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太平天國研究學者陶短房最新力作。
2.一部《萬曆十五年》式的經典作品,全書涉及清代行政體制演化、兵制沿革,清洪之間的江南江北大營之爭,天地會與太平天國的恩怨,太平天國的政治體制、英法美諸國對戰事的關注,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等諸多事件,其中僅太平天國的“天京事變”和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兩件大事就足以讓1856這一年載入史冊。
3.全書以1856年這個特殊時間點為軸,交織展開內、外兩條主線,多視角、多鏡頭、立體生動地展現了這一年裡各種歷史事件,是一部切入點獨特、視角和結構新穎,兼顧學術性和大眾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作品。
媒體推薦
作為太平天國研究者的陶短虜,以其豐富的知識儲備、生動的敘事文筆、犀利的觀察視角、客觀的蓋棺評述,還原了1856這一年裡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的點點滴滴。
——填下烏賊 金庸研究賣家《亂彈水滸》作者
本書中涉及史事之多之廠,已經超出了太平天國史的範圍!較黃仁字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涵蓋的史事亦不遑多讓。
——冬初陽 中國古代軍事史和中西比較史專欄作家
太平大國不太平,它對於現代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陶短虜的這部著作真正深入史料,特別是由1856這個個關鍵年份切入,著實給了我們一個可能從未想過的看待它的角度。
——赤軍 《洗烽靈》《宛如夢幻》作者
公元1008年,北宋最高統治者宋真宗趙恆說他做了一個夢,從此大宋上下沉浸在天書降臨的虛幻之中。公元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們卻正從虛幻的夢境中清醒過來,而清醒的過程是如此艱辛,需要很多的鮮血和生命方能達威。
——齊秋 資深編輯
作者簡介
陶短房,出生於南京,原本的專業是法語,但自幼喜愛古文、詩詞和歷史,尤其是太平天國史,早年曾受過羅爾綱先生的指點,後長期在非洲等地工作,但一直未中斷寫作和歷史研究。移民加拿大後開始活躍在媒體,專欄文章涉及法語圈國際政治、歷史文化、經濟和風土人情等多方面。在書籍寫作方面,先後出版歷史隨筆集《皇帝公關學》《誰謀殺了大唐》《從歷史中我們能學到什麼》《這個天國不太平》(1、2),以及歷史小說集《小天堂》等。
目錄
序一 1856,一個多事之秋Ⅶ
序二 1856,好戲連台Ⅺ
前言 1856,這一年發生了什麼 Ⅷ
第一部
第一回 長江,長江
黃金水道 003
割據長江 006
靜觀事變 013
第二回 天京,鎮江,瓜洲
強基固本 015
欲攻無力 024
暗度陳倉 026
第三回 兩個江西省
被遺忘的角落 029
共同關注 033
江西劇變 036
第四回 “紅軍”
不速之客 041
天地會 043
一山二虎 052
第五回 一招險棋
歷史的迷霧 057
天國的真相 060
太平軍新生代 063
第六回 天京-鎮江戰役
頂天燕 069
一塊打滿071
以慢打快 075
一戰乾坤 079
第二部
第七回 奇怪的戰爭
向大人 085
看不懂的撤退 089
撲朔迷離 090
第八回 天京事變
天京亂了 097
天國體制 100
權力的爭奪 104
天京城裡的真相 113
第九回 血,還在流
神人一體 119
天父、天兄、天王 122
三師一主 124
血雨腥風 128
第十回 樂觀且急躁的鹹豐
有情無報 135
君臣異心 139
第十一回 神與人
輔政人臣 147
半神半人 155
第三部
第十二回 美忙碌的國人
初為主角 163
節點之年 166
忙碌的伯駕 172
第十三回 開始忙碌起來的英法
樹欲靜,風不止 179
亞羅號戰爭 186
第十四回 一切還未結束
袁州譁變 199
互有攻守 202
天王的思考 206
水火未濟 208
序言
序一
1856,一個多事之秋
填下烏賊
公元1856年,在中國歷史上,堪稱是一個“多事之秋”。
在北京和大半箇中國,這一年是大清鹹豐六年;而在長江流域的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許多府縣,這一年是太平天國丙辰六年。
