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濟南政府工作報告

我市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綜合實力增強,功能形象提升,社會事業進步,為今後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著力解決全局性、深層次、體制性矛盾,不斷增強發展活力,促進社會和諧。 推進市四大投資集團改革,增強融資能力和開發實力。

———2012年2月27日在濟南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濟南市代市長 楊魯豫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8年以來的工作回顧

過去的四年,是濟南發展史上很不平凡的四年。面對國內外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在中共濟南市委堅強領導下,市政府與全市人民一起,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維護省城穩定、發展省會經濟、建設美麗泉城”的總體思路,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搶抓機遇,積極作為,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全市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2011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4406.3億元,比2007年增長58%,人均64331元;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5.4億元,比2007年增長107.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3.1億元,比2007年增長83.4%;固定資產投資1934.3億元,比2007年增長106.2%。我們完成了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的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二五”時期良好開局。
——— 轉方式調結構成效明顯。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應對金融危機、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舉措。積極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加快金融、信息服務、商貿物流、文化旅遊和商務會展五大區域性服務業中心建設,服務業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3.1%,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到46.9%,分別比2007年提高4.3個和5.5個百分點。金融支撐作用明顯增強,2011年末人民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8275.8億元和6893.7億元,比2007年增長103.7%和87.4%。加大對工業新興產業項目培育引進,實施重點技術改造項目計畫,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8.66%,33個項目列入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大力增強創新驅動能力,舉全市之力支持高新區加快發展,積極推進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國家創新藥物孵化基地、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濟南雲計算中心、中科院量子技術研究中心揭牌啟用,國家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濟南中心和全國首條高端積體電路封裝測試生產線在我市建成運營,填補了國內空白。四年新增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10家、省級114家,促進了創新發展。狠抓重點領域節能降耗,強化源頭控制,淘汰落後產能,高污染和高耗能產業投資占比下降4.1個百分點,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
——— 城市功能形象顯著提升。緊緊抓住承辦(舉辦)第十一屆全運會、第七屆園博會和十藝節的歷史機遇,強力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四年來,累計投資2000億元,城鎮化率由63.05%提高到65.05%。完成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竣重點規劃設計600餘項,實現中心城區控規全覆蓋。“一城三區”建設加快推進,老城區棚戶區、城中村、危舊簡易樓改造成效顯著,一批城市綜合體建成開業,護城河通航和大明湖擴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趵突泉連續8年噴涌,泉城特色更加凸顯。東部新區“東荷西柳”一場三館、省博物館、省檔案館和一批總部經濟樓宇落成投用,增添了奧體文博片區現代化氣息。西部新區京滬高鐵濟南西站通車運行,省會文化藝術中心等重點工程加快建設,園博園、森林公園建成開放。濱河新區開發全面展開,小清河綜合治理主體工程竣工。
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建設改造北園大街、二環東路高架及玉函路、奧體中路等市政道路,濟萊、濟菏、青銀高速公路順利通車。完成一批供水、供電、供氣、供熱和排水排污工程,城市公用設施覆蓋率和服務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完成臘山河、工商河、東濼河等13條河道治理,城市排水防洪能力增強。城市管理不斷創新,強化數位化和格線化管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有力推進,綜合執法和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城管為民服務成效顯著。整治破損山體108座,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0.3平方米。抓好城區大氣污染防治,市區空氣環境質量改善率為9.4%。強化重點河流截污措施,列入全省考核的4條主要河流,均達到恢復魚類生長的水質目標。
——— 統籌城鄉發展紮實推進。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新農村建設“十大行動”和統籌城鄉“七大工程”取得顯著成效。市級財政四年投入涉農資金77.3億元,年均增長22.9%。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糧食生產連續9年豐收,2011年總產達到295.8萬噸,蔬菜、畜牧、種苗、林果花卉四大產業不斷發展,有機、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達689個。農技推廣體系逐步完善,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業龍頭企業410家、專業合作社3278家,分別比2007年增加205家和2955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強,完成6座大中型水庫和123座病險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1平方公里,完成南水北調東線濟南段征地拆遷任務,東湖水庫等工程建設順利。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初見成效,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1.1%。美國白蛾防治成效明顯,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農村沼氣保有量19萬戶。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客車、自來水、有線電視、網際網路,完成38個小城鎮提升改造和26.5萬戶農房建設任務,43處敬老院達到省級標準,全市過半鄉鎮、130萬農村居民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扶貧工作成效顯著,四年來,重點扶貧區域農民純收入由人均4006元提高到7550元,年均增長17.2%,高於全市農民純收入增幅3.9個百分點。縣區經濟發展加快,幫扶商河成效顯著,章丘在全國縣域經濟百強中位次前移,2011年,4個縣(市)區和高新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20億元。
