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

1911年

公元1911年,公曆平年,共365天,53周。農曆閏六月,共384天。宣統3年。

基本信息

大事記

一月

1月3日

詹大悲接手《大江報》

1月7日

勞斯第一個發現癌病毒。

中旬

英兵2000人進犯雲南西部的片馬地區。

1月18日

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駕駛“蔻蒂斯”雙翼機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巡洋艦上降落,宣告了海軍航空兵的誕生。

1月23日

武漢各界數萬人集會,抗議漢口英租界巡捕房槍殺人力車工人。

1月25日

中國第一部專門刑法典頒布。

1月30日

湖北革命黨人在武昌成立文學社。

1月31日

哈爾濱一帶疫死者已達二千六百餘人,雙城、長春、新城、賓州、阿城、 呼蘭、綏化等地亦死去一千幾百人以上。

二月

2月6日

美國第40任總統羅納德·威爾遜·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出生。

2月11日

黃玉階等在台灣發起第一次斷髮大會。

2月16日

俄要求擴大在華權益。

2月22日

無錫縣立初等工業學堂(無錫市第一中學前身)創辦。

佛山市順德市第一中學創建,原名“順德中學堂”

三月

3月4日

慈禧太后的總管大太監李蓮英病逝。

3月8日

第一個婦女節

3月12日

上海商界成立武裝商團。

四月

4月8日

溫生才擊斃廣州將軍孚琦後被捕。

4月27日

廣州起義,72名烈士葬身於黃花崗。

4月26日

清華學堂成立。

4月29日

全國教育聯合會在上海召開。

五月

5月8日

皇族內閣 皇族內閣

清廷成立責任內閣,被譏為“皇族內閣”。

5月9日

清廷宣布鐵路幹線收歸國有,激起全國怒潮。

5月14日

長沙萬人集會掀起保路運動。

六月

6月1日

江亢虎首次明確打出“社會主義”的旗號。

清政府路款雙奪,四川省成立保路同志會。

6月6日

廣東鐵路股東反對鐵路國有,力爭商辦。

6月17日

為抵制清政府出賣已集股興工的粵漢、川漢鐵路權利,川漢鐵路股東代表在成都開會,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

6月18日

孫中山抵舊金山,命同盟會員均加入致公堂。

下旬

中國在上海建立最早電影檢查制度。

七月

7月5日

清廷嚴飭各省議員,不得干預朝政。

7月6日

四川士紳電盛宣懷,反對借款喪權。

7月31日

宋教仁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

八月

8月1日

宋教仁 宋教仁

四川保路同志劉聲元等入京廷哭無門。

8月2日

趙爾豐任成都總督。

8月5日

上海晉昌等四絲廠女工2000餘人罷工。

8月17日

湖廣總督下令查封《大江報》,逮捕主筆。

8月29日

江蘇圩堤潰決成災,浙江杭、嘉、湖、紹四府亦一片汪洋。

8月30日

直隸東安永定河漫口。濟南等處發水災。

九月

9月7日

國父 國父

趙爾豐大開殺戒,激起民憤,各路同志軍猛撲成都,四處開花。

9月25日

榮縣獨立,為全川及全國的獨立先導。

十月

10月10日

武昌打響第一槍,辛亥革命爆發,10日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慶節。

10月11日

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革命黨人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

武昌全城光復。黎元洪出任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發《致全國父老書》。

10月22日

長沙獨立,成立湖南軍政府。陝西新軍攻占西安。

10月23日

江西九江、南昌光復。毛澤東投入湖南新軍二十五混成協五十標第一營左隊當列兵。

10月25日

李沛基炸死新任廣州將軍鳳山。

10月27日

清廷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

10月28日

黃興偕宋教仁抵武昌,指揮漢口保衛戰。

10月29日

山西獨立,閻錫山任軍政府都督。

10月30日

蔡鍔等於昆明起義成功。

10月31日

孫文手跡 孫文手跡

湖南共進會領導人焦達峰、陳作新被立憲派謀殺。

十一月

11月1日

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總理內閣大臣。

11月3日

袁世凱 袁世凱

上海光復,陳其美任滬軍總督。

11月4日

貴州獨立,浙江獨立。

11月5日

江蘇獨立。

清廷詔命迅訂議院法、選舉法。

清廷準革命黨人按照法律,改組政黨。

11月7日

廣西獨立。

11月8日

安徽獨立。

11月9日

廣東獨立。

十二月

12月1日

在沙俄政府策動下,外蒙古宣布獨立。

12月3日

各省醞釀北伐,廣東發兵抵滬。

12月5日

漢口各省代表討論和議大綱:推倒滿清政府,主張共和政體。

12月7日

清廷以袁世凱為全權大臣,委託代表馳赴南方,討論大局。

12月13日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雲南都督蔡鍔主張迅速組織中央政府,定國名為“中華民國。

