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

234年

234年是指公元234年農曆甲寅,漢主以左將軍吳懿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以丞相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尋加琬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 吳人聞諸葛亮卒,恐魏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萬人,一欲以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漢人聞之,亦增永安之守以防非常。漢主使右中郎將宗預使吳,吳主問曰:“東之與西,譬猶一家,而聞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對曰:“臣以為東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勢宜然,俱不足以相問也。”吳主大笑,嘉其抗盡,禮之亞於鄧芝。

大事記

2月,漢丞相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前去防守。

3月庚寅,山陽公薨,帝素服發哀,遣使持節典護喪事。己酉,大赦。

5月,孫權派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孫權率大軍圍攻合肥新城,最終再次無功而返。 至7月因士兵多病、曹睿來救,又被滿寵大敗,遂撤退。稱為第四次合肥之戰。

8月,亮卒於五丈原。征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南鄭;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大赦。以左將軍吳壹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

8月,孫權派諸葛恪討伐山越。 8月26日,諸葛亮病逝,漢軍退。

11月,潘浚掃平武陵蠻夷,孫權復曲阿為雲陽,丹徒為武進。

11月,京都洛陽地震,從東南來,隱隱有聲,搖動屋瓦。

歷史記事

諸葛亮出兵五丈原

春季,二月,諸葛亮傾十萬大軍從斜谷出兵攻魏,並派遣使節前往吳國相約同時大舉出兵。

諸葛亮到達縣,大軍駐紮在渭水的南面。司馬懿率領軍隊渡過渭水,背水立營抵禦諸葛亮,對將領們說:“諸葛亮如果從武功出兵,依山而往東,確實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將領們就沒事了。”諸葛亮果然駐紮在五丈原。

魏明帝親征,孫權退兵

五月,吳王率軍信駐巢湖口,直指合肥新城,號稱十萬大軍;又派遣陸遜、諸葛瑾統率一萬餘人進入江夏、沔口,進指襄陽;將軍孫韶、張承進入淮河,直指廣陵、淮陰。六月,滿寵想要率領各路大軍救援新城,殄夷將軍田豫說:“敵人傾巢動,大舉進攻,不是為圖小利,而是打算以新城為釣餌,引誘我大軍前來。應當聽任倉們攻打新城,挫傷其銳氣,不應與之爭戰以決勝負,城攻不下,士兵必然疲怠;待他們疲怠後再攻擊,可以大獲全勝。如果敵人看出這一計策,必不再攻城,勢必自行撤退。如果我們馬上進軍,正中了他們的奸計。”

此時,在東方的部隊正輪番休假,滿寵上表請徵召中軍兵,並徵召休假的將士,集中力量迎戰。散騎常侍廣平人劉劭商議時認為:“敵軍人數眾多,而且剛剛來到,意志專一,士氣旺盛,滿寵因守軍人少又在自己防地作戰,即使出擊,步定不能制勝敵軍。他請求援軍,沒什麼過失。我認為可以先派遣步兵五千,精騎兵三千,做為先頭出發,揚言從數道進軍,造成震懾敵人的形勢。騎兵到達合肥,疏散佇列,多布旌旗,多擂戰鼓,在城下展示兵力,然後帶領部隊從敵人背後出現,占其退路,扼其糧道。敵人聽說我大軍前來,騎兵截斷了後路,必定震驚而逃,不戰自破。”明帝採納子這一建議。

滿寵想要轉移新城守軍,引敵人到壽春,明帝不同意,說:“從前漢光武派遣部隊占據略陽,終於攻破隗囂。先帝在東方設定合肥,在南方把守襄陽,在西方固守祁山,賊兵一來就在這三城之下被擊敗,其原因正是因為它們處於必爭之地。即使權攻打新城,肯定不能攻下。命令將士們堅持守住,我將親自前往征討。到那時,孫權恐已經逃走。”於是派遣征蜀護軍秦朗統率步、騎兵二萬人援助事馬懿抵禦諸葛亮,命令司馬懿:“一定要堅守壁壘,不與決戰,挫敗敵軍鋒芒,使們們進攻不能得逞,撤退不能交戰,停留時間長久,糧食就要耗盡,劫掠也不會有收穫,則必撤軍。待敵撤退時再去追擊,才是全勝之道。”秋季,七月明帝親登龍舟東征。

