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4-25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蘭州大學聯合舉辦的“一帶一路”文化圓桌會議在蘭州大學舉行,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日本、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亞等21個國家的近百位專家學者與會,深入探討如何發揮民間組織與高校的作用,推進“一帶一路”區域內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和平發展、交流互鑒、合作共贏凝聚共識和智慧。
“共同捍衛人類的精神和文明價值,倡導各種文明之間的建設性對話,積極應對各類新挑戰,是非政府組織的時代使命。”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齊鳴秋表示,在 “一帶一路” 建設中,政府間的精誠合作、互利互信是主導,非官方的交流對話也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國非政府組織作為溝通政府與社會的紐帶、橋樑,在國際事務特別是人類共同關注的一些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指出,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要更好地促進沿線國家之間的教育交流,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以發揮高等教育在沿線國家人文交流中的橋樑作用,發揮沿線各國高等教育界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智庫作用,發揮高等教育在增強沿線國家互信中的催化作用。
蘭州大學校長王乘表示,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振興的過程中,教育和文化科技等各項交流合作必將起到重要的先導作用。蘭州大學作為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節點城市的國家重點綜合性大學,今後將整合更多的科研力量,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和更多元的務實合作來開展研究、為之服務。
在主旨論壇上,中外專家學者圍繞主題進行演講。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刁君姝的“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與實質”,俄羅斯鐵路股份公司總裁、世界“文明對話”公眾論壇主席兼創始人亞庫寧的“跨歐亞發展帶”,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教授的“和實力與中國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邢廣程的“挖掘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價值”等主題報告,從不同視角闡述了“一帶一路”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探討了務實開展文化、區域、高校合作的具體路徑,分析了如何推動“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在沿線各國的弘揚。
會議期間還組織了“文化交流”、“區域合作”、“高校合作”三個分論壇,與會專家就相關領域的話題展開深入的研討與交流。
據悉,在為期兩天的研討和交流中,與會專家通過平等對話、坦誠交流、集思廣益,達成以下共識:
一是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僅要積極推動區域間的經貿交流與合作,更要挖掘和領略蘊含其中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要進一步深化沿線各國的民間友好和務實合作,通過跨越國界、跨越文明的交流活動,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弘揚交流、融合、對話、合作和共贏的理念,使歐亞空間成為繁榮發展和和平安寧的地區。
二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必須跳出傳統的區域經濟模式,探索一種新型的區域合作模式。要在各國認同同一理念和規則的前提下,以平等、互利、共贏的方式擴大經濟交流,倡導更高層次和更廣泛內容的合作,不僅有產業轉移,加強貿易往來,深化投資合作,而且要深化人文、教育、科技、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合作,並最終實現政策溝通的常態化,貿易投資的自由化。
三是在知識與經濟結合更加緊密的時代,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各國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更好地促進沿線國家之間的教育交流,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具有格外突出的意義。沿線各國應當進一步鼓勵和擴大高等教育界各種形式的人員交往,通過更高頻率和層級的教育資源共享、科學技術合作、人員溝通交流,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和創新驅動力。
據悉,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成立於1982年,30年來始終緊緊圍繞“和平、統一、未來”三項宗旨開展工作。國際交流中,注重在教育、科技、文化等多領域開展國際民間友好交流與合作,讓普通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用欣賞、包容、互鑒的態度認識和了解世界的不同文明和多元文化,以增進中國與其他各國人民的友好情感和相互理解,該基金會在海內外贏得了廣泛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