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國地震預測預警技術研討會

2010年全國地震預測預警技術研討會,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預報專業委員會和江西省地震局於2010年5月5-11日在南昌市聯合舉辦“全國地震預測預警技術研討會”。

基本概況

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預報專業委員會和江西省地震局於2010年5月5-11日在南昌市聯合舉辦“全國地震預測預警技術研討會”。

主要內容

地震預測預警技術;
郯廬地震帶地震危險性研究;
地震預測新方法;
汶川地震研究。

出席會議

來自中國地震局及其直屬單位、各省市及地方地震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國Connecticut大學等30個單位的近80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共收到93篇論文摘要,會上交流了51個學術報告。中國地震局原副局長岳明生、江西省地震局王建榮局長、中國地震學會理事長張國民研究員、監測預報司預報處馬宏生副處長、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預報專業委員會主任張曉東研究員出席了開幕式。

專家發言

開幕式由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預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楊馬陵研究員主持。江西省地震局局長王建榮對會議的召開致以熱烈的祝賀並歡迎全國地震預報科技工作者到共和國歷史舉足輕重的革命搖籃——江西開會,並簡要介紹了江西省近年在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中取得的成就。馬宏生副處長代表中國地震局監測報司在開幕式上致辭,希望學術交流會的成果能儘快套用到地震預測工作中。張國民教授代表中國地震學會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他高度讚賞地震預報專業委員會是中國地震學會學術交流活動最活躍的部門之一,希望預報人員不畏艱辛和失敗,全面、充分、科學、合理地繼承前人工作,繼往開來,科學創新,最終征服地震惡魔,在地震預報這個地震學的神壇上有所建樹。他認為甘於寂寞、甘於清貧、甘於奉獻、甘於委屈的地震工作者一定能夠攀登地震預報高峰。中國地震局原副局長岳明生認為40多年來我國地震工作者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未獲得突破性進展,還需要一代又一代堅持探索下去。他認為地震還是有規律的,如成叢性、準周期、餘震起伏活動規律等,因此地震預報問題遲早能獲得突破。他認為目前的工作重點應加強建立在觀測基礎上地震預測研究;其次要走實驗場道路,探索地震孕育過程階段性特徵。他認為目前的會商機制應進行改革,避免預測意見層層過濾導致的漏報問題。地震預報專業委員會主任張曉東感謝江西省地震局對會議順利召開所做出的努力,並簡要介紹了本次會議的研討重點及緣由。他對中國地震學會、中國地震局的長期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專題報告

會議安排了3個大會報告。張國民研究員介紹了我國大陸地區7.8級以上大震的餘震活動差異性特徵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結果;劉瀾波教授介紹了舒曼諧振的強度變化和頻率飄移孕震過程中岩石圈-電離層耦合的數值模擬;張曉東研究員介紹了紫坪鋪水庫地震與水庫載入與滲透過程的初步研究結果。這三個報告涉及餘震活動差異性的機理、地震電離層擾動機理及水庫對地震活動性的影響探索,是現今比較引人注目的研究課題,引起與會代表的熱烈討論。

地震預警

在會議交流的其他48個報告中,有4個屬於地震預測預警技術。其中申學林談到利用震時產生的P波和S波的到時差進行預警。楊軍研究員認為,對於城市直下型地震,靠地震波到時差進行預警是不可行的,根據地震孕育一般規律,地震短臨預測技術的關鍵是要掌控震源核的成長過程,因此需要發展探測震源核開始形成產生的短臨前兆波(含聲發射、地震波、電磁波、形變波)的技術。此外,田韜、曹鳳娟分別認為可以通過建立基於經驗模式的前兆預警體系或基於層次分析的震情指標預警來達到地震預警的目的。

地震活動

有5個報告涉及到郯廬地震帶地震危險性研究。朱紅彬根據郯廬地震帶分段地震活動性研究及華北塊體地震期幕活動特徵研究結果,分析認為在華北第四活動期尾聲階段,開原-遼東灣段和嘉山-廣濟段不排除6級左右地震活動的可能,但總體而言發生強震的跡象不明顯。劉東旺對安徽S波速度結構的分析結果支持嘉山一帶具備發生強震的條件。趙金華從波速比分析結果認為山東段在一年尺度內發生強震的危險性不大。鄭大林研究員從地震活動性和周邊大震活動影響的綜合分析結果認為郯廬南段發生中強以上地震的危險性較大。