滿寵招募壯士焚燒吳國攻城的器械,射死吳王的侄子孫泰,而且吳國官兵多有生病。明帝離吳國駐地數百里時,迷惑敵人的先遣軍已先行到達。吳王開始認為明帝不會親征,聽到率大軍已到,於是撤走,孫韶也退兵。

諸葛亮司馬懿爭奪北原

雍州刺史郭淮對司馬懿說:“諸葛亮肯定爭奪北原,應當先去占據它。”議論的人多數都說不必這樣,郭淮說:“如果諸葛亮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和北山連兵,斷絕長安通往隴西的道路,使百姓和羌人動盪不安,這對國家是不利的。”司馬懿便郭淮駐防在北原。營壘還沒有築成,蜀軍大部隊已經到來,郭淮迎戰,擊退了蜀軍。

諸葛亮因為前幾次出兵,都是由於運糧跟不上,使自己的志向不能伸展,就分出部隊實行屯田,作為長期駐軍的基礎,屯田的士兵和渭水之濱居民雜處在一起,而百姓安居樂業,蜀軍並無私弊。

司馬懿同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不出兵。諸葛亮就把婦女使用的頭巾、髮飾和衣服送給司馬懿,司馬懿惱羞成怒,上表請求出戰。明帝派遣衛尉辛毗執持符節為軍師來節制司馬懿的行動。護軍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持符節來到,賊軍不會再出戰了。”諸葛亮說:“司馬懿本來就無心作戰,所以一定要請求出戰,是向部眾表示敢於用武而已。將領在軍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能制勝我軍,難道還要遠隔千里而請求作戰嗎?”

諸葛亮派遣使節到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向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多少,不打聽軍事情況,使者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人說:“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

諸葛亮病重,漢後主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前來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來到,諸葛亮談話完畢,辭別而去,幾天之後又回來。諸葛亮說:“我知道您返回來的意圖,近來雖然整天談話,有些事還沒有交待,又來聽取決定了。你所要問的事蔣琬適合。”李福道歉說:“日前確實不曾詢問,如您面年這後,誰可以擔負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請問蔣琬之後,誰可承擔重任?”諸葛亮說:“費可以繼任。“又問費這後怎么樣?諸葛亮沒有回答。

諸葛亮去世

這個月,諸葛亮在軍中去世,長史楊儀整頓軍隊而退。百姓跑著去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追趕漢軍。姜維命令楊儀調轉戰旗方向,擂響戰鼓,象是即將對司馬懿進攻。司馬懿收軍後退,不敢向前逼進。於是楊儀結陣離去,進入斜谷之後才發喪。百姓為此事編了一句諺語說:“死諸葛亮嚇走活仲達。”司馬懿聽到後笑著說:“這是我能夠意料諸葛亮活著,不能料想諸葛亮已死的緣故。”司馬懿到諸葛亮駐軍營壘處所察看,感嘆說:“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到赤岸,沒有追上蜀軍而還。

魏延被殺

起初,蜀漢前軍師魏延,勇猛過人,善待士兵。每次跟隨諸葛亮出兵,總是請求帶兵一萬人,和諸葛亮分道行軍隊一樣,諸葛亮制止而不許可。魏延常說諸葛亮膽怯,嘆息抱怨自己的才幹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楊儀為人幹練機敏,諸葛亮每次兵,楊儀常常規劃調遣部隊,籌辦糧谷,不假思索,即刻便完,軍事節制調度,都依靠楊儀辦理。魏延性格矜持高傲,當時眾將都避而讓之,只有楊儀對他不加忍讓,魏延最為忿恨,如同水火不能相容。諸葛亮深深愛惜二人的才幹,不忍心偏廢任何一方。

