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報告人:江蘇省南通市市長張國華報告時間:2013年1月6日
報告背景:南通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詳細內容
各位代表: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2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面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兩個率先”的目標和“落實‘八項工程’、實現‘八個領先’”的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奮力攻堅克難,較好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地區生產總值4558.7億元,增長11.8%;財政總收入1055.9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9.7億元、增長12.3%;固定資產投資2886.5億元,增長2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08.7億元,增長15.5%;外貿進出口總額263.3億美元,增長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9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3231元,分別增長12.7%和12.8%;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低於省控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2.48%;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2.2%;基本完成省下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一)經濟發展穩中有進。全力以赴穩增長,千方百計頂住下行壓力,經濟實力穩步提升。創新政策穩增長。根據經濟形勢變化,果斷採取應對舉措,制定進一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7條政策措施和全力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等重點工作意見,實施支持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發展、鼓勵科技創新、穩定外貿、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加快市級中心鎮建設等政策措施,把握了經濟工作主動權。擴大需求穩增長。組織總投資近2000億元的400多個項目集中開工。滬通鐵路工程可研和廣匯能源物流等一批重大項目獲批,恆力紡織新材料產業園、三一重工如東工業園等一批基地型產業項目落戶、開工,150個市級重大項目完成投資超過800億元。赴歐美、日本和台灣、上海、武漢等地開展專題招商,註冊外資實際到賬22億美元,新增私營企業註冊資本986億元。落實擴大消費政策,加強城市商圈和特色商業街、市場建設,城鄉消費不斷擴大。最佳化服務穩增長。全力化解要素瓶頸,各類債務融資總額超過150億元,中小企業私募債實現零的突破,“區域集優”債務融資取得實質性進展,存貸比提高近2個百分點。加強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市本級整合設立產業發展資金5.4億元,全市減輕企業負擔超過23億元。通過努力,主要指標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在沿江八市保持領先,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
(二)創新轉型步伐加快。堅定不移抓創新、調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產業結構加速最佳化。六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90%,家紡產業成為全國區域工業轉型升級試點示範產業集群。新興產業產值接近2600億元,新培育形成海工、新材料等市級以上特色產業基地13家,10條特色產業鏈建設有力推進。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0%。物流、旅遊等產業快速發展,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一期投入運營,濠河景區成為國家5A級景區。建築業施工產值達到3800億元。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設施農業面積占比達到14.6%。創新體系加速完善。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智慧財產權示範市,獲批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市,新增2家國家創新型企業、2個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1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9.7%。國家級南通高新區進入審批程式,省級海安、如皋高新區獲批,新增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技術中心45家。新增創投和股權投資機構22家。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3%用於科技人才發展,“312”產業人才發展行動計畫全面實施,新引進國家“千人計畫”人才15名、省級人才計畫資助對象38名。
(三)沿海開發全面提速。把沿海開發作為穩增長、促轉型的新空間,著力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沿海開發進入加速產出階段。規劃體系不斷完善。沿海區域布局總體規劃,功能分區和控制性詳規,港口、產業、濱海城市規劃全面推進,市域高速路網、鐵路網、軌道交通網、快速路網、內河航道網等規劃全面完成。基礎設施快速推進。通洋高速、臨海高等級公路建設加快,通州灣快速通道開工,海啟高速正式立項。寧啟鐵路複線電氣化改造深入實施。連申線航道整治完成70%的工程量,通呂運河航道升級工程啟動。興東機場國際候機樓開工。洋口、呂四、東灶港一批港口基礎設施投入運行,三夾沙匡圍工程紮實推進。全市圍墾灘涂7萬多畝。載體功能加速提升。南通開發區“5+3”特色園區格局形成。海安開發區晉升國家級開發區,蘇通科技產業園、呂四港經濟開發區獲批省級開發區。南通濱海園區建設全面展開,蘇通、錫通科技產業園和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跨國、跨江合作園區功能有效提升,中奧蘇通生態產業園落戶。綜合保稅區獲批,洋口港、呂四港國家一類口岸開放申報進入國務院審批程式,家紡產業集聚區海關監管點投入運營。
