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正處於冷戰時期,世界敵對勢力不斷的從空中及海上對中國進行挑釁,製造事端。當時中國海軍力量十分薄弱,經濟情況也比較困難,加上大型艦艇建造的技術條件也不夠成熟,因此海軍發展的重點是“空潛快”,也就是集中力量發展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小型快艇,這樣就能夠在當時的困難條件下,以有限的資源,儘快地建立起一支能夠保衛國家,承擔海防重任的海軍力量。基於這種考慮,中國開始著手引進和仿製柴電動力常規潛艇 。
031型潛艇(英文:Type 31 submarine,舷號:200),是中國建造的彈道飛彈試驗潛艇。該艇實際上最初並不是作為試驗潛艇研製,而是中國仿製的蘇聯潛艇,其原型是蘇聯海軍的629型常規動力飛彈潛艇,北約代號“高爾夫”,簡稱“G”級。該級潛艇最主要的特徵是指揮台圍殼內安裝有3座R-13彈道飛彈發射裝置,是全世界第一型彈道飛彈潛艇,也是全世界唯一一級柴電動力的彈道飛彈潛艇 。
蘇聯629型潛艇,是大型常規動力彈道飛彈潛艇,水上排水量為2850噸,極限下潛深度為300米,水上航速15節,水下航速12.5節,中部垂直布置3具飛彈發射筒,內裝3枚“P-11фM”型飛彈,射程為350公里,採用水上發射。潛艇艏部4具魚雷發射管,內裝4雷,艉部2管2雷。629型潛艇於1957年設計完成,首艇於1959年12月服役 。
引進蘇艇
1953年6月4日,中國和蘇聯兩國共同簽訂了《關於海軍交貨和關於在建造軍艦方面給予中國以技術援助的協定》(簡稱:六四協定) ,中國先引進了蘇聯613型潛艇(仿製後稱03型潛艇) 。這份協定使中國1955年前得以獲得蘇聯移交的6種潛艇的全套器材設備及圖紙資料,包括護衛艦、魚雷快艇、潛艇、獵潛艇等,加上韓戰期間援華的米格-15和隨後到來的米格-17解放軍海軍建立了一套以飛機、潛艇、快艇為主的“空潛快”近岸防禦體系 。
1959年2 月4 日中蘇兩國政府在莫斯科正式簽訂了《關於蘇聯政府給予中國海軍製造艦艇方面新技術援助的協定》(簡稱:二四協定)。按此協定,蘇聯政府同意賣給中國海軍五型艦艇(常規動力飛彈潛艇、中型魚雷潛艇、大型和小型飛彈艇及水翼魚雷艇)、兩種飛彈(潛對地彈道飛彈和艦對艦飛航式飛彈)以及這些艦艇的動力裝置、雷達、聲納、無線電、導航器材等51項設備的設計技術圖紙資料和部分裝備器材,並轉讓這些項目的製造特許權 。蘇聯向中國有償轉讓了兩種新型號潛艇的建造權及部分器材設備,即蘇聯633型潛艇(北約代號R級)和629型潛艇(北約代號G級) 。
大連造船廠建造的031型(G級)常規動力彈道飛彈潛艇,最終於1964年建成,1966年交付海軍使用,該型潛艇的國內代號是6631型飛彈潛艇(簡稱031型) 。該艇早期舷號1101,改裝後舷號是200,主要作訓練用 。
031型潛艇的建造工作於 1960年4月1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廠內工事編號為“C-601”,不過由於中蘇關係破裂,不僅所有的蘇聯專家被召回,蘇方還拒絕提供未到的材料、設備和潛射彈道飛彈。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只好按圖紙資料自行研製生產,最終於1964年9月建成下水。1966年8月交付海軍入役,舷號1101。
建造歷程
任務準備