12月14日

阿蒙森的探險隊順利抵達南極極點,並平安返回捕鯨船。

12月20日

清廷與沙俄簽定不平等條約——《滿洲里界約》。

12月22日

趙爾豐被斬首,全川局勢大定。

12月26日

袁世凱命汪精衛赴上海斡旋南北議和。

12月29日

孫中山歸國,17省代表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1911年

南通大生紗廠已獲利為最初創辦時資本的6倍。

外資在華設廠120家。

劉海粟在上海創辦圖畫美術院。

上海新舞台演新戲助軍餉。

出生名人

1月11日,鈴木善幸,日本首相。(逝世2004年)

1月13日,楊得志,中國軍事家。(逝世1994年)

1月17日,喬治·斯蒂格勒,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逝世1991年)

2月6日,羅納德·里根,美國政治家。(逝世2004年)

2月6日,韓德培,中國當代著名法學家。(逝世2009年)

2月25日,譚其驤,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逝世1992年)

3月11日,羅恩·賀伯特,美國作家。(逝世1986年)

3月26日,田納西·威廉斯,英國作家。(逝世1983年)

4月20日,克立·巴莫,泰國總理。(逝世1995年)

4月25日,孔拉多.馬雷羅,古巴棒球運動員。(逝世2014年)

5月15日,馬克思·弗里施,瑞士作家。(逝世1991年)

5月29日,喬治·塞凱賴什,匈牙利-澳大利亞數學家。(逝世2005年)

6月2日,蕭紅,中國作家。(逝世1942年)

6月4日,盛彤笙,中國醫學家、農學家。(逝世1987年)

6月7日,王竹溪,中國物理學家。(逝世1983年)

6月7日,胡耀福,胡耀邦之兄。(逝世1992年)

6月8日,何英傑,中國企業家。(逝世2000年)

6月30日,切斯瓦夫·米沃什,波蘭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逝世2004年)

7月5日,蓬皮杜,法國總統。(逝世1974年)

7月17日, 楊絳,作家。(逝世2016年)

8月7日——季羨林,中國著名國學家。(逝世2009年)

8月13日,威廉·伯恩巴克,美國企業家。(逝世1982年)

8月20日,黃萬里,中國水利學家。(逝世2001年)

8月25日,武元甲,越南前副總理、人民軍大將。(逝世2013年)

9月24日,契爾年科,蘇共總書記。(逝世1985年)

10月1日,周煒良,中國數學家。(逝世1995年)

10月12日,董同和,中國音韻學家。(逝世1963年)

10月27日,宋黎,中國政治家。 (逝世2002年)

10月28日,陳省身,美國華裔數學家、教育家。(逝世2004年)

10月31日,孫明經,中國導演、教育家。(逝世1992年)

11月16日,田納西·威廉斯,美國作家。(逝世1983年)

11月20日,大衛·西蒙,美國攝影師。(逝世1956年)

12月10日,王炬,中國武術家。(逝世2003年)

12月11日,錢學森,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逝世2009年)

12月11日,納吉布·馬哈富茲,埃及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逝世2006年)

逝世名人

李蓮英 李蓮英

3月4日,李蓮英,晚清著名的太監(出生1848年)

4月10日,森姆·萊特,美國智力遊戲設計師(出生1841年)

5月18日,古斯塔夫·馬勒,奧地利作曲家(出生1860年)

8月1日,康拉德·杜登,德國語言學家(出生1829年)

9月20日,赫德,英國政治家,清朝海關總稅務司(出生1838年)

10月29日,約瑟夫·普利茲,美國記者和出版家(出生1847年)

11月27日,端方,清朝大臣

12月22日,趙爾豐,清朝大臣(出生1845年)

卒日不詳:

黃煥中,學者(出生1832年)

龍鳴劍,清末革命家(出生1877年)

詹姆斯·柯蒂斯·赫本,美國傳教士(出生1815年)

林覺民,中國革命家(出生1887年)

謝羅夫,俄國畫家(出生1865年)

諾貝爾獎

物理:威廉·維恩

化學:瑪麗·居里

生理和醫學:阿爾瓦·古爾斯全德

文學:莫里斯·梅特林克

和平:托比絲· 阿賽爾和阿爾弗雷德·赫爾曼

歷史記載

上海商團成立

宣統三年(1911)二月,上海商界著名人士李平書、沈縵雲、葉惠鈞等人發起組成上海商團。該團屬於商業資產階級的自衛武裝團體。以光緒三十二年(1906)創建的南市商團公會為基礎,聯合商余學會、商學補習會、韞懷商團、商務印書館體育部第二十多個行業性和區域性商團組織而成。團員約五千人,編成五個中隊,設正副團長各一人。該團主要成員為一般中小商人,也有部分店員、職員及宗教界、文化界、教育界人士參加。會中“經常演說時事形勢,宣傳救亡圖強”。武昌起義後上海光復時,該團大部分團員參加了反清鬥爭,配合民軍發動武裝起義,在攻打上海製造局等戰鬥中,立下汗馬功勞。並承擔地方防務和維持社會治安。其後在上海民軍及江浙聯軍攻打南京時,該團又組織義勇隊隨軍出動。