(四)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堅定不移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發展活力不斷增強。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實現新提升。新批超3000萬美元項目44個、高新技術產業類項目37個。外貿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獲批。新批境外投資項目中方協定投資額增長70%。服務外包執行額增長50%以上。爭創“江蘇民營經濟第一大市”邁出新步伐。私營企業數、個體工商戶數保持全省第二,民營經濟稅收、民間投資占全市比重分別提高4.4個、1.4個百分點。新增百億級特色板塊2個,中天科技銷售收入超百億。新增馳名、著名商標34件,省級名牌產品86個。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進展。所有制改革紮實推進,國有資源最佳化整合,沿海開發、城建投資集團成功組建。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五大國有資產經營公司融資能力增強,浙商銀行南通分行開業。城鄉制度設計和創新力度加大,中心城市重點區域建設管理體制調整,沿海前沿區域重點中心鎮“區鎮一體”管理體制實施。教育、文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完成。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化,“三集中、三到位”全面推行。
(五)城鄉面貌明顯變化。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城鄉面貌加快改善。中心城市和城鎮化建設持續升溫。中心城市空間戰略研究和重點片區規劃編製取得重要成果,完成控制性詳規、專項規劃和城市設計等44項規劃。重點區域開發提速。新城區10個項目竣工,商業金融文化集聚區啟動建設。觀音山新城、市北新城開發建設提速。南部新城形象顯著提升。老城區改造提升紮實推進,啟動寺街·名人文化區等歷史文化保護工程,完成十字街綜合改造主體工程。城市功能不斷提升。146個重點城建項目完成投資超過200億元,一批商貿、金融、文化、教育、醫療等功能性項目實現突破。“102030”交通暢通工程取得新成效,5個城市快速路和27個骨幹路網項目竣工。初步建成公共腳踏車服務系統。城市環境展現新貌。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成效明顯。完成城中村改造、老小區整治、城市菜市場升級等項目45個。新建2個綜合性公園、5個小遊園和一批道路綠化景觀帶,新增綠地230公頃。城鎮建設步伐加快。5個縣(市)城新增建成區面積近20平方公里,重點中心鎮功能提升。全市城市化率達到58.7%。農村和水利現代化建設紮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75.4%。66%的行政村通過村莊環境整治驗收。村級集體建設用地試點全面展開,扶持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效明顯。水利建設投入加大,市區河道整治和農村河道疏浚年度任務全面完成。市區應急水源基本建成。全市城鄉居民普遍飲上長江水。城鄉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加強。生態市建設深入推進,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通過覆核。制定實施加強環保工作的意見,開展“鐵腕治污”行動,推進36項環境整治任務,鎮村污水處理等三大工程加快實施。引江調水成效明顯。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力度加大。連續21年保持耕地占補平衡。新一輪綠色南通建設取得成效,全市新增成片造林面積14萬畝。
(六)社會建設全面加強。落實加強社會建設構建民生幸福城市和辦好民生實事的意見,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十大體系”建設有力推進,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民生投入比重達到55.6%,10件42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就業和保障水平持續提高。“萬人創業”計畫深入實施,新增就業8.8萬人。城鄉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覆蓋率超過98%,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新農合籌資標準分別提高10%、23.3%,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10.9%、16.8%,新農合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補償比例超過75%。發放各類救助金8億多元、惠及30多萬民眾。市區安置拆遷戶1.5萬多戶,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1795套,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實現應保盡保。文化建設持續加強。精神文明“南通現象”得到弘揚。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擴大。海安523文化產業主題公園成為國家示範基地,唐閘文化創意產業園開園。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和產業項目快速推進。南通籍健兒在倫敦奧運會、殘奧會上勇奪2金2銀。社會事業持續發展。區域教育現代化加快推進,省優質幼稚園占比達到69%,城鄉義務教育發展實現基本均衡,普通高中實現優質特色發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基本藥物制度惠民程度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住院均次費用分別下降21.8%、17%。優生促進工程全面實施。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社會管理創新持續推進。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和重點典型培育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三級社會管理服務平台建設加速推進。社會穩定、環境風險評估機制全面推行,“四項排查”紮實開展,公眾安全感不斷提升。基層基礎建設進一步加強,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人口服務、新型社區格線化管理等機制完善。食品藥品監管紮實有效。安全生產事故總數和死亡人數連續11年雙下降。