費出使到吳國,吳王酒醉,問費說:“楊儀、魏延是像牧童一樣的小人,雖然曾經以雞鳴狗吠的本事有益於時務,但是既已任用他倆,情勢不能輕視。如果一旦諸葛亮不在了,必定發生禍亂,各位糊塗,不知道對此要用心防備,難道這就是所謂謀及子孫嗎?”費答道:“楊儀、魏延的不和,是起因於私忿,而沒有黥布、韓信的叛逆心意。如今正在掃除強敵,統一華夏,功勞依靠人才來成就,業績需要人才來擴展,如果捨棄他們而不任用,防備他們造成後患,就如同防備發生風波反倒棄舟楫一樣,不是最好的辦法。”

諸葛亮病危的時候,與楊儀和司馬費等安排死後退軍的調度,命令魏延殿後阻擊追敵,姜維作為副將;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軍隊便自行出發。諸葛亮去世,楊儀秘而不發喪,讓費去魏延處揣度他的意向。魏延說:“丞相雖然去世,還有我在。相府親信和官屬,便可將遺體送還歸葬,我當親自統率各路大軍攻擊賊軍;怎么能因一人死去而廢棄天下的大事呢?何況我魏延是何等人,就應當被楊儀約束,作斷後的將軍嗎?”他就私自和費共同作出撤退和留下的安排,讓費親筆寫信連同自己簽名,傳告下面將領。費欺騙魏延說:“我當為您回去向楊儀解釋,楊儀是個文官,很少經歷軍事,一定不會違抗尊命。”費出來,策馬賓士而去。魏延鏇即後悔,但已追不到費了。

魏延派人窺探到楊儀等人打算按照諸葛亮既定的計畫,各軍營依次帶領部隊撤還。魏延勃然大怒,搶在楊儀沒有發兵之前率領所屬部隊徑先南歸,所過之處燒絕棧道。魏延、楊儀各自上表說對方叛逆,一天之內,羽書一併送到都城。漢後主以此事詢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董允、蔣琬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楊儀等人命令砍伐山林打通道路,日夜兼程行進,緊隨在魏延之後。魏延先到,占據南谷口派兵迎擊楊儀等人,楊儀等命將軍何平在前面抵禦魏延。何平叱責先登上南谷口的士兵說:“諸葛公死,屍骨未寒,你們怎如此!”魏延的部眾知道魏延理虧,不願為他賣命,都四散逃走。魏延獨自和他的兒子共幾個人逃奔漢中,楊儀派遣將領馬岱追殺了他們,最終誅滅魏延三族。蔣琬率領宿衛各軍北上趕漢中,走出幾十里,魏延被殺的音訊傳來,於是回軍。開始時,魏延想殺楊儀等人,希望輿論讓自己代替諸葛亮輔政,所以不向魏投降而南還攻擊場儀,確實沒有叛逆之心。

各路大軍返回成都,大赦天下,賜諸葛亮諡號為忠武侯。當初,諸葛亮曾上表漢王說:“我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家中子弟衣食,自有富裕,我沒有別的收入增加家產。臣死去之日,必不讓家內有多餘的絹帛,家外有多餘的錢財,而有負陛下。”最後,果如其所言。

逝世

劉協逝世,漢獻帝劉協(181——234年),字伯和,漢族,祖籍沛縣(今江蘇沛縣,即高祖劉邦出生地),生於洛陽(今河南洛陽)。漢靈帝之子,漢朝最後一任皇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後被迫傳位於曹丕。病死,諡號“孝獻”帝,葬“禪陵”。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

李嚴病逝,李嚴(?-234),後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公元231年,漢軍北伐時,李嚴延誤押運糧草,為推卸責任而阻撓諸葛亮的北伐,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獲罪,被廢為平民,遷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