同盟會發動黃花崗起義

宣統三年(1911)三月二十九日,同盟會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史稱“黃花崗之役”。宣統二年(1910)春季的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後,許多革命黨人灰心泄氣。孫中山遂於十月在馬來西亞的檳榔嶼召集會議,黃興、胡漢民等同盟會骨幹及南洋、東南各省代表參加了會議。孫中山在會上批評了革命黨內因失敗而對前途喪失信心的情緒,指出“一敗何足餒”,激勵大家“鼓其勇氣,乘此良機,重謀大舉”。決定在廣州再次發動起義,“為破釜沉舟之舉,誓之不反顧,與虜一搏”。他號召“內地同志捨命,海外同志出財”。會後,孫中山、黃興等親自到華僑中募捐,集得港幣十九萬元,遂派人到日本購買武器。十二月,黃興、趙聲等到香港組成了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黃興被舉為部長,趙聲為副部長。除分派革命黨人前往長江流域聯絡反清革命團體回響外,即著手發動廣州新軍,防營,巡警及番禺、南海、惠州等地會黨參加起義。他們以同盟會會員骨幹,精選出一支由八百人組成的先鋒隊,在廣州設立了秘密據點三十八處。宣統三年(1911)三月初十日,統籌部在香港擬定於十五日起義,以趙聲、黃興為革命軍正副總指揮,分十路進攻廣州,再分兵出湖南、江西、福建,奪取長江中下游,然後大舉北伐。許多華僑紛紛回國,準備參加戰鬥,革命黨人更決心作奮心一搏。不料同盟會會員溫生才未與任何人打招呼,即於初十日白天刺殺清署理廣州將軍孚琦,引起清廣東當局嚴密戒備,一些運送武器的革命黨人亦遭逮捕,加之款餉和槍械未能如期運到,黃興等被迫將起義推延到三月底。二十五日黃昏,黃興前往廣州準備指揮起義,得知起義計畫泄露,兩廣總督張鳴岐增調兩營巡防軍布防廣州,並開始搜捕革命黨人,許多人建議再次推遲起義。黃興認為繼續推遲,將意味整個起義前功盡棄,亦將失信於踴躍捐款的海外華僑,決定於原訂的二十九日冒險起義。黃興立即致電胡漢民,率在港的三百餘先鋒隊員偕武器,於二十八日晚趕到廣州。但打電報延誤至二十八日晚十點方到香港,最後一班赴廣州的船早已啟航。二十九日午後四時,因香港先鋒隊員未趕到,黃興只得將原訂十路進攻改為四路。黃興率一路進攻總督衙門;另一路攻廣州北小門,接應參加起義的新軍進城;第三路守大南門;第四路襲取巡警教練所。黃興率一百二十餘名先鋒隊員攻入總督衙門,張鳴岐逃走。起義軍縱火焚燒了總督衙門,繼續前行。在東轅門外,起義軍與清廣州水師提督李準衛隊遭遇,展開激烈巷戰,戰鬥持續了一晝夜,因傷亡重大,被清軍擊敗。黃興傷右手,斷兩指,仍堅持指揮,直到只剩孤身一人進才躲入一家綢布店,經同志護送到香港。長期擔任宣傳工作的朱執信,一反平日文弱之態,截短長衫,雙手各執炸彈奮勇當先,胸腿受傷,仍不下火線,直至子彈打光,才避走香港。喻雲紀(培倫)在起義前,日夜趕製炸彈。起義時隨黃興進攻督署,身負一筐炸彈,左手持號筒,右手執槍,勇猛當先,拋擲炸彈,清兵見之披靡。後全身多處受傷,仍率眾據一米店力戰多時,在突圍時被捕。方聲洞自督署沖至雙底門,孤身被圍,猶揮槍突殺,斃敵二十餘人,血流遍體,彈盡力竭而死。他起義前曾給家人留下遺書,謂“為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其餘三路因見敵眾我寡,未按計畫行動。胡漢民等從香港趕到廣州後,起義已告失敗,遂撤回香港,在戰鬥中不少先鋒隊員受傷被俘,在清當局屠刀面前,他們大義凜然,從容就義。同盟會會員林覺民起義前致妻子訣別書,謂“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臨刑時,他俯仰自如,色不少變。李德山臨刑前大罵清吏“認賊作父,不知羞恥”。喻雲紀在刑訊時,義正辭嚴地說:“學說是殺不了的,革命尤其殺不了。”黃花崗起義革命志士死亡達八十餘人,孫中山扼腕嘆息“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廣州人民激於義憤,不顧清地方當局迫害,冒著生命危險,收殮烈士遺骸七十二具,葬於城郊紅花崗,改名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起義亦以此命名。