各位代表,一年來,我們以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為目標,加快轉變職能,自身建設得到加強。服務效能進一步提升。市政務中心投入使用,審批效率提高60%以上。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綜合電子監察中心投入運行,綜合數據平台初步建成。“12345”政府服務熱線平台功能拓展,四級便民服務網路得到完善。運行效率進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推進、協調、督查三大體系作用發揮,100項重點工作全面完成。對縣(市)區實施重點經濟工作綜合考核,在政府系統開展“創新獎”評選,促進創新創優。依法行政進一步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內容和範圍不斷擴大,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工作有力推進。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認真落實市委關於加強政協工作的新要求。全力辦好市人大關於區域供水、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代表議案和市政協關於創新社區管理的建議案,促進了重點工作的落實。全面完成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辦理任務。廉政建設進一步強化。領導幹部廉潔自律意識不斷增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力度加大,公務員隊伍建設和管理得到加強。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各項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全市人民齊心協力、奮力拚搏的結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離退休老同志,向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通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公安幹警以及部省駐通單位,向關心和支持南通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工作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增長動力仍然不足,外資、外貿增長乏力,消費拉動不強。經濟結構仍需大力最佳化,服務業和新興產業比重還不高。創新動力還不強,研發投入占比不高,高層次創新平台、領軍型創新人才不足。城鄉發展差距仍較明顯,城鎮化水平有待提高,農村建設仍需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任務仍較艱巨,公共服務與多樣化民生需求還不相適應,轉型發展中出現的社會矛盾日益增多,一些領域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政府服務效能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少數政府工作人員存在推諉扯皮、作風飄浮甚至消極腐敗現象。這些都是我們繼續努力突破的難點,也是今後工作的重點。
二、2013年工作目標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綜觀國際國內形勢,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國內發展方式正在深刻變革。我國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有利於我們在調整結構中做強實體經濟,在轉型升級中實現穩定增長,在加快發展中改善民生;江蘇沿海開發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兩大國家戰略深入實施,省委、省政府支持南通建設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有利於我們贏得更多發展支持,拓展更大發展空間;總體寬鬆向好的巨觀政策環境,有利於我們擴大內需,支撐增長;我市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和穩增長的寶貴經驗,有利於我們提振信心,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把南通的發展不斷推向前進。同時,我們既面臨經濟成長的下行壓力、區域競爭的拼搶壓力,又面臨瓶頸制約加劇帶來的攻堅壓力、利益格局多元帶來的維穩壓力。面對機遇與挑戰,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凝心聚力,以更強的責任意識促發展、增優勢,以更強的憂患意識找差距、爭趕超,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台階。今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我們必須著眼“十二五”後三年發展,圍繞“五位一體”總布局,按照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率先在江蘇江北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設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的目標,推動“四化”同步發展,毫不鬆懈抓好創新驅動、江海聯動、經濟國際化、城鄉發展一體化、民生優先、可持續發展“六個戰略著力點”,加快形成新的發展優勢。一是堅持最佳化結構,大力推動經濟發展轉型。以新興產業基地和重大載體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導向、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特色、高效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構築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特色鮮明的經濟發展格局。