魏延被殺,魏延(?-234),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信陽市溮河區三里店)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起初率領部曲隨劉備入蜀,因屢立戰功而深受劉備信任,劉備稱漢中王后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蜀漢建立後升為鎮北將軍。

潘璋逝世,潘璋(?-234),字文珪,東郡發乾(今山東冠縣東)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呂蒙偷襲荊州後,關羽自麥城逃走,潘璋與朱然一同率部攔截關羽,他部下的司馬馬忠生擒關羽及其子關平等人。

孫奐逝世,孫奐(195-234)字季明,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孫吳的宗室,孫堅弟孫靜之子,孫權從弟。官至揚威將軍。

關興逝世

夏侯徽被害,夏侯徽(211—234),字媛容,司馬師原配,父親為曹魏徵南大將軍夏侯尚,母親為曹魏德陽公主(曹真之妹),她與司馬師之間,生有五個女兒。

劉曄逝世

史書記載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青龍二年(甲寅,公元二三四年)

春,二月,亮悉大眾十萬由斜谷入寇,遣使約吳同時大舉。

三月,庚寅,山陽公卒,帝素服發喪。

己酉,大赦。

夏,四月,大疫。

崇華殿災。

諸葛亮至郿,軍於渭水之南。司馬懿引軍渡渭,背水為壘拒之,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亮果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言於懿曰:“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塹壘未成,漢兵大至,淮逆擊卻之。亮以前者數出,皆以運糧不繼,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五月,吳主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眾號十萬;又遣陸遜、諸葛瑾將萬餘人入江夏、沔口,向襄陽;將軍孫韶、張承入淮,向廣陵、淮陰。六月,滿寵欲率諸軍救新城,殄夷將軍田豫曰:“賊悉眾大舉,非圖小利,欲質新城以致大軍耳。宜聽使攻城,挫其銳氣,不當與爭鋒也。城不可拔,眾必罷怠;罷怠然後擊之,可大克也。若賊見計,必不攻城,勢將自走。若便進兵,適入其計矣。”

時東方吏士皆分休,寵表請召中軍兵,並召所休將士,須集擊之。散騎常侍廣平劉邵議以為:“賊眾新至,心專氣銳,寵以少人自戰其地,若便進擊,必不能制。寵請待兵,未有所失也,以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騎三千,先軍前發,揚聲進道,震曜形勢。騎到合肥,疏其行隊,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賊後,擬其歸路,要其糧道。賊聞大軍來,騎斷其後,必震怖遁走,不戰自破矣。”帝從之。寵欲拔新城守,致賊壽春,帝不聽,曰:“昔漢光武遣兵據略陽,終以破隗囂,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縱權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諸將堅守,吾將自往征之,比至,恐權走也。”乃使征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助司馬懿御諸葛亮,敕懿:“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走而追之,全勝之道也。”秋,七月,壬寅,帝御龍舟東征。滿寵募壯士焚吳攻具,射殺吳主之弟子泰;又吳吏士多疾病。帝未至數百里,疑兵先至。吳主始謂帝不能出,聞大軍至,遂遁,孫韶亦退。

陸遜遣親人韓扁奉表詣吳主,邏者得之。諸葛瑾聞之甚懼,書與遜云:“大駕已還,賊得韓扁,具知吾闊狹,且水乾,宜當急去。”遜未答,方催人種葑、豆,與諸將奕棋、射戲如常。瑾曰:“伯言多智略,其必當有以。”乃自來見遜。遜曰:“賊知大駕已還,無所復憂,得專力於吾。又已守要害之處,兵將意動,且當自定以安之,施設變術,然後出耳。今便示退,賊當謂吾怖,仍來相蹙,必敗之勢也。”乃密與瑾立計,令瑾督舟船,遜悉上兵馬以向襄陽城。魏人素憚遜名,遽還赴城。瑾便引船出,遜徐整部伍,張拓聲勢,步趣船,魏人不敢逼。行到白圍,託言往獵,潛遣將軍周峻、張梁等擊江夏、新市、安陸、石陽,斬獲千餘人而還。群臣以為司馬懿方與諸葛亮相守未解,車駕可西幸長安。帝曰:“權走,亮膽破,大軍足以制之,吾無憂矣。”遂進軍至壽春,錄諸將功,封賞各有差。