皇族內閣成立

宣統三年(1911)四月初十日,清廷詔令裁撤軍機處、會議政務處等機構,頒布新訂內閣官制,設責任內閣。攝政王載灃任命慶親王奕匡為內閣總理大臣,由他籌組新內閣。新內閣旋即成立,奕匡(皇族)為內閣總理大臣,那桐(滿族)、徐世昌為內閣協理大臣,肅親王善耆(皇族)任民政部大臣,鎮國公載澤(皇族)任度支部大臣,貝勒載洵(皇族)任海軍部大臣,貝子溥倫(皇族)任農工商部大臣,宗室壽耆(皇族)任理藩部大臣,蔭昌(滿族)任陸軍部大臣,紹昌(滿族)任法部司法大臣,梁敦彥任外務部大臣,唐景崇任學部學務大臣,盛宣懷任郵傳部大臣。內閣名單公布後,引起國內輿論大嘩。因閣員中滿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就有六人,而漢人僅有四人。這與過去政府中尚書滿漢各半的規定相比,漢族比重大為減少,所以被外間譏為“皇族內閣”。

保路運動興起

宣統三年(1911)四月十一日,清政府悍然宣布鐵路國有政策。聲稱幹路均歸國有,支路準各省紳商集股自修。如有違抗,即照違制論。二十二日,郵傳部大臣盛宣懷與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正式訂立《粵漢川鐵路借款契約》二十五項,借款六百萬英鎊,將光緒三十一年(1905)中國人民爭回的路權再行出賣。光緒三十、三十一年川漢、粵漢鐵路收回後,清政府已定為官督商辦。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四省鐵路公司宣統三年已籌集資金四千餘萬兩,除廣東全部為商股外,其他三省則募集了大量民股。所謂民股,即由地方政府在稅收項目下附抽米捐股、鹽捐股、房捐股等。特別是四川、湖南兩省,清地方當局還“按畝派捐”,使廣大農民負擔沉重,許多“無產可破者,至鬻子以相應”,這種捐股在兩省股款中,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路權的得失,涉及四省持有股票的地主、商人、資產階級和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利益,致使這四省民眾的反清保路鬥爭愈演愈烈。四月十六日,長沙湘路公司開全體大會,籌議抵制鐵路國有。十八日,長沙紳學商民各界一萬餘人前往巡撫衙門請願;長沙至株洲沿線鐵路工人遊行示威,號召商人罷市,學生罷課,拒交租稅,以示抗議。宜昌築路工人數千人手持鐵鐘、棍棒,與彈壓清軍搏鬥,擊殺清兵二十餘人。五月初十日,廣東鐵路公司召開股東大會,議決鐵路商辦。兩廣總督張鳴岐出示取消股東會議決案。商民遂以不用清政府發行的紙幣、擠兌現銀的形式進行抗議。地方當局採取高壓手段,禁止各報刊刊登反對言論,股東們逃到香港,組織保路會,繼續抗爭。留日學生也群情激奮,聲援國內,提出“路存與存,路亡與亡”的口號。海外華僑則鼓動以“格殺毋論”的辦法來對付鐵路國有政策的執行者。四川的鬥爭則更為激烈。五月二十一日,川漢鐵路股東代表在成都開會,“反對賣國奴盛宣懷,反對賣國機關郵傳部”,當場成立以“拒借洋款、廢約保路”為宗旨的“四川保路同志會”,推立憲黨人蒲殿俊為會長。此後,各縣陸續成立同志會,參加者超逾十萬。鑒於人民的反抗,各省督撫曾奏請暫緩接收鐵路,均不被清廷所允。七月初一日,成都民眾開萬人大會,號召罷市罷課,抗糧抗捐,並舉劉聲元等為代表,赴京陳情。立憲派連夜趕寫《保路同志會公啟》,刊發光緒牌位,宣揚“文明爭路”。翌日,成都及周圍州縣紛紛罷市罷課,街道搭席棚,供光緒牌位,引上諭“庶政務公諸輿論”,“鐵路準歸商辦”分貼兩邊,戶戶舉哀號哭。同盟會會員龍鳴劍、王天傑等因勢利導,與哥老會聯絡,組織四川保路同志軍,決定乘機發動武裝起義。清廷命新任四川總督趙爾豐嚴行鎮壓。趙於七月十五日誘捕蒲殿俊,製造成都血案,遂導致保路運動走上更加激烈的武裝鬥爭形式。