——— 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改善。四年來,承諾的43件民生實事全部兌現。2011年,市本級用於民生和社會領域支出占全部地方財政預算支出的54.8%,比2007年提高4個百分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9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412元,比2007年分別增長60.5%和65.3%。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為5.4%,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緩解物價上漲對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的影響。積極促進就業,四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54萬人,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57.2萬人次,歷年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企業離退休人員人均月養老金由2007年1090元提高到1825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推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年人均200元,實現應參盡參。城市低保月人均標準提高到400元,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於1800元。啟動38個集中片區和35個零星片區棚戶區改造。四年累計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7.49萬套,其中公共租賃住房2.32萬套、經濟適用房1.68萬套、棚改安置房3萬套、廉租住房4853套,向6330戶市民發放廉租住房補貼6430.5萬元。市區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3平方米,比2007年增加2.4平方米,民眾居住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啟動“齊魯人才特區”建設,完成“5150引才計畫”,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210人。實施《濟南市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四年投入教育經費185億元,改造重建和新建學校636所,新建公辦幼稚園50所,確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學校56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落實。完成2366個村級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在全省率先建成基層衛生服務體系。開工新建市圖書館、民眾藝術館、美術館,基本建成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出大型電視片《天下泉城》、京劇《重瞳項羽》和《李清照》等一批文化精品,“泉城大舞台”等民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成功舉辦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第十九屆全國圖書博覽會、第五屆中國京劇節。圓滿完成第十一屆全運會濟南主賽區和第七屆園博會承辦工作,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我市運動員奮力拚搏,在國內外賽事中獲得金牌243枚。計畫生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34‰。加強民族團結和宗教工作,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社會科學、檔案史志、廣播電視、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氣象、防震減災等工作不斷加強。
——— 改革開放取得新成績。積極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出台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實施意見,完成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城市投融資平台改革重組為四大投資集團公司,市、縣、鎮(鄉)機構改革順利完成。建立市、縣、鎮、村行政審批便民服務體系,精簡行政審批278項。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成運行,網上政府建設不斷加強,12345市民服務熱線在服務民眾、暢通民意方面發揮了紐帶作用,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突出抓好醫藥衛生體制五項改革,實現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每門診人次和每住院床日藥費分別下降24.6%和29.3%。促進競爭性領域國有資產重組,監管企業資產結構和運營質量明顯改善。出台水利改革實施意見,集體林權主體改革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2.74萬公頃。加快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2011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04億美元,其中出口60.5億美元,比2007年分別增長67.3%和76.1%;實際到賬外資11億美元,完成對外承包工程21.6億美元,比2007年分別增長96.2%和155%;服務外包4.5億美元,年均增長60%,占全省比重40%以上。口岸設施功能不斷完善,友好城市合作有了新發展,外事、僑務、對台工作取得新成績。
——— 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加強。深入推進依法治市,堅持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依法接受人大監督,支持政協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作用,自覺接受民眾和社會輿論監督,四年受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1476件、政協提案2187件,均落實辦復。積極開展“下基層、解難題、辦實事”、“執政為民、廉潔高效”和“創先爭優”活動,啟動行政執法電子監察和行政複議試點,健全反腐倡廉和科技防腐機制,加強審計監督,深化源頭防治腐敗各項工作,促進了機關作風轉變和行政效能提升。創新社會管理,化解社會矛盾,基層基礎建設、社區管理和信訪工作得到加強,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防控體系,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促進了社會平安和諧穩定。強化工商管理服務和安全生產、產品質量、食品藥品監管,進一步規範了生產和市場秩序。廣泛開展“迎全運、講文明、樹新風”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湧現出貼心民政、陽光大姐、泉城義工等知名品牌和全國著名的道德模範標兵人物。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建設、人民防空、雙擁共建和優撫安置工作成績顯著。圓滿完成四川省北川縣擂鼓鎮及縣城災後重建和對口援藏、援疆、幫扶重慶各項任務。