八月,壬申,葬漢孝獻皇帝於禪陵。

辛巳,帝還許昌。

司馬懿與諸葛亮相守百餘日,亮數挑戰,懿不出。亮乃遺懿巾幗婦人之服。懿怒,上表請戰,帝使衛尉辛毘杖節為軍師以制之。護軍姜維謂亮曰:“辛佐治杖節而到,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數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亮病篤,漢主使尚書僕射李福省侍,因諮以國家大計。福至,與亮語已,別去,數日復還。亮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雖彌日,有所不盡,更來亦決耳。公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咨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是月,亮卒于軍中。長史楊儀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司馬懿,懿追之。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懿者,懿斂軍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懿聞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案行亮之營壘處所,嘆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還。

初,漢前軍師魏延,勇猛過人,善養士卒。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楊儀為人乾敏,亮每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亮深惜二人之才,不忍有所偏廢也。

費禕使吳,吳主醉,問禕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君憒憒,不知防慮於此,豈所謂貽厥孫謀乎!”禕對曰:“儀、延之不協,起於私忿耳,而無黥、韓難御之心也。今方掃除強賊,混一函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舍此不任,防其後患,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楫,非長計也。”

亮病困,與儀及司馬費禕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卒,儀秘不發喪,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當自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之所部勒,作斷後將乎!”自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奔馬而去。延尋悔之,已不及矣。

延使人覘儀等,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漢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而疑延。儀等令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將軍何平於前御延。平叱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將馬岱追斬之,遂夷延三族。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還。始,延欲殺儀等,冀時論以己代諸葛輔政,故不北降魏而南還擊儀,實無反意也。諸軍還成都,大赦,謚諸葛亮曰忠武侯。初,亮表於漢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餘饒,臣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卒如其所言。丞相長史張裔常稱亮曰:“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陳壽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治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初,長水校尉廖立,自謂才名宜為諸葛亮之副,常以職位游散,怏怏怨謗無已,亮廢立為民,徙之汶山。及亮卒,立垂泣曰:“吾終為左衽矣!”李平聞之,亦發病死。平常冀亮復收己,得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也。

習鑿齒論曰:昔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嚴致死,豈徒無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鑒至明而醜者忘怒;水鑒之所以能窮物而無怨者,以其無私也。水鑒無私,猶以免謗,況大人君子懷樂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於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誅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

蜀人所在求為諸葛亮立廟,漢主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步兵校尉習隆等上言:“請近其墓,立一廟於沔陽,斷其私祀。”漢主從之。

吳諸葛恪以丹楊山險,民多果勁,雖前發兵,徒得外縣平民而已。其餘深遠,莫能禽盡,屢自求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萬。眾議鹹以為:“丹楊地勢險阻,與吳郡、會稽、新都、番陽四郡鄰接,周鏇數十里,山谷萬重。其幽邃民人,未嘗入城邑,對長吏,皆仗兵野逸,白首於林莽;逋亡宿惡,鹹共逃竄。山出銅鐵,自鑄甲兵。俗好武習戰,高尚氣力;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猿狖之騰木也。時觀間隙,出為寇盜,每致兵征伐,尋其窟藏。其戰則蜂至,敗則鳥竄,自前世以來,不能羈也。”皆以為難。恪父瑾聞之,亦以事終不逮,嘆曰:“恪不大興吾家,將赤吾族也!”恪盛陳其必捷,吳主乃拜恪為撫越將軍,領丹楊太守,使行其策。

冬,十一月,洛陽地震。

吳潘濬討武陵蠻,數年,斬獲數萬。自是群蠻衰弱,一方寧靜。十一月,濬還武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