憲友會成立

宣統三年(1911)四月,咨議局召開聯合會第二次常會,與會者商議了組織全國性立憲派政黨一事,推定黃為基、雷奮、張國溶、徐佛蘇等人草擬章程、政綱,並定黨名為憲友會。五月初六日,在松筠庵召開發起會。初八日,憲友會在北京湖廣會館成立。該會“以發展民權,完成憲政為目的”。具體政綱有六條:一、尊重君主立憲政體;二、督促聯責政府;三、厘理行省政務;四、開發社會經濟;五、講求國民外交;六、提倡尚武教育。該會設常務幹事三人,經投票選舉,由雷奮、徐佛蘇、孫洪伊擔任,另有文書員二人,會計員二人,庶務員二人,調查員八人。總部設在北京,各省陸續設立支部,以湖北、湖南、江蘇、四川、福建、江西、直隸、山東等省聲勢最盛。

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

宣統三年(1911)閏六月初六日,宋教仁、陳其美、譚人鳳等在上海成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湖南、江蘇籍的同盟會會員譚人鳳、宋教仁、趙聲、居正等與孫中山長期偏重在華南、西南發動起義的方略相左,認為西南邊陲即便舉義成功,也難引起全國震動,主張改變發難地區。宣統二年(1910)四五月間,他們在日本東京集會討論,宋教仁提出:“在中央革命為上策,然運動不易;其次為長江流域;邊地實下策也”。與會者大多認為在長江流域發動革命的中策比較現實可取,遂推譚人鳳召集十一省區同盟會分會會長開會磋商。會上宋教仁提議“組織中部同盟會以謀長江革命”,主張在長江中下游各省同時並舉,建立革命政權,然後北伐。譚人鳳要求採取“事權統一,責任分擔”的行動計畫。會後,譚人鳳到香港,向黃興陳述成立中部總會的計畫,得到黃興首肯。宣統三年黃花崗起義失敗後,譚、宋等人更急謀長江中下游起義,於閏六月初六日,在上海正式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會議發表宣言,認為以前革命的失敗,在於同盟會“有共同之宗旨,而無共同之計畫;有切實之人才,而無切實之組織”。中部總會將“奉東京本會為主體,認南部分會為友邦”。“機關製取合議,救偏僻,防專制”。“中部總會不設總理”,“虛位待賢”,以譚人鳳、宋教仁、陳其美等五人為執行部長。居正負責湖北的工作,焦達峰負責湖南的工作。中部總會成立後積極推動了長江各省的革命活動,特別是促成了湖北省文學社和共進會兩革命團體的聯合與起義方案的制訂,為武昌起義創造了條件。

外蒙古獨立

宣統三年(1911)六月,俄國開始精心策劃外蒙古脫離中國的陰謀。蒙古位於中國北部,蒙古地區中部有一條戈壁沙漠,以北稱外蒙古,以南稱內蒙古,自古都是中國領土。六月十五日,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土克圖召集部分封建王公貴族,在庫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秘密會議,討論如何脫離中國。會議決定派代表到彼得堡求援。閏六月二十一日,叛國分子土謝圖汗部副將軍杭達多爾濟親王率外蒙古少數封建王公代表抵達彼得堡。俄國外交大臣沙查諾夫次日即接見了代表團。代表團以承認俄國保護,給予俄國種種特權,最後換取了俄國對外蒙獨立的武力支持。從此,在通往庫倫的路上,“俄兵蹤跡絡繹不絕”。七月初五日,俄國通過駐華公使向清政府提出:清政府從即日停止在外蒙辦理移民、練兵、整頓吏治等新政。八月中旬,俄國一方面通過駐華公使要求清政府承認外蒙獨立;一方面敦促外蒙王公貴族立即獨立。杭達多爾濟回到庫倫後,加速了脫離中國的活動。十月初十日,外蒙古少數王公貴族在八百餘俄軍的配合下,強行驅逐清政府駐庫倫的辦事大臣三多。翌日,發表“獨立宣言”,成立“大蒙古國”,擁哲布尊丹巴為博格多汗。