根據《關於中國海軍製造艦艇方面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援助的協定》(即二四協定),蘇聯將其在1957年設計,正在建造、尚未服役的最新629型常規動力彈道飛彈潛艇轉讓給中國製造(仿製代號6631型,以下簡稱’'031")。全部設計圖紙資料和主要材料、設備均由蘇方提供,蘇方派出技術專家來華指導建造工作。1959年5月至1961年12月,"031"艇的設計施工資料共13批分別發來中國;1959年7月,蘇方專家組來華。
1960年1月,第一機械工業部(簡稱:一機部)召開關於“031"艇的會議。原擬定‘`031"艇由渤海船廠建造,但因處在興建中的渤海船廠尚未形成生產能力,短期內不具備開工建造的條件,會議又建議改由上海江南船廠承造,但該廠因正在建造“033”艇而無暇承擔。在這種情況下,參加會議的大連造船廠領導主動提出承擔"031"艇的建造任務。同年2月,大連廠領導專程前往廣州,向海軍有關部門和國防工辦詳細匯報了情況,表示有能力完成好建造任務。隨後,蘇方專家組也認為由大連廠建造最為合適。1960年2月15日,一機部召開的“6631型轉產會議”確定“031”艇改由大連廠進行裝配和建造。2月27日,一機部正式下文批准。
接到任務後,大連造船廠全廠上下動員,短時間內對組織機構、人員、技術和管理工作進行了調整和部署,為順利開工建造做好了各種準備。1960年3月3日,"031"艇開始圖紙放樣;3月7日,大連廠制訂出《6631產品試製措施方案》,決定成立建造領導小組,任命了總工程師、總工藝師、總監造師、總檢查師等,並指派一名副廠長專職總負責,抽調一定數量的人員成立新產品工作室;3月26日,厂部組成船體放樣檢查工作小組,全面負責放樣檢查把關工作,確保先期船體放樣的質量萬無一失。全廠上下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031”產品生產體系。
1960年4月1日,建造“031”型潛艇的開工命令正式頒布,廠內工事編號為“C-601"。5月,為提高建造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大連廠分別舉辦了機加工,焊接,熱處理,特殊儀器設備的安裝、調試、試驗等技術的專業培訓班,重點對從蘇聯發運來的AK-25, AK-27鋼板的加工、焊接及不鏽鋼焊絲的使用等方面組織工人進行實踐性技術訓練,並請蘇方專家按工種、專業講課,傳授經驗 。
蘇撤專家
正當大連廠全面進行“031"艇試製工作時,中蘇兩國關係突然惡化。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單方中止契約,宣布停止援華項目,撤走全部在華專家。面對這樣的情況,大連廠召開動員會,決定組成強有力的班子,要求凡是與蘇聯專家直接打交道的各對口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必須抓緊機會,選好課題和關鍵技術。利用蘇聯專家撤走前的短暫時間,千方百計地獲取他們的工藝技術知識和經驗材料,領會他們對“031"艇建造特別是技術方面的口頭、書面意見或建議。蘇聯專家在撤走之前回答了廠方提出的有關“031”產品生產方面的問題,並把發射裝置CM-60的方框圖及有關資料轉交給大連廠技術人員。1960年7月28日至8月10日,大連廠的蘇方專家分三批全部回國。儘管此前廠里採取了許多補救措施,但剛剛開始的“031"艇建造進度仍被迫放慢 。
自力更生
"031"型潛艇是蘇聯50年代末設計的產品,中國也是第一次建造這樣大型的帶有彈道飛彈發射裝置的潛艇,根本沒有經驗。雖然蘇方提供了一定的圖紙資料,專家們也留下了部分資料和多項建議,但還是殘缺不全,尤其是工藝方面的資料一份也沒有。