二是堅持創新發展,大力推動發展動力轉型。以創新平台支撐和人才引領為突破口,加快形成開放式、網路化、集聚型的區域創新體系,構築創新主體不斷壯大、創新載體加速提升、創新人才充分集聚的內生增長格局。三是堅持城鄉統籌,大力推動城鄉結構轉型。以城鎮功能提升和空間形態最佳化為突破口,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為龍頭,中等城市、小城市、特色鎮為支撐,農村新型社區為基礎的城鄉架構體系,構築功能完善、統籌協調的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四是堅持改善民生,大力推動社會發展轉型。以收入結構調整和公共產品供給為突破口,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築成果共享、安定和諧的社會建設格局。五是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推動人的發展轉型。以教育文化引領和生態文明提升為突破口,加快形成布局科學合理、素質整體提升、環境宜居宜業的人的全面發展促進體系,構築生產、生活、生態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格局。六是堅持改革開放,大力推動體制機制轉型。以政策設計和管理創新為突破口,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構築多種所有制競相發展和經濟國際化快速提升的開放格局。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一系列重要會議部署,緊緊圍繞主題主線,以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為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穩中求進,開拓創新,紮實開局,繼續落實“八項工程”,奮力實現“八個領先”,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開創“兩個率先”新局面。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1%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6%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3%;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低於省控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3%;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幅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省下達任務。
三、2013年主要任務
實現今年目標,我們將重點抓好十個方面工作:(一)著力推進產業升級,加快提升發展質量。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為抓手,主攻經濟結構調整,突破重大產業項目,在轉型升級中實現規模做大、質量提升。
提升發展主導產業。圍繞船舶及重裝備等六個重點板塊,以項目為抓手,推動主導產業向高端化、集聚化、品牌化發展,力爭產值超過1萬億元。圍繞主導產業提升、支柱產業做強,引進龍頭企業,增強配套能力,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實施一批技術改造項目,培育20家信息化示範、試點企業,促進制造業層次提升。推動建築業轉型升級,施工產值突破4000億元。
突破發展新興產業。圍繞“3+4”重點領域,加快實施新興產業發展“310”工程,確保新興產業產值超過3000億元。實施新興產業基地規模化發展行動計畫,在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智慧型裝備、節能環保等領域實施一批重點項目,新培育市級以上特色產業基地10家。完善10條特色產業鏈,突破關鍵項目、核心技術、配套能力,形成新興產業競爭新優勢。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智慧城市”建設,推動信息產業和信息服務業發展。加快推進空港、光電等特色園區規劃建設。堅持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在有條件的鎮培育新興產業特色園區。
集聚發展現代服務業。圍繞“7+3”重點領域,加大推進力度,確保服務業增加值突破2000億元。實施服務業集聚區提升工程,打造一批集聚型示範區。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和科技、商務服務等產業,力爭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超過40%。大力培育旅遊休閒、文化健身、家政服務、社會養老等消費熱點,積極發展信用、網路消費等新型業態。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深化企業主輔分離。推進168個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確保服務業投資超過1300億元。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圍繞優質糧油、繭絲綢、水產等十大特色產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78%。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外向農業、品牌農業、觀光休閒農業,新增高效設施農(漁)業面積9萬畝以上。加強農業園區建設,新建農(漁)業園區、基地項目16個以上。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市場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推進“全託管”式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新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5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入社率超過85%,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標準創建、農機裝備和綜合服務水平。
(二)著力推進創新驅動,加快構建區域特色創新體系。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
