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從公開的資料來看,13式機動戰車配備105毫米火炮,類似於斯崔克車族的機動火炮,是一款典型的輪式突擊炮,主要用於裝備快速反應部隊,執行遠程機動作戰任務,為步兵提供直射火力支援、以及反裝甲等。從這個意義來講,13式機動戰車可能與美國陸軍斯崔克戰車一樣,預示著日本陸上自衛隊的轉型。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汽車大國,但是在整個冷戰之中,日本陸上自衛隊明顯對輪式裝甲車不感興趣,主要發展各種履帶式裝甲作戰車輛,如74、90式主戰坦克,89式步兵戰車等。一直到1980年代,日本陸自才開始發展87式6×6輪式裝甲偵察車和82式裝甲指揮車,總體性能平平。
1990年代情況發生了悄然變化,蘇聯解體,來自北方的強大威脅消失,日本陸上自衛隊開始轉型,由強調北方重裝甲決戰轉向戰略機動作戰,開始謀求向海外派兵能力,為此將名古屋的第10師團改編為'戰略機動型師團'。這樣,輪式裝甲車重量輕、戰略機動性能強的優點就得到了重視,日本陸自很快研製並裝備了96式8×8輪式裝甲輸送車。
不過96式輪式裝甲輸送車火力較弱,它只裝備一挺12.7毫米口徑重機槍或者40毫米口徑榴彈發射器,在面對強敵時另外要有強大的直射火力支援。而且,日本陸自認為在離島作戰中,缺乏重裝甲部隊展開的空間,另外從本土向這些地方投放重裝部隊也相當不便;在向海外派兵執行維和任務時,坦克、重型履帶式步兵戰車同樣面臨運輸困難,集結時間過長的問題。
所以日本陸上自衛隊決心研製一種火力支援車為快反部隊提供火力支援,這就是13式機動戰車出現的原因。
此前有訊息說,日本一度希望引進瑞士的皮蘭哈4系列輪式8×8步兵戰車,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自己的輪式步兵戰車系列。但從此次公開的13式機動戰車外觀來看,它的底盤與皮蘭哈4有很大的不同,最明顯的地方就是皮蘭哈4的駕駛艙在左,而13式戰車靠右。所以,13式機動戰車應該還是日本自行研發的輪式裝甲戰鬥車輛。
性能
簡介
13式車長8.45米,寬2.98米,高2.87米,戰鬥全重約26噸,乘員4人。發動機為4氣缸水冷四衝程柴油機,最大功率419千瓦。該車最高公路速度100千米/小時。武器為105毫米主炮,12.7毫米機槍和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除了感測器等一些零部件外,其它的零部件都是日本自行生產的。
火力與火控
13式機動戰車的主戰武器是一門105毫米坦克炮,輔助武器方面,13式機動戰車配備有一挺M2型12.7毫米重機槍,可以用於對空自衛和對地壓制射擊,此外還有一挺74式車載7.62毫米機槍,用於自衛射擊。
從抽氣裝置形狀來看,13式機動戰車的105毫米主炮應該來源於英國著名L7型105毫米坦克炮。該炮炮口加裝了'胡椒瓶式'制退器以降低後坐力,適應26噸的車重。上世紀70年代,日本曾經從英國引進L7A1坦克炮技術,由日本制鋼所自行生產,配備在74式主戰坦克上。初期74式主戰坦克使用引進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後來日本自行研製了93式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達到或接近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的早期水平,可對付一般輕型戰車、二代主戰坦克,以及三代早期型主戰坦克,如T-72的早期型號。儘管105毫米炮要擊穿現役主流三代主戰坦克較為困難,但由於快速反應部隊的作戰對象是反政府武裝、敵方輕型部隊或技術水平較為落後的陸軍,105毫米炮的威力已經足夠,美軍斯瑞克、中國09式輪式突擊炮都採用的都是105毫米坦克炮。
想要有效的打擊地面目標,特別是運動目標,除了需要威力強大的火炮之外,還需要先進的火控系統。從圖片來看,13式機動戰車的炮塔配置與10式主戰坦克也非常相似,配備有車長周視瞄準鏡,炮長綜合瞄準鏡,橫風感測器等。其整體技術性能可能與10式坦克相近,具備自動跟蹤目標的能力,可以在運動中射擊移動目標,同時可能還具備'獵-殲'作戰能力,即通過車長瞄準鏡,即使炮長正在對敵坦克目標進行瞄準,車長也能搜尋和瞄準新的目標,直接用手柄便能超越炮長控制火炮射擊。另外13式機動戰車可能也安裝了與10式戰相近的戰車綜合信息系統,可以對各種戰術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傳輸,幫助指揮員和車長進行決策、指揮和管理,可以更好地進行諸如威脅報警、敵我識別、目標分配、火力呼喚、戰場態勢及車輛狀態等方面信息的處理,提高部隊的協同作戰能力。
防護
根據《兵器》雜誌2013年12期的提供和分析,車體正面可防禦20毫米穿甲彈
,側面可防禦12.7毫米機槍彈。13式的炮塔前部是可以拆卸的間隙式附加裝甲,日本防衛省稱其能有效防禦RPG-7火箭彈。13式在車體各向裝有多個頻段的綜合探測與告警系統,並在炮塔側面安排了數量充足的煙霧彈發射器。
機動能力
採用傳統橋式傳動布局和主動式液壓獨立懸掛。13式比較突出的一個指標是發動機功率較高,接近戰鬥全重高達33噸的德國“拳擊犬”戰車(530千瓦),所以單位功率達到16千瓦/噸,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理論上,這位13式的越野機動提供了良好基礎。
日本防衛省一直宣傳該車在公路的快速機動能力在空運部署的能力,但未提及水上航行性能,以及車體後部的設計和戰鬥全重推斷,該車很難具備浮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