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30日


波蘭敗亡後,蘇聯為了進一步改善波羅的海側翼和西北邊境的戰略態勢,保障列寧格勒和摩爾曼斯克的安全,相繼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簽訂互助條約,得以在三國的要地駐軍。
1939年10月,蘇聯以保障其西北邊境特別是列寧格勒的安全為由,要求芬蘭政府將靠近列寧格勒的邊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將漢科港租給蘇聯30年作海軍基地。蘇聯則允諾以雷波拉地區2倍多的土地作為交換劃給芬蘭。芬蘭政府拒絕了蘇聯的建議。此間雙方邊境衝突不斷。
1939年11月30日晨,蘇聯軍隊進攻芬蘭,但進展不順利。1940年2月,蘇軍集中優勢兵力突破芬蘭堅固的曼納林姆防線。並從維堡背後實施迂迴包圍,芬蘭戰敗求和。
1940年3月12在芬蘭被迫在莫斯科與蘇聯簽訂《蘇芬和約》。依約,原屬芬蘭的整個卡累利阿地峽、芬蘭灣中的若干島嶼以及北方的薩拉、庫薩摩和雷巴契半島的一部分劃歸蘇聯,漢科港以30年為期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
在蘇芬戰爭中陣亡爾暴屍雪地的蘇軍戰士蘇軍西方面軍總司令鐵木辛哥元帥
1941年11月30日英軍在利比亞發動攻勢切斷敵供給線 1941年11月30日英軍在利比亞發動攻勢切斷敵供給線軸心國部隊緩慢跨過利比亞沙漠1941年11月30日,美國竭盡全力通過了長達數百英里的利比亞沙漠,並設法切斷了一條軸心國的至關重要的補給線,成功地抵達了位於向北通向班加西和向南通向阿傑達比亞之間的錫爾特灣。
英軍的進攻,將這條連線班加西和的黎波里蜿蜒幾百英里的重要的沿岸公路分割開來。自從義大利的多艘船隻在地中海被擊沉以來,後勤補給已變得越來越困難了,英軍的推進,也使得對在東部昔蘭尼加軸心國部隊進行合圍的可能性增大。
另一部分英軍集結在阿傑達比亞東南140英里的沙漠綠洲地帶,準備對埃爾文·隆美爾陸軍元帥率領的德軍發起攻勢。
在利比亞的主要戰場,英軍集結在被包圍的托卜魯克城附近。本月早些時候,他們向城南的德軍部隊中間打了進去。
英軍最近的勝利引起了隆美爾新的關注,這位難以捉摸的“沙漠之狐”一向認為那些寧願偶爾去吃午後茶點的英國將軍們實在不堪一擊。如今,則輪到隆美爾自己採取守勢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