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加大“五自”企業培育力度。構建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梯隊發展格局,新增省級以上研發平台超過10家,實現大中型先進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確保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4600億元。加大套用研發力度。開展10項重大產業技術集中攻關,實施20個重大產業化項目,增強企業開發新技術、發展新產品、創建新品牌的能力。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支持企業提前介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原創性科研項目的前期研發,鼓勵縣(市)、鎮與高水平大學、院所開展合作,大力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力爭國內外200項重大科研成果在通轉化。
加快建設創新載體。完善以高新區為龍頭、創新核心區為重點、科技園區為基礎的創新載體體系,加速集聚創新資源。推進高新區創建提升,力爭南通高新區成為國家級高新區,新增省級高新區1-2家。推進創新核心區建設提速,每個縣(市)區新建創新載體不少於5萬平方米。推進重點科技園區發展提質,強化產業化對接、專業化發展,力爭建成3-4家特色產業技術研究院。
加快構築人才高地。完善富有競爭力的引才、用才、留才和服務人才工作體系,放大人才引領優勢。深入實施“江海英才”計畫和“312”產業人才發展行動計畫,引進國家“千人計畫”人才20名、各類科技領軍人才500名。加強人才創業載體和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營造一流人才環境。打造一支懂產業、懂技術、懂人才規律的工作隊伍,為人才提供更加專業化、全方位的服務。
加快最佳化創新環境。完善政策扶持體系,整合各類資源,重點支持創新平台加快建設、提升水平。強化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功能,大力建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與公共服務平台、行業技術與產品開發平台。加大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力度。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大力發展創投和股權投資等機構,力爭建成省級科技金融示範區。
(三)著力推進江海聯動開發,加快打造新的增長極。以最佳化生產力布局為抓手,放大江海聯動開發特色優勢,力爭沿海前沿區域地區生產總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均突破1000億元。
統籌開發最佳化布局。繼續深化沿海總體布局、功能分區等規劃,制定實施全市產業空間布局指導意見,以規劃提升沿海開發科學布局水平。統籌沿江提升與沿海開發。推進“優江拓海”,推動市區等重點區域產業布局最佳化與梯度轉移,不斷提升沿江產業集約化、高端化水平,加快建設沿海新興基礎產業基地和海洋產業集聚區。統籌陸域建設與海域開發。積極爭取國家陸海統籌發展試點,制定發展海洋經濟意見,整體規劃、科學利用陸海空間資源,增強對發展的承載力。統籌港、產、城融合開發。完善綜合交通“五張網”。開工建設滬通鐵路。力爭臨海高等級公路主體完工,通洋高速、通州灣快速通道累計完成總投資70%以上,海啟高速開工建設;興東機場國際候機樓、汽車客運樞紐東站投入使用。建成連申線航道南通段,推進江海河聯運項目。新建、擴建變電站20座。推進10個港口建設項目,確保通州灣起步碼頭工程開工,南通港吞吐量突破2億噸。實施沿海前沿區域城鎮功能完善和產業體系構建工程,推進30個城鎮功能性項目和60個產業項目建設,集聚要素,提升功能。
集約開發最佳化布局。大力發展園區經濟,提高產業集中布局水平。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以體制創新、功能配套和升級擴容為重點,打造一批產城融合示範園、特色“區中園”,新增1-2家國家級、省級開發區。推動沿江沿海園區特色發展。推進南通濱海園區形態開發和功能開發,爭創國家新興產業戰略合作示範區和海洋經濟示範區。支持縣(市)臨海產業園區做強特色產業,加速提檔升級。推動合作園區、特殊功能園區做大做強。促進蘇通、錫通科技產業園等合作園區快建設、多產出,中奧蘇通生態產業園全面啟動建設。加快綜合保稅區建設,推進重點口岸開放。
聯盟開發最佳化布局。推進聯盟合作,拓展沿海開發空間。深入接軌上海。積極承接輻射,主動對接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強與長江流域城市合作。面向重慶、武漢等城市,組織開展系列交流對接活動,力爭在港口等資源聯合開發和物流等產業聯動發展上取得突破,促進沿海資源與長江流域共建共享。
(四)著力推進中心城市建設,加快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深入實施“繁榮、提升、整合、擴容、解難、服務”六項舉措,打造“江海明珠、靈秀南通”新形象。
以規劃體系完善引領城市發展。立足城市轉型,以高水平規劃推動中心城市由帶狀向“一核三片區”的T型城市組團發展。以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為指導,實現城市規劃建設用地控規全覆蓋。完善重點區域布局規劃,進一步明確各板塊要素構成、功能組合和業態分布。加強城市設計,強化對城市空間形態和建築風格、色調引導,促進城市特色更加鮮明。
以重點區域開發完善城市功能。圍繞構建“1+5+8”空間布局體系,推動重點區域建設提速、功能完善。加快新城區繁榮。推動商業金融文化集聚區、通滬大道兩側等開發突破。加快觀音山新城開發,基本完成起步區建設。加快南部新城建設。以能達商務區、蘇通科技產業園為重點,加速形成城市國際化新亮點、新形象。加快市北新城提升。實施一批城市綜合體、生態景觀、文化體育等功能性項目,完善核心區城市功能。加快通州區與主城區融合。推進組團連線通道建設,促進金沙城區、先鋒地區等重點板塊功能出新、形象提升。
以綜合整治改造提升城市品位。完善環境整治、更新改造、科學管理等長效機制,讓城市更靚麗。按照“精緻、細膩、整潔、有序”的要求,以“八橫八縱一環”路網沿線整治為重點,持續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管理體制,創新數位化、格線化管理機制,提升城市科學化管理水平。有序推進“四老”更新改造,加快寺街·名人文化區等項目建設,完成15個“城中村”和3個老小區改造項目。