《中華民國公報》創刊

武昌起義後,剛從監獄中救出的共進會員牟鴻勛便找到軍政府領導人,商量創辦報紙事。經過活動,黎元洪特批創辦費六百元,宣統三年(1911)八月二十五日,《中華民國公報》創刊。《中華民國公報》社址在武昌在朝街六十八號,即原湖北官報印刷局。該報為日報,初創時有時一日出次,每次一至三張不等,後固定為每日一次二張半。該報設有社論、要件、專電、譯電、西報譯、東報譯要、特別紀事、緊要新聞、外省新聞、武昌新聞、神州月旦、江漢陽秋、文苑、諧談、插畫等欄目。在辦報章程中,該報為宣稱“以顛覆現今之異族惡劣政府,改建簡單社會主義之民國”和“說明現今世界之大勢,陳述精密之學理,內以指導民族之朝廷,外以聯合世界之情感”為宗旨。《中華民國公報》第一任社長牟鴻勛,主要編輯和撰稿人有張樾、任素、張祝南、蔡良村、朱峙三、劉菊坡等,多為兩湖總師範的學生。該報掛“公報”招牌,實為共進會直接控制的言論機構。報紙的主要內容為四個方面:一、軍政府和下屬各部門及各革命團體的公告。增刊登過中華民國軍政府條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頒的國旗、帥旗等圖樣;鄂軍都督和所屬參謀、軍務、外交、政務等部的文告;招兵買馬的啟示;新出革命書籍廣告等等,給人以除舊布新欣欣向榮現象。二、報導起義進展情況和各省光復情況。三、報導有關清政府應付革命的情況。四、刊登對有關革命形勢和軍政府內外政策的評論。報紙除了在湖北發行外,還被送到其他各省,有力地支持和推動了其他各省的光復鬥爭。

袁世凱任清內閣總理大臣

宣統三年(1911)八月初八日,清內閣總理大臣奕匡、協理大臣徐世昌、那桐上奏辭職,請讓袁世凱執掌大權。武昌起義後,外國報刊為袁世凱出山大造聲勢,謂只有袁能把中國“引上生活的常軌”。袁的黨羽舊部也四起呼應,哄托“非袁不能收拾”的氣氛。八月二十三日,奕匡、那桐、徐世昌再次向載灃提議起用袁世凱,並強調此為“東交民巷”的意向。載灃迫於形勢,下詔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但袁提出既向清廷要權,又向立憲派和革命黨買好的六項條件。載灃未允,袁便以足疾未痊,辭不受命。九月初六日,清廷任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湖北海陸各軍均歸其節制,袁才於九月初九日離開彰德。九月十一日,以奕匡為首的皇族內閣辭職,清廷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並要他立即赴京組織責任內閣。九月二十六日,袁世凱組閣完畢:外務大臣梁敦彥、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嚴修、學務大臣唐景崇、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薩鎮冰、司法大臣沈家本、農工商大臣張謇、郵傳大臣楊士琦、理藩大臣達壽。

各省都督代表聯合會召開

宣統三年(1911)九月二十一日,在張謇、趙鳳昌等人穿梭活動後,由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出面,聯電上海都督陳其美,援引美國獨立戰爭時召開“十州會議總機關”,“卒收最後成功”之例,倡議各省舊時諮議局和現時都督府各派一名代表,常駐上海,“設立臨時會議機關,磋商對內、對外妥善之方法”。“兩省以上代表到會,即行開議”。翌日,程、湯以蘇、浙兩省代表名義,電請全國各省派代表到上海,會商組織臨時政府。二十五日,到達上海的江蘇、福建代表與上海代表舉行了第一次會議,正式亮出“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的牌子。在此之前,黎元洪於十九日已署銜發出通電,請各省代表到湖北商議組織臨時政府,因傳遞延誤,二十七日才到上海。此時浙、蘇、閩、湘、直、魯、豫等省區代表已經到滬,而贛、粵、桂等省區代表則前入湖北。上海方面經集議,以各省都督府代表會名義致電黎元洪、黃興,要求會議在上海舉行,交議決“承認武昌軍政府為民國中央軍政府,以鄂軍都督執行中央政務”,並推伍廷芳、溫宗堯為民國外交代表。湖北不接受上海的電請,派代表居正、陶鳳集赴上海,說動各省代表赴湖北。經代表會討論,各省代表均赴湖北,同時“各省一人留滬”。十月初九日,到湖北的十一省代表在漢口英租界開會,舉湖南代表譚人鳳為議長。十月十三日,會議頒布《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四章二十一條。十四日,因江浙聯軍已克復南京,會議遂議決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各省駐上海代表則議決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由大元帥負責籌組臨時政府。十五日,會議議決議和條件四條,議決以漢口為議和地點,伍廷芳為議和代表。因武昌軍情緊急,會議由漢口遷往南京續開。二十二日,十五省代表在南京開會,舉湯爾和為議長。會議原定於二十六日選舉臨時大總統,但由於一些主張將大總統席位留給袁世凱的人反對,會議決定緩舉臨時大總統。二十七日,蘇浙軍人以漢陽敗績為由,反對黃興為大元帥,遂改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而代行大元帥職權,赴南京組織臨時政府。黃興以“這等大事,應待總理(孫中山)歸來決定”。未赴南京就職。

