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 中秋節(T)

郵票圖案

2002-20 中秋節(T) 2002-20 中秋節(T)

郵票信息

名稱:中秋節(T)
志編號:2002-20
簡稱:中秋
設計者:於新生
類別:編年郵票
題材:民俗節日
全套枚數:3
整版枚數:20(4×5)
責任編輯:尚予
發行機構:國家郵政局
發行日期:2002-09-21
發行量:1180.00萬
背膠:有背膠
印刷機構:北京郵票廠
齒孔度數:P11.5
版別:影寫版
備註:在市場上有此套郵票的假票出現

郵票介紹

中秋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至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魏晉《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於宋朝始盛行,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每年秋季八月的中旬,故稱“中秋”。每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的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亮圓滿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日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所以,中秋節又被稱“團圓節”。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也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每月中秋月亮升起,家家戶戶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葡萄、棗子等瓜果擺供其上,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舊時的祭月拜月活動已逐漸為人們的賞月遊樂所代替。我國古代詩人留下了許多吟詠中秋明月的詩篇。其中大多數都充滿了對天意人事“圓滿”的追求和對家人、親友的懷念。
這套郵票是繼“春節”、“端午節”之後的第3套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系列郵票,主要表現了中秋節的傳統民俗活動。
第1圖[團圓]合家團圓,是我國人民古往今來的斯盼。《帝京景物略》中載:“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又說:“其有婦歸家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之夜,我國許多地區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以白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做餡,外壓月亮、桂樹、白免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也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郵票畫面表現了一家老小品嘗月餅、飲酒玩樂、喜慶團圓的場面。
第2圖[賞月]中秋之夜,皓月當空,正所謂“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賞月,最早見於魏晉,唐宋以後更盛,在《開元遺事》中便記錄下唐明皇與楊貴妃飲酒賞月的活動。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也說:“八月中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相延至今,全國各地賞月遊樂方式隨民風而各異,但其實質是一樣的。郵票畫面表現了在瓜果飄香的庭院,人們仰望那同一輪明月的情景。
第3圖[月為媒]我國民間素以月亮為太陰,主女性婚育,故常稱媒人為“月下老人”。並由此產生了許多婚戀、生育的民俗活動,如貴州農村的“偷瓜送子”、浙江一帶的“照月得子”、廣東東莞地區的“乞月為媒”、台灣地區的“偷菜求郎”等。月為媒,天作證;海誓山盟,地老天荒。郵票畫面表現了清流潺潺的小溪旁,一對情意纏綿的戀人互贈香袋的情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