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9 麥積山石窟(T)

1997-9 麥積山石窟(T)

1997-9 麥積山石窟(T),屬於收藏品、郵票,印製機構河南省郵電印刷廠。發行機構郵電部。

郵票圖案

1997-9 麥積山石窟(T)1997-9 麥積山石窟(T)

郵票信息

名稱 麥積山石窟(T)
版別膠版
全套枚數 6
全套面值 7.00元
發行機構郵電部
攝影者 (6-4)(6-6)盧援朝、其餘嚴鍾義
志編號 1997-9
整版枚數 50(10×5)
發行日期 1997-6-13
全套售價 7.00元
印製機構 河南省郵電印刷廠
設計者 姜偉傑、李慶發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6-1 北魏·佛與脅侍菩薩 0.50 30×40 P12 3149.25
6-2 北魏·脅侍菩薩與弟子 0.50 30×40 P12 3151.75
6-3 西魏·女侍童 1.00 30×40 P12 2521.75
6-4 西魏·佛 1.50 30×40 P12 2626.75
6-5 北周·脅侍菩薩 1.50 30×40 P12 2626.75
6-6 宋·供養人 2.00 30×40 P12 2521.75

郵票介紹

麥積山,位於甘肅天水東南,石窟群開鑿在小隴山林海中一座奇偉的山崖上,據《玉堂閒話》記載:“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自乾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石窟始鑿於十六國的後秦時期,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當時的皇帝姚長、姚興都是佛教信徒,熱衷於大修佛事。宋《方輿勝覽》中記述道:“在麥積山姚興鑿山而修,千崖萬像,轉崖為閣,乃秦外勝境。”西秦時,著名禪師聚眾講法,規模宏大。北魏王朝的勢力擴張到天水時,麥積山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新開窟龕100多所,造像達萬計。北魏中晚期麥積山已形成了龐大的石窟群,達到了開窟造像的最高峰。北周時期,周太祖及其兒孫都極其崇佛,更重視家鄉天水的佛事活動,開鑿了數十個新洞。隋朝統一之後。隋文帝下詔全國大建12個舍利塔,麥積山頂之塔便是其中之一,而且建造了東崖15.1米高的3尊摩崖大像和大中型窟龕。其後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都有所建造。麥積山石窟歷經12個朝代,遭受過8次大地震和6次火災,保存至今的尚有194個洞窟和8座北朝崖閣,大小泥塑造像7000多尊,石刻造像47尊,壁畫1300餘平方米,被中外學者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為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在絲綢之路與蜀道的交匯點上大放光芒。

為使麥積山石窟傳統文化瑰寶,再現方寸走出中國走向世界,作為甘肅省地方選題,郵電部發行了這套特種郵票。由嚴鍾義、盧援朝攝影,姜偉傑、李慶發設計的6幅畫面,包括北魏、西魏、北周和宋代佛教藝術的晚期作品,均為麥積山石窟中的精華之作。至此,不僅使人們可以欣賞到麥積山石窟雕塑的藝術,而且,使中國四大石窟的系列郵票出齊。

第1圖【北魏·佛與脅侍菩薩】選自第127窟正壁龕,主佛為阿彌陀佛,二菩薩為觀世音和大勢至。主佛臉形長方而略顯圓潤,兩眼含情,神態安詳,通肩袈裟疊壓百摺裙,造型典雅大方,表現出“身量無邊,凡夫不能比及”的豁達軒昂的心胸。兩菩薩亭亭玉立於蓮花台上,形象端莊美麗,一派喜悅之情。主佛頭光中一圈12身伎樂飛天,更是匠心獨具,穿插跳動,神態各異,其飄動的裙帶,又巧妙地構成火焰紋光環,造成了和諧美妙的氣氛。此花崗岩石雕為整個石窟中的傑作。

第2圖【北魏·脅侍菩薩與弟子】選自第121窟。北魏中期以後,麥積山石窟的佛教藝術已日臻成熟,泥塑作品非常活潑,變神格化為人格化,達到直接反映生活的高度。第121窟覆斗藻井,三壁開龕,塑三世佛內容。郵票所選的這對彩繪泥塑是將正壁釋迦佛的弟子和右壁彌勒佛的脅侍菩薩組合在一起的。作品秀骨清像的風格鮮明,形體修長而優美,菩薩在悄悄敘說,弟子在側耳聆聽,合十的雙手竟輕輕鼓掌。作品抓住生活中轉瞬即逝的情節,把人的神情刻劃得維妙維肖。

第3圖【西魏·女侍童】選自第123窟,窟內塑青年維摩居士和文殊菩薩論法的場面。窟門內兩角,分別塑一供養男童和女童。郵票畫面上的供養女童,與菩薩等大,高114厘米,頭扎雙丫髻,肩掛粗大項圈,身穿背帶長裙,是典型的當地小村姑形象。她雙目微閉,小嘴長翹,露出甜蜜微笑,刻畫出天真可愛、稚氣十足、潔淨無邪、聰慧俊俏的動人神態,猶如現實生活中身邊活靈活現、呼之欲應的溫順小女。

第4圖【西魏·佛】選自第44窟。此窟主佛為阿彌陀佛,塑在第43號窟魏後墓旁邊,魏後為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出家到麥積山,死後葬於此。如此安排大有超度之意,且又塑成美貌超群的婦人形象,和乙弗氏之美及年僅31歲而終相吻合,喻意乙弗氏死後成佛的雙關含義。佛像為泥塑,結構完美,平胸溜肩,身段勻稱,眉清目秀,口角含情,面容冰清玉潔,髮式舒展流暢,衣飾自然大方,雖經1300多年歲月的剝蝕,至今仍晶瑩如新,表現出肌膚的質感,反映了古代匠師高超的制泥技能。有學者認為連900年後出現的“蒙娜麗莎”也為之遜色。

第5圖【北周·脅侍菩薩】選自第12窟。該窟為北周所開四方攢光頂窟,郵票畫面上的彩塑菩薩是正壁主佛左側的脅侍菩薩。頭上塑有獨特的花辮形髮式,臉形方中求圓,雙手抱寶瓶於胸前,雙目下視,與略向前傾侍立的身軀協調一致,表現了菩薩安詳自得、恬靜虔誠地傾聽佛法的神態。其衣飾華貴,肢體豐潤,瓔珞耀目,氣質不凡,為北周皇室顯貴在天水故里開窟造像中的代表之作。

第6圖【宋·供養人】選自第165窟。該窟為十六國時期開鑿的早期洞窟之一,後遭人為和地震的破壞,僅留少量早期壁畫。宋代在殘窟底部重塑三大菩薩的兩身供養人,但未及上彩又遭宋金戰火之災,難能可貴的是保持了素泥原貌至今。郵票畫面上的這身女供養人像,略大於真人,肌膚形體,衣飾穿著,猶如活人。她頭飾花冠寶珠,蛋形臉廣額面潤,柳葉眉飛揚,丹鳳眼豎立,櫻桃小口精巧而美,塑像風格已由隋唐的豐滿誇張轉向寫實,符合宋代人對女性的審美要求。泥塑刀法純熟,造型簡潔明快,人物質感強烈,個性突出鮮明,堪稱宋代表現自然美的泥塑佳作,在晚期佛教史上也有其特殊意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