華僑革命飛機飛抵上海

武昌起義的訊息傳到美國,在美國的洪門籌餉局撥款購買了冠締司式飛機六架,聘請美國飛機修理技師威爾霍,隨革命志士旅美華僑李綺庵、余夔等駕機回國,支援國內起義軍的反清鬥爭。宣統三年(1911)十月初,這支最早由資產階級革命派組建的空軍飛機隊飛抵上海。孫中山歸國後,對華僑革命飛機隊赴國內支援反清作戰表示歡迎,朱卓文隨後駕機在南京後湖機場試飛,引起國內外觀注。

革命聯軍克復南京

宣統三年(1911)十月十二日,江浙聯軍占領南京。南京為江南政治文化中心,武昌起義後,同盟會中部總部領導人宋教仁等即著手準備奪取這個重鎮。部分同盟會會員赴南京設定起義機關,柏文蔚則在新軍第九鎮策動反正。清兩江總督張人駿懷疑新軍第九鎮統制徐紹楨有反清之念,於宣統三年(1911)九月十七日,將徐部調至離城六十餘里的秣陵關,不補充子彈,斷其軍事。清江南提督張勛復派人謀刺徐紹楨。徐對此極為不滿,此時經柏文蔚等策動,九鎮新軍下級軍官多歸附革命,徐迫於形勢,率部起義。他與城內同盟會會員蘇良斌等謀劃於十八日,內外夾擊張勛部。而蘇等在聯絡總督衛隊、暗查隊、巡防營部分士兵後,即於十七日夜先行舉事,被張勛鎮壓。十八日,徐紹楨率軍攻雨花台,因缺乏彈藥,被張勛擊敗,退往鎮江,徐轉赴上海。在上海,經同盟會中部總部與幾方協商,決定組成江、浙、滬聯軍奪取南京。不久,浙軍朱瑞部、滬軍洪承典部、濟軍黎天才部、蘇軍劉之潔部、鎮軍林述慶部等萬餘人齊集鎮江。二十一日,各軍推徐紹楨為聯軍司令。十月初一日,徐召集參謀團會議,擬定進攻南京作戰方案。次日各軍開赴南京。初四日,聯軍攻占馬龍山炮台,初五日晨又乘勝奪取幕府山炮台,清軍一營投降,聯軍據高轟擊城內清軍。同日,中路聯軍攻占紫金山麓的馬群和孝陵衛。初七日,另一路聯軍進攻高橋門,殺清江防統領王有宏。各路聯軍共同向朝陽門外天保城發動強攻,於十一日占領該處。聯軍在該處架炮轟擊城內張勛指揮部北極閣。張人駿、江寧將軍鐵良在該處觀戰,身邊衛兵被炸死數人,張、鐵落荒而逃,張勛亦率殘兵敗將渡江竄往徐州。十二日,聯軍入城,清軍殘部揭白旗投誠。兵逼太平門的鎮軍司令林述慶見狀率先沖入總督府,自稱臨時寧軍都督,南京遂告光復。各路聯軍入內城後,不滿林自稱都督,內部出現裂痕。同盟會中部總部領袖宋教仁等決定並徵得各軍同意,迎江蘇都督程德全駐南京,取代林述慶。

中國話劇創始人之一王鐘聲就義

宣統三年(1911)十月十三日,中國話劇創始人王鐘聲英勇就義。王鐘聲,浙江上虞人,生於光緒八年(1881)。他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到德國得來伯大學學習法律,獲學士學位。光緒三十二年(1906)學成回國後,先後在湖南、廣西任教,在此期間加入同盟會,並因抨擊清政府假立憲,宣傳革命,均在短期內去職。光緒三十三年(1907)王到上海,結識了馬相伯等社會名流。他認為“中國要富強,必須革命;革命要宣傳。宣傳的辦法,一是辦報,二是必良戲劇”。從此捨棄自己原有專業,投身戲劇界。在馬相伯等贊助下,他組建了中國國內第一個話劇團體春陽社,成為中國話劇的創始人之一。同年五月,中國留學生組成的春柳社在日本演出話劇《黑奴籲天錄》,影響波及國內。八月,王鐘聲領導的春陽社在上海也演出了《黑奴籲天錄》。這部話劇的演出雖有明顯的傳統戲劇程式的烙印,但卻是話劇在中國土地上的第一次登台亮相,被視為話劇在國內演出的開端。王鐘聲除了組織劇社演出外,還創辦了一所培養新劇演員的“通鑑學校”,開了中國創設專業戲劇學校的先河。後因他演出《秋瑾》、《徐錫麟》、《愛國血》、《官場現形記》等鼓吹革命、揭露清政府腐敗統治的新劇,深遭清嫉恨,被解回原籍。辛亥革命期間,他參與了上海光復的武裝鬥爭,在陳其美部下任參謀。不久,他前往天津,與京津一帶同盟會會員暗中運動起義。宣統三年(1911)十月十二日,他被直隸總督陳夔龍逮捕。在法庭上,王鐘聲指出:清廷已諭下大開黨禁,不得擅以嫌疑捕人。軍法官被駁得理屈詞窮,最後竟以行營拿獲奸細律將其判處死刑。就義前王鐘聲高呼“驅逐韃虜,光復大漢”等口號。