地震震例

本次會議有8篇報告涉及汶川地震及近年發生的中強以上地震震例的研究。刁桂苓研究員根據汶川地震和集集地震前震區附近均出現逆沖型震源機制的中小地震增多的現象,認為應力場轉換現象具有前兆意義。王琳瑛研究員的結果顯示汶川地震前震源區附近出現了幾年尺度的波速和波速比低值異常現象。焦青利用跨斷層位移觀測資料研究了汶川地震前後我國大陸主要活動斷裂的活動特徵及動力學過程,認為2004年印尼海嘯地震後印度板塊的推擠作用強烈,使青藏塊體東南緣構造活動明顯增強。張淑亮付虹、張立等關於汶川地震前山西前兆低頻波動、雲南顯著異常的報告揭示了巨大地震的前兆異常範圍分布很廣,而震源區附近異常較少,符合以往梅世蓉、陳立德等提出的“硬包體”、“堅固體”等孕震模式。因此對大地震的預測要從大尺度的層面建立新的預報思路和技術。此外,祝意青認為攀枝花、姚安地震前重力異常較明,可以利用重力異常進行地震活動趨勢分析並進行中期預測。王瓊對於田地震前新疆地區地震活動特徵和應力狀態特徵進行了初步總結。易桂喜對遂寧5.0級地震的特徵進行了研究,認為遂寧地震震源淺、P波初動基本向上,震時聲音類似爆炸聲,有可能是地下氣體爆炸事件。她認為汶川地震改變了川東地區區域應力環境,華鎣山斷裂帶發生強震的危險性增大。

預報方法

其餘31篇報告主要是研討地震預測方法和技術方面。主要有基於活動構造分區的地震趨勢分析預測,監測精度對分析預報的影響,地震精定位和b值分析對確定潛在震源區的作用,重複小震的識別及其揭示的斷裂帶深部活動速率,地震活動性綜合參數研究,水庫水位變化對地震活動性的影響,地震活動狀態的評估對趨勢預測的作用,地震活動性各類參數的前兆意義,重力和形變資料動態變化與地震中期預測,地下流體影響因素和多級地震預測技術,旱澇與地震關係的分析,地電場異常變化及機理分析,地震預測效果檢驗,前驅波在震後趨勢判定中的作用和預報方法探索,地震、滑坡、崩塌、岩爆演化的普適率及預報方法,震情跟蹤的技術途徑等。其中陳棋福的報告提出利用重複地震可調查斷層帶深處活動速率狀態,結合b值可尋找凹凸體位置,監測深部滑動加速現象有可能是強震預測方法和途徑。張希利用GPS資料分析認為汶川地震對祁連-海源斷裂帶影響不大,而西秦嶺構造區的中東部、六盤山有影響,南強北弱。秦四清提出可以利用由材料脆性破裂的Weibull分布本構模型建立的膨脹點與斷裂點的力學聯繫進行強震預測,並指出未來東部地區發生7級的地震區域。趙誼提出可以利用前驅波對震後趨勢進行快速判定和預測。楊軍、孟憲森等提出要重視前兆監測技術的改進和自下而上的異常匯總。聶永安提出前兆異常具有階段性,應根據階段性有針對地進行跟蹤分析。

積極影響

經過兩天緊張而熱烈的交流和討論,會議於5月11日傍晚結束。閉幕式由地震預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楊馬陵主持。鄭棟副局長、張國民理事長、馬宏生處長在閉幕式上發表講話,他們認為這次會議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涉及了地震預測的理論、方法和對策,對會議取得的圓滿成功表示祝賀。張曉東副主任感謝岳明生副局長、張國民理事長親臨會議。他向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多年來對地震預報專業委員會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同時感謝江西省地震局為這次會議成功地舉辦所做出的努力。最後,他感謝各位專家為會議提交了高質量的論文,希望今後繼續支持地震預報專業委員會的學術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