以重大工程建設最佳化城市服務。組織實施305個城建項目,完善城市為民服務體系。推進公共運輸建設。加快71個道路項目建設,基本建成市區快速路體系,進一步完善骨幹路網和支路網。深入實施“公交優先”戰略,提升硬體設施和軟體配套水平,讓市民出行更方便。推進公共空間打造。啟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加快濱江大橋橋頭公園等6個公園和一批小遊園建設,整體打造“兩河兩岸”景觀帶,完善社區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為市民創造優美舒適的休閒空間。推進公用事業發展。實施25個公用事業項目,建成崇海水廠,最佳化城市水電氣服務。
以做強城區經濟支撐城市發展。強化城區各區域二三產業合理布局,推進一批2.5產業、總部經濟、樓宇經濟、金融集聚區項目,打造一批文化、創意、家居、商貿等特色街區,促進城區經濟做大規模、提升層次。
(五)著力提升城鎮化質量,加快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把城鎮化作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抓手,把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加快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強化城鄉發展一體化支撐。抓住城鎮化建設機遇,增強中等城市、小城市、特色鎮綜合承載能力,力爭全市城市化率達到60%。推進各縣(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加快提升中等城市能級。全面落實支持市級中心鎮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大規劃引導、資源整合力度,推動15個左右市級重點中心鎮向小城市發展。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特色鎮,努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
夯實城鄉發展一體化基礎。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突破城鄉統籌發展薄弱環節。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財政“三農”投入增長22%,讓農民分享更多改革發展成果。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農村幹線路網建設和農用橋樑改造。新建高標準農田20萬畝。加快水利現代化進程,推進中小河流治理、沿江提水泵站、江海堤防提標等水利工程,完成水利建設投入30億元以上。繼續實施“四位一體”長效管理,深入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力爭所有行政村通過驗收。鞏固區域供水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施成果。加強村級“四有一責”建設。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確保50%經濟薄弱村集體經營收入超過30萬元,以強村帶富民。
創新城鄉發展一體化制度。圍繞城鄉規劃、產業布局、資源配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生態文明、社會管理“八個一體化”,加強政策設計和制度創新。穩妥實施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土地制度創新,繼續推動“三集中、三置換”,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大土地流轉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積極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合作金融、村鎮銀行等機構。有序實施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在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社會保障並軌。
(六)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加快經濟國際化進程。更好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更大力度抓好改革開放。
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全方位推進企業、人才、城市、載體、環境國際化,放大開放型經濟優勢。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培育利用外資特色產業鏈基地,打造專業化、精細化招商隊伍,確保註冊外資實際到賬25億美元,引進超億美元項目18個。推動引資、引技、引智、引業態結合,著力引進區域性或職能型總部。最佳化對外貿易結構。落實支持外貿發展政策措施,推進科技、品牌、基地建設興貿,擴大優勢產品出口。加快以電子口岸為重點的“大通關”體系建設,推動進、出口協調增長。做強服務外包產業。更大力度建設服務外包園區,壯大研發設計產業,突破金融外包、雲端服務等領域,確保服務外包執行額增長30%以上。拓展外經合作深度。支持重點企業到境外設立加工貿易基地、技術研發中心,推動對外承包工程和成套設備出口企業“走出去”。發揮外事、僑務、港澳事務、對台事務在擴大開放中的作用。
加快民營經濟國際化進程。毫不動搖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以總量擴張促提升。全面落實國家“新36條”實施細則,積極推動全民創業,在降低融資成本、保障要素配置、最佳化政策服務上更有力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確保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以轉型升級促提升。制定支持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政策意見,以培大扶強、品牌打造、增創特色帶動轉型,新增一批百億級產業板塊和營業收入超50億元企業,爭創馳名、著名商標28件,省級名牌產品75個。以融合發展促提升。支持民營企業藉助資本市場、國有資本和外來資本加快國際化進程,力爭新增上市企業3家。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完善稅收征管體制。最佳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增強國有資本運作能力,在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上實現新突破,促進央企資本、外資、民資融合發展。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快社會領域改革,推進教育、衛生等體制改革,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加強要素市場建設。
