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紀事
王禎著 《農書》
王禎字伯善,東平(今山東東平)人。成宗元貞元年(1295),任宜州旌德(今安徽旌德)縣尹。大德四年(1300),調任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縣尹。為政頗有治績,致力推廣先進農具。在任旌德縣尹時,王禎即開始編著《農書》,到了仁宗皇慶二年(1313)最後定稿。《農書》共二十二卷,分三大部分。《農桑通訣》是農業通論,包括農業歷史、耕墾、耙勞、播種、鋤治,糞壤、灌溉、收穫等;《百穀譜》分別敘述各種農作物、菜蔬、瓜果、行木等的種植法:《農器圖譜》包括各種農具和農業機械圖三百零六幅,每一幅圖後有文字說明該農器的構造、用法等,這是全書最有價值的一部分。《農書》是中國第一部全國範圍內對整個農業作系統研究的專著。書末還附有王禎用自己創造的木活字排印《旌德縣誌》的資料及轉輪排字盤。
大事件
商業革命
歐洲大約在公元1300年以後出現了商業革命,而中國的商業革命卻出現在此前兩個世紀的北宋王朝。
美國漢學巨頭費正清( John K.Fairbank)與賴肖爾(Edwin O.Reischauer)合作撰寫的名著《中國:傳統與變革》,在寫到宋朝經濟時,所用的標題就是“商業革命”四個字。他們寫道:“中國經濟的大發展,特別是商業方面的發展,或許可以恰當地稱之為中國的‘商業革命’。這一迅速的發展使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顯然高於以前,並產生出直至19世紀在許多方面保持不變的經濟和社會模式。”另一本權威著作,被譽為可以和湯因比《歷史研究》相媲美的《全球通史》,其作者斯塔夫里阿諾斯(L.S.Stavrianos)在“宋朝的黃金時代”的標題下寫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有重大意義。”
這些學貫中西的歷史學家當然不會信口開河,他們是在比較了歐洲的商業革命之後,才確信這種商業革命在宋朝已經出現了。那么,何以中國歷史學家竟然熟視無睹、視而不見呢?這裡面有理念問題,也有視角問題,正如蘇東坡的詩句所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吾丘衍
吾丘衍(公元1272—1311年),浙江開化人,元代印學大家,字子行,號貞白,又號竹房、竹素,別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稱貞白先生,寓居杭州,以教書為生。吾丘衍投身金石學,作了大量的編撰、考證和整理工作,在推動印學發展方面做了很多實事,他力矯唐宋六文八體失真之弊,以玉筋篆入印,並撰寫了關於印章和古文字學的著述。
他比趙孟頫小18歲,兩人是密友。他古書讀得多,通曉經史百家,熟懂音律,寫得一手好篆書和隸書,能篆印,時人稱其有“小篆精妙,當代獨步,不止秦唐二李(指李斯、李陽冰———編者)間”之美譽。尤其是他關於印學的研究,對後世影響很大。他提倡用漢代銅器、碑額上的文字入印,於大德庚子年(公元1300年)寫成《學古篇》一書,卷一為《三十五舉》,次載《合用文籍品目》,尾系附錄。《三十五舉》為此書主體,敘列漢印篆體與印式的綱要,闡述篆隸演變及篆刻知識,對古印的篆法、格式等作了論述,是中國最早出現的研究印學的理論指導書,被後世推崇備至。
吾丘衍提倡“學古”,崇尚漢印的“平正”、“渾厚”的印風,是元代最早站在印學高峰上倡導漢印印風的大家之一。元人治印沿襲宋時“隨俗”、“浮華”的陋習,印面不僅粗俗,而且被屈曲盤繞的九疊文充斥;不講篆法,不合六書,任筆為體,隨意肢解的文字被用於制印;不講章法結構的自然和諧、疏密得宜,非平板悶塞,即淺陋怪誕。總之,秦漢印章那種純樸自然的高格調已蕩然無存。對於這種狀況,吾丘衍在《三十五舉》中批評說:“漢有摹印篆,其法只是在篆法,與隸相通。後人不識古印,妄意盤曲,且以為法,大可笑也。”
中國科技
在人類歷史有記載以來的大部分時間,中國是地球上科技最發達的地方。和通常的情況一樣,技術革新創造了財富。哥羅寧根大學的經濟歷史學家奧格斯·麥迪遜認為,直到公元1300年前後,一個普通的中國人還要比一個普通的西歐人富裕。
朱世傑
朱世傑(公元1300年前後),字漢卿,號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數學名家週遊湖海二十餘年”,“踵門而學者雲集”(莫若、祖頤:《四元玉鑒》後序)。朱世傑數學代表作有《算學啟蒙》(1299)和《四元玉鑒》(1303)。《算術啟蒙》是一部通俗數學名著,曾流傳海外,影響了朝鮮、日本數學的發展。《四元玉鑒》則是中國宋元數學高峰的又一個標誌,其中最傑出的數學創造有“四元術”(多元高次方程列式與消元解法)、“垛積術”(高階等差數列求和)與“招差術”(高次內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