首先,工廠與701所共同協作,分析、整理和鑑別了蘇聯提供的部分圖紙資料及專家留下的資料和建議,然後加以消化,對短缺的圖紙資料進行補充,結合現狀確定了“031”產品建造中焊接、探傷、熱處理、船體裝配等144項技術關鍵。工廠還多次派出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到上海江南廠學習掌握“6633"艇的船體裝配,各種儀器設備安裝及其配套材料、設備等方面的技術知識,為確保“031”產品的順利建造創造了有利條件。
為了加強“031”潛艇的建造工作,1960年9月,剛成立不久的潛艇設計研究室從上海搬遷到大連,海軍從事潛艇研究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也合併進來,組成了24人的潛艇專業工作隊伍 。
艇體建造
經過多方面的努力,"031”產品進入建造階段,要求首先確定建造和下水的方案問題。蘇聯採用的方法是塢內建造,來廠的蘇方專家也曾建議在塢內建造。但是,考慮到在塢內建造需要幾年的時間,而大連廠又要利用船塢完成十分繁重的修船任務,長期占用船塢勢必影響正常生產,其經濟損失太大,因而經過認真分析和論證,廠里決定從實際出發,提出用分段裝配、船台合攏、利用6組浮筒下水的方案,取代蘇聯的船塢建造法。
"031”艇耐壓殼體的製造是重大技術關鍵。在殼圈製作中主要解決了球扁鋼調質處理和肋骨壓制、殼板加工校正、肋骨焊接和殼圈橢圓度等加工裝配工藝問題,節省了肋骨定位器等工藝裝備,一舉攻克了耐壓殼圈製造技術難關。"031”產品的焊接問題也是一大關鍵。技術人員深入到車間和工人們一起研究,決定改變蘇聯設計規定,縮小間隙進行焊接。在反覆比較中,重新確定焊接隙限制在1-3毫米之間,很好地解決了耐壓殼圈自動焊的渣孔和裂紋問題。在對耐壓殼體外肋骨板、飛彈發射筒的開閉裝置和魚雷發射管與耐壓殼體的球形隔壁焊接過程中,技術人員和工人群策群力,克服困難,掌握了焊接的規律,使焊接變形控制在公差要求之內。在艇體大合攏的關鍵焊接中,為了確保焊接後不出現質量缺陷,達到良好的外部成形效果,大連廠集中了船體車間最好的焊工,用普通鋼板仿製一個艇體,進行全方位大合攏焊接模擬操作訓練,正確施行退火焊法,在焊工的精心操作下,艇體大合攏以良好的外部成形和內部質量完全達到設計要求 。
裝發射筒
1961年上半年,蘇聯僅供應了3套CM-60飛彈發射筒的封頭,沒有其它資料。在這種情況下,大連廠承擔起自製發射筒的任務,並為此成立了CM-60特種裝置組。在製造發射筒過程中,最難解決的是筒體機械加工問題,經有關人員反覆研究論證,1962年初,廠方決定大膽採用由整體加工改為兩段加工工藝。一段為7米,另一段為8米,加工後再採用立式電焊對接成一體,兩段筒體分別固定在車床的大拖板上,筒體隨拖板前後移動,採用特製的空心撞刀桿加工內筒表面,保證了加工精度,達到了要求。
1962年10月,飛彈發射筒進行內孔導軌安裝,發射筒內孔壁上需要安裝4條間距相等、與筒體長度相同的升降導軌,其技術要求是垂直度和平行度的誤差不得超過土1毫米。最後將CM-60裝置全部安裝到發射筒上。飛彈發射筒安裝完工,經檢驗全部合格。"031”產品的建造過程先後攻克了“8字型”安裝,飛彈發射艙的水密,主電力驅動裝置和飛彈指揮儀、控制儀以及帶有天文潛望鏡的綜合飛彈系統的安裝、調試等技術關鍵,使船台建造工程進展得比較順利 。
下水試航