但不管是鹹豐六年也好,還是丙辰六年也罷,這一年給兩個相互敵對的政權帶來的負面影響都是深刻且慘痛的。6月,太平軍首破清軍江南大營,但幾個月後的9月2日,就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天王殺東王的“天京事變”,東王楊秀清滿門被誅,“執法者”北王韋昌輝也在兩個月後迅速被處死,太平天國自此元氣大傷。
10月8日,在廣州發生了“亞羅號事件”,半個月後,英國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在這一年,兩個政權都遇到了大麻煩。1856年,可以擴展寫出很多豐富多彩的文字。
作為太平天國研究者的陶短房,以其豐富的知識儲備、生動的敘事文筆、犀利的觀察視角、客觀的蓋棺評述,還原了這一年裡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的歷史的點點滴滴。按照時間順序:清洪之間的江南江北大營之爭,天地會與太平天國的恩怨,英法美諸國對戰事的關注,天京事變,亞羅號事件,與神甫事件,各方人物在這場持久戰中粉墨登場,各有風姿。除了中國人中的漢人、滿人兩大團體互相爭戰外,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等“西洋諸夷”也沒閒著,他們或親“正朔”,或輔“教友”,或兩者皆通,或同時為敵,也展開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政治大戲。
如同《萬曆十五年》一樣,這本著作的時間節點是詳述特定年份里的中國大事,但尋根溯源,1856年前後數十年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也作為儲備資料不可或缺。在寫史類圖書中,這種“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歷史通略圖書,還是較為少見的,而陶短房先生的這本書,通讀下來,感覺其史料豐富、挖掘深刻。這本書並非堆砌史料、泛泛而談的著作,陶先生以其負責的學術態度,為讀者奉獻了一道精彩大餐。其次,行文下筆流暢、提煉到位。和一般人喜歡湊字數、妄加評述不同,這本書文筆乾淨利落、節奏明快流暢,全書只有十萬餘字,找不出多少無病呻吟的廢話、空話和套話,每一章節均直奔主題,都是當有則有,當無則無,做到了惜字如金、乾貨十足。還有,就是適當點評,主次分明。寫史難免要帶入自我感情,一本優秀的評史圖書,作者評論雖然在所難免,但要做到客觀公正、注重比例倒也頗為不易。陶先生以還原歷史真相為綱,輔以少量的個人見解,就這點來說,是十分合適的。
總之,正如圖書的書名——1856年,對於中國來說,是糾結的一年,對於那些西洋列強亦同樣如是。太平天國政權開始由盛轉衰,腐朽敗落的清王朝也並未迴光返照,“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底層的勞苦大眾也並未得到命運的實質改變,唯獨從中盤剝得利的,是西方的堅船利炮國家。或許從這本書里,我們能得到更多的深思和想法。
2015.4.16
(作者為金庸研究專家,民盟北京市委常委)
序二
1856,好戲連台
冬初陽
有幸拜讀過陶短房先生的太平天國史隨筆集“這個天國不太平”系列,以及太平天國史中短篇小說集《小天堂》,對作者治學之嚴謹,文筆之凝練頗為佩服,得知陶先生又有新作,自然不會錯過。看到《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這個書名,第一個條件反射是,1856年是中國近代史風雲激盪的一年,僅太平天國的“天京事變”和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兩件大事,就讓諸多近代史愛好者難以忘卻;第二個條件反射卻是想起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於是便好奇陶先生用這樣一個相近風格的標題,能做出怎樣的文章來。
看“這個天國不太平”系列時,便有一個心愿,希望陶先生選擇一個太平天國選題,寫一部中長篇隨筆,讓讀者好好領略另一番光景,而《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這本新成之作,不僅滿足了我的這個心愿,更是帶來連連驚喜。