各位代表!四年來的發展變化,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結果,是省會各界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駐濟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駐濟單位,向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各位代表,四年的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做好濟南的工作,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牢牢把握髮展第一要務不動搖,突出好字當頭,毫不放鬆地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堅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通過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快省會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必須堅持抓城建就是抓發展、惠民生,把城市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和動力;必須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用改革、創新、開放的思路和辦法,破除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增強科學發展的活力;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注重社會公平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使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必須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搶抓機遇,真抓實幹,把提升境界標準與增強執政能力結合起來,努力建設務實、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政府。
各位代表,四年來的成績令人鼓舞,但我們清醒地看到,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仍然不少。綜合實力與競爭能力還不夠強,實體經濟支撐和內需拉動作用比較薄弱,對我市生產總值、服務業增加值和實際到賬外資指標的完成造成一定影響;省會優勢和泉城特色發揮得還不夠充分,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承載力和輻射力亟待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園區經濟和特色產業還不強;對外開放程度還不高,體制機制活力不足,辦事效率、創新能力不能很好滿足科學發展需要;社會管理基層基礎工作相對薄弱,公共服務、保障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政府自身建設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轉變作風、提高效能的任務相當繁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幹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民眾的問題,腐敗現象仍有發生。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標任務 

 
今後五年,是濟南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關鍵時期,也是迎接挑戰、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社會矛盾凸顯,發展中不穩定、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前進道路上充滿風險和挑戰。但是從總體看,機遇大於挑戰,國內外發展的有利條件大於不利因素,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融合發展的趨勢沒有改變,這為我市長期向好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和諸多機遇。我市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綜合實力增強,功能形象提升,社會事業進步,為今後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濟南市第十次代表大會,回應人民民眾的新期待,規劃了未來五年省會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進一步明確了目標任務,有力激發全市人民奮鬥熱情,大大增強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信心。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按照中共濟南市第十次代表大會的部署要求,以民眾為根本,以實踐為標準,發揮省會優勢,建設美麗泉城,大力實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創新驅動、富民惠民戰略,打造實力濟南、活力濟南、魅力濟南,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在全省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奮力開啟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
根據“十二五”規劃,著眼今後五年,工作中要充分體現“發展更好、城市更靚、管理更優、生活更美”的要求。總的目標任務是:
——— 全面增強綜合經濟實力。牢牢把握髮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8%以上,力爭主要發展指標在全國同類城市位次前移。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堅持服務業和工業雙輪驅動,大力推進金融、信息服務、商貿物流、文化旅遊和商務會展五大區域性服務業中心建設,圍繞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培育汽車、信息、機械裝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醫藥、軌道交通裝備等7個千億級產業集群,著力打造一批過百億企業,增創發展新優勢。分類推進縣區經濟跨越發展。推動歷下、市中、槐蔭、天橋四個中心區產業升級,全力打造現代服務業聚集發展先行區;鼓勵歷城區、章丘市跨越提升,加快城市建設和產業集聚發展,爭當濟南跨越發展新的增長極;推動落實幫扶商河發展和三年突破平陰的政策措施,支持濟陽加快建設產業北跨發展區,推動長清加快融入中心城區發展。各發展主體都要按照增幅高於全市平均水平的要求確定目標任務,通過五年努力,實現中心區率先跨越、近郊區爭先進位、遠郊區迅速崛起。強化園區建設。支持高新區率先發展,儘快進入全國一流行列。加快8個省級開發區建設發展,力爭在全省開發區競相發展中位次不斷前移。提高濟南在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中的首位度,加快建設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現代化省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