北方革命協會成立

宣統三年(1911)九月二十三日,湖北軍政府派同盟會會員胡鄂公(原名胡新三)、吳若龍、冷公劍等為湖北革命軍代表,赴北京、天津一帶,策劃北方革命活動,以加速推翻清王朝。十月十一日,同盟會會員汪精衛利用其聲望,邀集胡鄂公、白逾桓、彭家珍等人,在天津成立同盟會京、津、保(定)支部,汪任支部長,白任參謀部長,彭任軍事部長。十月十二日,胡鄂公、孫諫聲、白毓昆等召集京、津、灤(州)、通(州)、石(家莊)等地革命同志五十餘人,於天津北洋學堂開代表會議,設立湖北軍政府代表辦事處,並決議在津成立京、津、灤、通、石總指揮處,由胡鄂公任總指揮。會後,白逾桓、孫諫聲、吳若龍等同盟會成員與胡鄂公協商,為便於同盟會支部聯絡其他北方革命團體。十月二十四日,北方革命協會在天津英租界內成立,胡鄂公被推舉為會長。會上議定革命協會簡章九條,協會宗旨為“協助革命軍北伐,崇奉孫先生之三民主義”,增進革命力量,發動武裝起義。在北方革命協會的推動下,京、津直隸一帶的革命黨人發起了一系列反清起義。南北議和成後,汪精衛等清帝退位,革命已達目的,宣布各團體一律解散,北方革命協會隨之解體。

辛亥南北議和開始

宣統三年(1911)十月二十八日,南北議和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召開首次會議。先是宣統三年八月,袁世凱被清廷重新起用後,就準備用撫剿並用方略平息革命。九月十二日,受袁世凱指揮的北洋陸軍攻陷漢口後,袁世凱幾次遣人與武昌革命政權進行談判,但均因袁世凱一方堅持君主立憲而導致破裂。十月初,袁世凱通過汪精衛致函武昌,再次要求進行南北和談,和暗示可設法讓清帝退位,但需舉袁為總統,黎元洪接受了一要求。不久,袁世凱通知黎元洪,將派唐紹儀等為代表赴武昌商討大局。此時漢口正在召開各省都督府代表會議,與會代表同意了袁世凱的議和建議,並提出推翻清政府;主張共和政體;禮遇舊皇室;以人道主義待滿人四項條件。代表們還提出議和地點在漢口,南方革命軍政府方面以伍廷芳為議和代表。十月十九日,唐紹儀前往漢口,但江蘇、上海革命軍政府方面反對在漢口議和,唐本人也想在上海談判,各國駐上海領事也希望在上海,議和地點遂改在上海。十月二十八日,南北議和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首次進行會議。伍廷芳提出由代表會議議決的四項條件,唐紹儀將條件電告袁世凱請求。袁世凱接電後,即說動奕匡等人,在御前會議上爭得開國會討論政體的諭旨。袁復電後,南北議和代表商定了開國會的地點和時間。但不久,孫中山歸國,十七省革命政府代表在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聞訊,擔心如此將使其居總統之位的構想落空,便以“南人先組政府,公舉大總統,有悖協約本旨”,迫使唐紹儀辭職,造成談判破裂。

孫中山被推選為臨時大總統

宣統三年(1911)十一月初六日,孫中山抵達上海。孫到上海後,即召集各省同盟會會員開會,強調團結和參與組建新政權,使會員重新振作。初七日,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密商組建臨時政府事。孫、宋為總統制還是內閣制發生爭論,黃勸宋放棄內閣制,宋力爭不讓。宋、黃為此專程赴南京,商於各省代表。各省代表認為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總統制,不便修改,否定了內閣制。十一月初十日,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出席會議的有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華僑列席代表二人。上午九時,正式投票,每省一票。候選人為孫中山、黃興、黎元洪。投票結果孫中山十六票,黃興一票,孫中山以超過投票總數三分之二當選。孫中山聞訊後,立即致電南京和各省,表示“光復中華,皆我軍民之力,文孑身歸國,毫無發動,竟承選舉,何以克當?唯念北方未靖,民國初基,宏濟艱難,凡我國民,具有責任。諸公不計功能,加文重大之服務,文敢不黽勉從國民之後,當克日赴寧就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