雖然這不是一部小說,也不是一個劇本,然而陶先生卻偏偏用純歷史文字創造出了一種“你方唱罷我登場,好戲連台”的情境。本書中涉及史事之多之廣,已經超出了太平天國史的範圍,較黃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涵蓋的史事亦不遑多讓,然全書篇幅不及黃作三分之二,陶先生卻偏偏能在有限的篇幅當中將諸多事件娓娓道來,每一事必有出處,有依據,對事件的分析入情入理,評價人物自有褒貶,但不刻意粉飾,也不蓄意厚誣,相當客觀。
全書涉及清代行政體制演化、兵制沿革,太平天國,天地會,當時的中西外交,英文報紙,傳教士活動,兩次鴉片戰爭,等等,信息量極大,讀來卻絕無拖沓繁冗的感覺,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
讀罷陶短房先生傳來的全書文字,唯覺意猶未盡,僅希望此作早日上市,以饗讀者。
2015.4.18
(作者為中國古代軍事史和中西比較史專欄作家)
文摘
第一回 長江,長江
黃金水道
清朝時,中國人的地理知識尚不十分豐富,他們甚至還不知道長江的源頭是金沙江,更不知道沱沱河一通天河與長江間有什麼淵源。事實上,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大多數人還錯誤地以為,長江的正源是青海境內的那曲,而在1856年的時候,不論中國人或外國人,“大清朝”人或“天國”人,都普遍把岷江當作長江的正源,所謂“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在那個年代,是默認為一位四川人對一位江蘇人的遙遙思念的。
儘管如此,任何一個關注中國命運的人,都不可能將這條中國第一大河流置之度外。
對於遠在北京的清廷和鹹豐皇帝而言,長江流域關乎國家財政的穩定,甚至國家的運數。
早在唐代,江南就已取代關中、河南,成為中央政府的主要財政和糧食來源,曾擔任要職的著名文學家韓愈說“當今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即90%)”,語雖誇張,卻凸顯了江南對全國經濟的重要意義。唐德宗李适貞元年問,由於藩鎮割據,坐困關中的唐朝君臣無時無刻不惴惴不安,唯恐缺餉缺糧的禁軍再度譁變,當大批江南漕米沿著運河一黃河水道運抵陝州的訊息傳出,一向沉穩的李适競狂喜失態,抱住太子的頭高呼“吾父子得生”。當時因為江南的米糧、財賦無法運進長安,皇宮裡居然連酒都找不到(釀酒需用的米也來自江南)。有記載稱,唐代宗李豫在位期間,全國每年租賦收入約為1200萬緡,其中來自江南的競占逾50%。
宋室南渡和北方連年戰亂,令長江流域在全國財政方面的地位更加突出,到了清代康雍乾三世,已形成“天下哺給,仰賴東南半壁”的格局。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武狀元、江蘇吳縣人於國柱在康熙廿二年(公元1683年)為《江南通志》作序,稱“國家……分省一十有四,而江南最為重地……國之大計,以財用為根本,而江南田賦之供,當天下十之三,漕糈當天下十之五,又益以江淮之鹽莢,關河之徵榷,是以一省當九州之半未已也”。
由於清朝以少數民族而入主中原,為恐漢人造反,不得不在京師屯駐大軍,僅八旗京營總兵力就達133838人(魏源,《聖武記》),加上綠營巡捕五營一萬人,京城常備兵總數近十五萬,連同官員、差役、商人,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
不僅如此,除東三省外,清朝駐防全國各地的八旗官兵,按定製都算“出差”性質,其家屬則領取圈占的“旗地”,加上駐京八旗官兵、官員家屬,人數已逾數百萬口,這些人同樣是清朝的“國家根本”,需要官方耗費錢糧豢養。
上述龐大開支,絕大多數仰賴長江沿線的供應,因此清朝對長江一直投入極大關注。八旗是清朝最倚重的“自己人”,採用集中駐防、居中馭外的布防形式,京師以外,僅扼守最重要的據點,而這些據點又以長江或連線長江與京師的運河沿線最為密集。據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欽定中樞政考》記載,當年除京畿、東北以外,全國駐防八旗總兵力為127443人,其中沿江布防的有成都(設將軍,2376人)、荊州(設將軍,6460人)、江寧(即南京,設將軍,4546人)、京口(即鎮江,設副都統,1644人),沿運河布防的有乍浦(設副都統,1650人)、青州(設副都統,1880人)、德州(設城守尉,550人),總數達19106人,占J近10%。考慮到長江、運河沿線幾乎都是治安良好、社會穩定的內地,如此高的八旗兵部署密度,足見清廷對長江財賦的重視。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