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年
公元168年,農曆戊申年,中國東漢靈帝劉宏建寧元年大事記
段潁大破東羌建寧元年(168)春,靈帝從護羌校尉段潁所請,發騎兵五千、步兵一萬、車三千輛,命其討伐東羌(指靸居內地之羌)。於是段潁率兵萬餘人,帶十五日糧,從彭陽(今甘肅鎮原東南)進軍,直指高平(今寧夏固原),與先零諸羌大戰於逢義山(今寧夏固原附近)。時羌人兵勢甚盛,段潁命軍士持長鏃利刃、張勁弩,又列輕騎於兩翼,激勵將士說,現離家數千里,進則事可以成功;退則必死,大家努力向前,爭取功名。遂身先士卒,大呼沖入敵陣,士卒隨後衝擊,大敗諸羌,斬首八千餘級,獲牛、馬、羊二十八萬頭。漢廷以破羌之功,拜段潁羌將軍,並調金錢、彩物為其軍費。當年夏,段潁再以輕騎追擊先零羌,日夜兼行,於奢延水(又名無定河,今陝西榆林)、落川(今奢延水南)、令鮮水(今甘肅張掖附近)等地連破羌軍,隨後又與羌軍大戰於靈武谷(今寧夏賀蘭西北),終於大破先零羌,段潁乘勝進軍涇陽(今甘肅平涼西北)。於是先零羌基本平定。其殘餘四千餘落,散入漢陽郡(今甘肅甘谷東南)山谷之間。次年七月,段潁繼續進軍,向散居於漢陽一帶的東羌發動進攻,連戰連勝,最後將羌人包圍于山谷之中,段潁命騎司馬田晏、假司馬夏育率兵七千,司馬張愷率兵三千,分二路乘夜上山襲擊羌人,自己率步騎正面進攻,遂大破羌軍,斬羌人渠帥以下一萬九千餘人,獲牛馬牲畜、帳篷等物不計其數,於是東羌平定。段潁以功封親豐縣侯,食邑萬戶。
烏桓大人稱王
建寧元年(168),烏桓諸大人紛紛稱王,上谷郡(今河北懷來東南)難樓大人,有眾九千餘落,遼西郡(今遼寧義縣西)且力居大人,有眾五千餘落,皆自稱王。又遼東郡(今遼寧遼陽)蘇仆延大人,有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郡(今河北豐潤東南)烏延大人,有眾八百餘落,自稱汗魯王。
疏勒和得自立為王
建寧元年(168),西域疏勒國和得殺漢廷冊封的疏勒王、漢大都尉臣磐,自立為王。
竇武、陳蕃謀誅宦官
建寧元年(168),靈帝即位,竇太后臨朝,以其父大將軍竇武輔政,前太尉陳蕃為太傅,與竇武共參朝政。陳蕃隨之起用李膺、杜密、尹勛等黨人入朝執政。竇武、陳蕃皆盡心盡職,欲有所作為,但中常侍曹節、王甫等人互相勾結,謅事太后,擾亂朝政。當年八月,竇武、陳蕃與尚書令尹勛等人商議盡誅宦官,以清朝政,並乘日食之機請盡殺宦官,但太后不同意,只允許殺宦官中有罪者。此後,竇武先後殺掉中常侍管霸、蘇康,又不斷請太后誅殺曹節、王甫等人。陳蕃也同時上疏懇求,太后不許。九月,竇武出宮還府,宦官先發制人,曹節誣陷竇武、陳蕃等人謀廢靈帝,大逆不道,擁靈帝出殿,逼迫尚書作詔書,假靈帝之命收捕竇武等人,同時又派兵劫持太后,奪走皇帝璽綬。竇武不肯受詔,召北軍五校兵士數千人,宣稱宦官謀反,準備向宮內進攻。於時陳蕃率官屬及太學生八十餘人,手持兵刃至皇宮,大聲為竇武訴冤。王甫命衛士將陳蕃抓住,隨即殺死。這時,護匈奴中郎將張奐剛剛被征還京師。曹節以張奐不明真相,假傳聖旨,命其隨少府周靖率五營衛士討伐竇武。王甫等人又率宮中虎賁、羽林武士千餘人,與張奐等合兵,與竇武對陣。王甫命其兵士向竇武軍喊話,說竇武謀反,要他們趕快投降。北軍將士本就懼怕宦官,又見其兵盛,漸漸歸降王甫軍。竇武見大勢已去,自殺而死。竇武、陳蕃謀誅宦官不成,皆以身死。於是曹節、王甫收捕竇氏宗族賓客,將竇太后遷於南宮,公卿朝臣曾為陳蕃、竇武門生故吏及二人所薦舉者,皆免官禁錮。曹節遷長樂衛尉、封育陽侯,其手下六人封列侯、十一人封關內侯,宦官完全控制了朝政。
去世
陳蕃死建寧元年(168)十月,太傅陳蕃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事敗被殺。陳蕃(?—168),字仲舉,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北)人。以舉孝廉入仕,為郎中不久因母喪棄官而歸。後以太尉李固表薦,拜議郎,又為樂安樂太守。時大將軍梁冀專權,請託於陳蕃,陳蕃不聽,反將來使打死,以此得罪梁冀。貶為修武令,後遷為尚書。又因得罪權貴,出為豫章太守。不久,再次入朝為尚書,又因直言進諫,免官歸。此後歷任議郎、光祿勛、尚書僕射、太中大夫等職,在官以清直守正,不附權貴著稱。延熹八年(165),遷太尉,始為三公。不畏權勢,屢次上疏請求赦免因得罪宦官而入獄的劉瑨、成質、翟超、黃浮等人。延熹九年,李膺等人因“黨人”入獄,陳蕃上疏勸諫,言辭激烈。桓帝大怒,以辟召非人的罪名將蕃免官。靈帝即位,竇太后臨朝,以陳蕃任太傅,與大將軍竇武共參朝政,與竇武謀誅宦官,事泄,宦官曹節等人假傳靈帝詔收捕竇武。這時,已七十餘歲的陳蕃與官屬及太學生等八十餘人手提兵刃至皇宮為竇武訴冤,被宦官王甫殺害。