———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突出“主題主線”,加快省會轉型升級步伐。著力最佳化需求結構。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狠抓增量消費和招商引資,調整最佳化投資結構,把增投資與擴消費更好地結合起來,構建擴內需長效機制,加快形成以內生增長為主的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新格局。推動產業最佳化升級。鞏固提高農業,大力發展都市型、城郊型現代農業;做大做強工業,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大力發展高端高質高效產業;加快提升服務業,優先集聚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競相發展,構築服務經濟主體帶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強力支撐、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的現代產業體系。強化創新驅動。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和質量興市戰略,發揮省會優勢,整合創新資源,培育創新主體,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和領軍人物,爭創更多的知名品牌、馳名商標和國家標準,率先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提升經濟成長效益。注重項目前期策劃研究,強化投入產出分析,力爭用較少的要素投入,獲取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提高綠色發展水平。重視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強化節能減排,壓縮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 努力建設美麗泉城。全面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科學化水平。強化規劃引領作用,精心組織總體規劃的深化完善和重點區域、重要節點的城市設計,以高水平規劃促進城市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加快“一城三區”開發建設,老城區繼續推進棚戶區、城中村和危舊樓群改造,促進傳統工業企業有序外遷、轉型升級,改造提升低檔次物流和專業批發市場,基本建成東部新區、西部新區核心區、濱河新區核心區和重點功能區。積極推進北跨戰略,加大規劃建設力度,以交通設施、產業園區、生態旅遊、強鎮建設為依託,加快形成北跨區域發展新格局。實施積極的南部山區保護與發展戰略,科學有序地發展南部經濟,最佳化生態環境,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完善功能互補、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章丘、濟陽、平陰、商河要以建設濟南次中心城市為目標,高起點規劃建設。努力打造區域綠色發展新高地,加快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主動融入“一黃一藍”國家戰略,在更高層次上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城市道路和公共停車場建設,最佳化路網結構和交通體系,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和城際鐵路規劃建設,優先發展公共運輸,率先建成“公交都市”。提高交通管理科學化水平,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狀況;提高城市淨化、綠化、亮化、美化水平,改善城市景觀形象;提高供水、供電、供氣、供熱保障水平,方便人民民眾生活;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和大氣治理水平,創造宜人居住環境;提高消防、人防、防震、防洪、氣象設施水平,確保城市防災安全。進一步創新城市管理,深入推進環境綜合整治,不斷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提升“人民城管”服務品牌。突出泉城特色,實現泉水持續噴涌,推進泉水申遺、先觀後用、深度開發,切實提高飲用水質量。經過五年努力,城市功能和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國家生態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基本建成,讓美麗泉城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綠化更多彩。
——— 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著力解決全局性、深層次、體制性矛盾,不斷增強發展活力,促進社會和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基本藥物制度。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建立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推進市四大投資集團改革,增強融資能力和開發實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激發全民創業創新活力。推進農村經營、土地管理、金融服務、流通體制改革,引導發展集體經濟。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堅持高質量“引進來”,最佳化外資結構,吸引更多的市外企業和資金向濟南聚集,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利用外資新格局。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最佳化出口結構,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增強口岸服務功能,保持進出口穩定增長。積極穩妥“走出去”,支持企業到國外開拓市場、擴大貿易。堅持引資與“引智”相結合,積極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高效機制和高素質人才,帶動先進發展理念在我市推廣傳播。適時建設一批國際教育、醫療、文化設施和生活居住服務區,努力營造省會國際化氛圍。
——— 大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以全力辦好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為契機,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設一批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和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強化公益性、均等性文化服務,推動公共文化資源更多地向社區和農村傾斜。採取市場化辦法,動員社會力量建設100所不同門類、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加大四大泉群、三大名勝、百年商埠、千年古城的系統整合和保護,進一步提升“天下泉城”、“名士濟南”文化品牌影響力。整合壯大文化人才隊伍,創作一批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精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深入挖掘傳統歷史文化資源,培育現代文化產業項目,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品、知名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集聚區。創新文化發展體制機制,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培育“誠信、創新、和諧”的濟南城市精神,提高全社會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城市公共文明程度,爭取躋身全國文明城市行列。