(七)著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加快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放大江海特色文化優勢,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更好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增強先進文化引導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社會思潮,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以“兩個率先”目標凝聚社會力量,弘揚新時期江蘇精神和南通精神,共建美好家園,同享文明成果。光大精神文明“南通現象”,鼓勵凡人善舉和見義勇為,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加強誠信南通建設,健全文明城市創建長效機制,提升市民法制意識、道德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
增強公共文化服務力。擴大公共文化產品覆蓋面,推動文化服務向社區延伸、農村傾斜,創建一批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籌建市文化藝術中心,建成市圖書館新館等工程,推進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和廣播電視站標準化建設。增強文化創造活力,打造一批精品力作。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啟動唐閘近代工業遺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增強文化產業競爭力。落實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5%。促進文化與科技、旅遊、金融深度融合,推動廣播影視、民間工藝等傳統產業特色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壯大一批文化企業。推動唐閘文化創意產業園爭創國家示範園區,加快印刷工業園等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打造文化產業交易平台和公共服務平台,促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
(八)著力推進社會建設和管理,加快構建民生幸福城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工作方向,完善社會建設“十大體系”,辦好10件40項惠民實事,增進民生幸福、和諧。
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堅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擴大公辦幼稚園和省優質園覆蓋面,創建省級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提升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加快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增強服務地方發展能力。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和特殊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推動教育資源最佳化配置。最佳化學校布局,推進通大附中、通師新校區等項目建設,加強薄弱學校改造,促進教師合理流動,讓更多孩子享受良好教育。推動教師隊伍素質提升。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培養一批名師、名校長。
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落實各項富民措施,不斷拓寬居民收入倍增空間,促進共同富裕。倡導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突出就業創業富民,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新增就業9萬人;實施第二輪“萬人創業計畫”,爭創省級創業型城市。多渠道增加居民資產性、財產性收入,鼓勵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支持投資服務機構發展。繼續增加轉移性收入,推進新一輪脫貧工程。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著眼於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養老保障體系,確保城鄉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8.5%,鄉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成率達到70%,每千名老人擁有機構養老床位數達到27張。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市區住房保障覆蓋面擴大到18%,安置拆遷戶1.6萬戶。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加強關心下一代、紅十字、慈善等工作。繼續抓好“米袋子”、“菜籃子”工程。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突出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市區職工、城鎮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補償比例均提高2個百分點,加大重特大疾病救治救助力度。健全便民惠民醫療服務體系,鞏固基本藥物制度。完善人口計生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辦好市十運會。
