一個觀念,孝道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它起到的作用肯定是不可低估的。二十四孝圖,我印象中,是從元代之後逐漸積累起來的,它裡頭按照我們現在一般的認知呢,確實是有一些糟粕,比如說“郭巨埋兒”,這些肯定都是有糟粕的。但是它總體的意圖是好的,就是教人盡孝。只是有一些具體的事例,時過境遷。我們必須要明白一點,就是道德呢,是有時效的。就在歷史上的道德我們今天看有時候不道德,那今天重提二十四孝,我覺得總體精神沒有問題,但是具體的事例要分析,有的事例我覺得應該是可以從中國古代中找到一些其他的例子替換,但是它提倡的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對我們民族的孝道的再度推行,對我們維繫社會總體的秩序的良好和安定,我覺得還是有好處的。

肖放:二十四孝是一個歷史的產物,在古代社會裡面有可能有它積極的作用,但是二十四孝裡面有一些和今天的倫理觀啊、價值觀啊,不相適應的東西,可能就不能去宣傳、去強調。特別在公益廣告裡面,可能儘量少出現這種東西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