——— 切實增強人民民眾幸福感。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努力讓廣大市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健全收入穩定增長機制,提高居民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收入,突出做好農民、企業職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增收工作,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於城市居民收入增幅,有效控制城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就業、促增收,努力保持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建立更高水平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城鄉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完善城鄉困難民眾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城鄉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達90%以上。優先發展教育,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均衡發展,強化措施緩解入托難問題,逐步縮小區域、校際辦學條件和教學水平差距。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條件,有效緩解人民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著力解決城鄉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新建保障性住房7.6萬套,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3平方米。加強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監管工作。社會管理富有活力,為民服務機制更加健全,平安建設持續深入,人民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更加公平公正、和諧穩定。民眾安全感、健康水平、生活質量均有較大提高,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滿。
三、全面做好開局之年的工作

今年是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須全面貫徹中央“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按照“四個牢牢把握”和“四個著力”的基本要求,以創新驅動、提質增效、統籌發展為著力點,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者關係,統籌推進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拓空間、抓改革、促開放、惠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外貿出口增長11%,實際到賬外資增長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1%,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7‰以內。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年度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工作中努力爭取各項指標完成得更好。
(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面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性、協調性。一是擴大消費需求。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繼續提高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合理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民眾收入。拓展消費領域,最佳化消費結構,加快生存型、溫飽型消費向小康型消費轉變,從以物質消費為主向物質、文化消費並重轉變,不斷提高精神文化消費的比重。積極擴大增量消費,打造文化、旅遊、商務等消費熱點,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用優良的購物環境、旅遊環境和服務環境,吸引國內外消費群體來濟消費。健全商貿流通體系,完善大型商貿綜合體配套服務,加快農產品物流交易中心、“社區便民放心菜”、“放心早餐”工程建設,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及“農超對接”工作。落實全國肉菜追溯、家政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任務。二是促進投資穩步增長。紮實搞好招商引資,推動社會力量投資辦實業,全力抓好項目建設。要“抓大不忘小”,盯住世界500強和國內大企業,多引進一些符合轉方式調結構的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大項目、好項目,同時要大力支持成長性好、效益好的中小項目發展。要“抓新不忘老”,既要抓好新項目的引進和建設,也要重視老企業轉型升級,通過裝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使老企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要“抓外不忘內”,既要抓好外資項目和市外引進項目,更要鼓勵市內企業家和有志之士幹事創業、多上項目。要“抓快不忘好”,既要重視投資規模的擴張,也要關注投資質量、結構和效益,加大高端高質高效新興產業的投資。轉變工作思路,創新服務機制,由主要依靠政策招商轉為更多地依靠最佳化環境、優質服務和優勢資源招商。大力實施“項目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強化各級領導幹部包項目責任制,對好項目、大項目全程跟蹤服務,完善重點項目分級聯繫和綠色通道制度。充分發揮工商聯和各類商會的作用,營造民營企業公平參與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民營經濟擴大投資、做大做強。加強高效財源建設,提高稅收征管水平。組織好對各縣(市)區、高新區項目和園區建設現場觀摩與考核評先。三是保持物價和市場穩定。加強主要農產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產資料的供應,搞好產運銷銜接,降低流通成本。穩妥推進政府管理價格調整,完善社會救助、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健全價格監測預警體系,嚴厲查處發布虛假信息、囤積居奇、操縱價格等非法行為,打擊商業欺詐、制假售假行為,保持良好的消費環境和市場秩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