加強社會管理創新。健全體制機制,爭創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示範城市。強化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著力增強城鄉社區政務便民、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等服務功能,力爭75%的城市社區、65%的農村社區達到省級和諧社區標準,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達標率超過95%。健全四級便民服務網路。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發揮工青婦和行業協會、商會等各類社團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強化社會管理工作體系建設。完善民生訴求表達服務機制,打造“12345”政府服務熱線“民心專列”品牌。全力推進社會管理強基工程,強化三級社會管理服務平台建設。更加注重源頭治理,健全重大項目“穩評”、“環評”等機制。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機制,建成人口基礎資料庫。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深化長安南通、法治南通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防範和懲治違法犯罪。抓好食品安全動態監測和長效監管。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強化應急體系建設和防災減災工作。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做好國家安全、民族、宗教和檔案、保密等工作。
(九)著力推進環境質量提升,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全力建設國家生態市,努力把環境敏感期變成生態建設加速期。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構建綠色經濟產業鏈和資源循環利用鏈。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生產空間節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嚴格水資源管理,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深入推進“鐵腕治污”,抓好重點區域、流域污染治理和重點行業標準化整治、化工園區生態化創建。提高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水平。下決心整治水環境,實施新一輪市區水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畫,推進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實現水暢、水清、水美,營造水生態、水文化。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國家海洋公園。打好大氣環境整治硬仗,突出抓好秸稈禁燒等工作,確保PM2.5監測能力縣(市)區全覆蓋。加快新一輪綠色南通建設,確保市區新增綠地300公頃,全市林木覆蓋率提高0.8個百分點。加強可持續發展制度建設。嚴格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完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健全環境信用評級等制度,開展綠色保險、排污權交易、環境區域補償等試點。完善環保公眾參與辦法,營造生態文明建設良好氛圍。
(十)著力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順應“兩個率先”新要求、人民民眾新期待,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建設職能科學、結構最佳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簡政放權,促進提升效能。深化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堅決取消一切不符合發展要求的審批事項,更大力度最佳化審批流程,最大限度簡化政務、下放權力、降低收費,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規範行為,促進依法行政。強化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制、程式和決策問責、糾錯制度。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範化,完善政務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促進陽光行政。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過錯責任追究制,推動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好人大代表議案、政協建議案和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重視公眾監督、網路監督、輿論監督,加強審計監督。強化執行,促進高效運行。深化政府工作推進、協調、督查三大體系建設,強化目標化管理、項目化推進、責任化落實。完善縣(市)區重點經濟工作綜合考核和政府系統“創新獎”評選辦法,倡導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善於突破、勤於落實。加強效能監察、執法監察和廉政監察,強化問責機制,嚴肅查辦庸懶散等行政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行為。改進作風,促進勤政廉政。嚴格執行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八項規定》和省、市委《十項規定》,堅持求真務實、反對弄虛作假,堅持艱苦奮鬥、反對奢侈浪費,多下基層調研,多為民眾解難,大力精簡會議活動,大幅減少檔案簡報,把時間和精力用在促發展、抓落實上。深入推進政府系統懲防體系和制度建設,堅決反對腐敗,促進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強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綜合電子監察中心功能建設,強化對重要部門、關鍵環節的權力運行監管,防控廉政風險。加強財政專項資金使用績效評估。切實強化公務員能力和作風建設,努力打造一支想幹事、能幹事、讓民眾滿意的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新形勢、新任務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同心同德、真抓實幹,銳意創新、開拓進取,為把南通建設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