竇武死
建寧元年(168)十月,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事泄,發北軍五校將士數千人與宦官王甫等人對陣,北軍將素畏宦官,又其兵勢甚盛,陸續投降宦官,竇武勢窮,自殺而死。竇武(?—168),字游平,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其長女於桓帝延熹八年(165)被選入宮,先為貴人,後立為桓帝皇后。遂以外戚先後任郎中、越騎校尉、城門校尉等職,又封槐里侯。竇武為官清正廉潔,常辟舉名士,舉薦人材,平時得朝廷賞賜,常散給太學諸生。永康元年(167),司隸校尉李膺等因“黨人”事下獄,竇武上疏請還城門校尉、槐里侯印綬,為李膺等人訴冤。桓帝死,竇武與竇太后迎立靈帝,以大將軍輔政,竇武素來痛恨宦官,遂起用黨人李膺等,並與太傅陳蕃謀誅宦官,後其事泄漏,終與宦官刀兵相見,事敗自殺。宗族、賓客、姻親悉被收捕,家屬被徙至邊地。
太尉劉矩死
建寧元年(168)十一月,太尉劉矩以災異免官。劉矩字叔方,沛國蕭縣(今屬安徽)人,以舉孝廉入仕,任雍丘令,在職以禮讓教化為治,遷尚書令。時大將軍梁冀專權,劉矩性格正直,不願阿附權貴,出為常山國相,可任從事中郎、尚書令、宗正、太常等職。延熹四年(161),代黃瓊為太尉,始為三公。與黃瓊、司徒種暠等盡心朝政,天下號稱“賢相”,後以蠻夷復反之事免官。靈帝(168—189在位)即位,復為太尉,不久又以日食免官,後終於家。
欒巴死
建寧元年(168),議郎欒巴上書極諫,為竇武、陳蕃二人辯冤。靈帝大怒,將其收付廷尉,欒巴自殺而死。欒巴,字叔元,魏郡內黃(今屬河南)人。順帝時歷任郎中、桂陽太守、議郎、守光祿大夫、豫章太守、沛國相、尚書等職。在官甚有政績,後因得罪梁太后免官。靈帝即位(168),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輔政,復征拜為議郎。竇武、陳蕃謀誅宦官不成被殺,欒巴以其黨被貶為永昌太守,辭病不行,遂上疏為竇、陳二人理冤,隨之下獄死。
周景死
建寧元年(168)四月,太尉周景病死。周景(?—168),字仲饗,廬江舒縣(今安徽江西南)人。以辟大將軍梁冀府入仕,歷任豫州刺史、河內太守、將作大匠等職。在職好賢愛士,薦拔人材。梁冀伏誅後,以故吏冤官,復拜尚書令,遷太僕、衛尉等官。延熹六年(163),代劉寵為司空,初登三公之位,與太尉楊秉奏免貪官五十餘人,為天下稱頌。後代陳蕃為太尉。建寧元年病死。
司空王暢免官死
建寧元年(168)八月,司空王暢以災異免官。王暢(?—169),字叔茂,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西北)人。少舉孝廉不就,後應大將軍梁商辟舉,四遷至尚書令,出為齊國相,征拜司隸校尉,轉漁陽太守,任職以嚴明著稱,後以事免官。復拜尚書,又為南陽太守。南陽為東漢帝鄉,素為貴戚聚居之地,號稱難治,歷任太守多不稱職。王暢到職,嚴正威猛,貴戚有劣跡者,皆依法懲治。時南陽郡中豪族奢靡成風,王暢布衣敝車,以正清廉之風。後征拜長樂衛尉。建寧元年,遷為司空。數月之後免官。第二年死於家中。
文化記事
安清譯佛經桓帝建和二年(148),安息國(今伊朗)沙門安清自敦煌至洛陽。安清本安息王太子,幼以孝行著稱,聰敏好學,尤好佛法。繼父為五,不久讓位於叔父,出家修道,遊方諸國。至洛陽學習漢語,翻譯梵文佛經。自元嘉元年(151)至靈帝建寧元年(168),先後譯成《五十校計經》、《七處三觀經》、《普法義經》、《人本欲生經》、《修行道地經》等數十部,多為小乘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