1964年9月20日上午,"031”艇採用大連廠提出的六組浮筒全封閉下水方案安全下水;9月23日,引艇進入乾船塢拆除浮筒;11月6日,塢內工事全部完畢。1964年11月,大連廠成立了"031”艇交船隊,專門負責試驗和交船工作。1965年5月開始系泊試驗,對試驗中發現的問題均採取了相應措施逐項解決,12月系泊試驗結束,後於1966年3月17日開始海試。由於當時中國尚未研製P-11M型飛彈,暫不具備飛彈武器系統試驗條件,所以僅使用模擬等效器對飛彈發射裝置和指揮系統進行檢驗測試,未進行發射試驗。6次下潛水下試驗和9次海面試驗證明,"031"艇的建造質量和各項性能基本符合要求。1966年8月30日,"031”艇正式交付北海艦隊,供部隊試驗和訓練使用。“031"艇歷時6年時間終於建造完成,為日後中國自行設計研製核動力飛彈潛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後續改裝
031型飛彈潛艇原計畫首批仿製建造2艘,隨後安排“二五”計畫期間建造4艘,“三五”計畫期間建造36艘。但由於技術限制,再加上當時配套的潛射彈道飛彈還沒有研製出來,所以並未進行後續艇的建造,只造了一艘。
由於沒有配套飛彈,該潛艇在很長時間裡只能作訓練使用。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中國研製第一代潛射彈道飛彈時,由於需要進行大量的水下飛彈系統合練和發射試驗,而該艇本身具備發射彈道飛彈的能力,於是決定以031型艇為試驗艇,由其來配合計畫研製的中國國產第一型潛地彈道飛彈的各項先期發射試驗工作。隨後,第六機械工業部會同大連造船廠按照彈道飛彈試驗潛艇的要求對該艇進行改裝,改裝工程分兩期進行 。
一期改裝
第一期改裝工程1968年6月開始 ,主要變化是將艇上的3具蘇制CM-60型水上飛彈發射裝置改為2具國內自行設計的“巨浪-1”型飛彈水下發射裝置(代號7111型 )。新型發射裝置的核心是將飛彈推出筒外、射出水面的飛彈彈射裝置,跨越潛地飛彈第一代壓縮空氣彈射裝置和燃氣彈射裝置的技術水平,仿照美國彈道飛彈核潛艇,使用了最新型的燃氣-蒸汽彈射裝置,系統結構簡單、飛彈發射過載小、彈射推力大,具備了世界一流技術水平。1972年底,該艇首次進行了 “巨浪-1”全尺寸模型彈首次真實海情下的潛艇水下30米彈射試驗,之後又陸續進行了多次“巨浪-1”模型彈的水下發射試驗,為“巨浪-1”型潛射彈道飛彈的研製提供了寶貴的試驗數據 。
二期改裝
為了改進高海況下飛彈發射的能力,該艇緊接著又進行了第二次改裝,1978年11月完成改裝後 ,其舷號由原來的1101,改為200號(即長城200號,沿用至當下)。改裝完成後的200號潛艇長98米,寬8.6米,高6.6米,水面排水量2300噸,水下排水量近3000噸,最大潛深300米,裝有3台柴油機和6台電動機,航速水面17節,水下13節,最大航程6000海里,戰鬥定員86人。為監測飛彈系統的運行和發射,艇上還加裝了400多台專用設備,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彈艇協調技術測試。該艇於1979年成功進行了多次高海況條件下的“巨浪-1”模型彈水下發射試驗 。
技術特點
總體結構
031型潛艇艇體採用雙層殼體結構。全艇共分8個艙室,從艇艏至艇艉,分別為艏魚雷艙,艏蓄電池艙,指揮艙,飛彈艙,艉蓄電池艙,柴油機艙,電機艙和艉魚雷艙。艇體增加了一個帶有3個飛彈發射裝置的約12米長的飛彈艙,取消了備用魚雷和魚雷裝載艙口,改為從魚雷發射管前蓋位置裝填魚雷 。
031型潛艇增加了飛彈發射筒,為了不全面擴大耐壓艇體直徑,同時為了降低飛彈的重心和保持上浮時潛艇的穩定性,它的的耐壓艇體採用了“8”字型設計,主要上部圓柱體(直徑約5.8米)和下部圓柱體(直徑約4.8米)在支撐平台處相交,這一段占潛艇的全長約三分之一。飛彈艙的底部向下突出,超出基線約2.55米,潛艇的耐壓指揮室、升降裝置以及超出耐壓艇體的飛彈發射裝置都用又高又長的指揮台圍殼包絡起來。從外形看,潛艇底部是不平的,有一個“大肚子”,與後來的彈道飛彈核潛艇的“龜背”成對照 。
為了能安裝9米長的潛望鏡和天文導航潛望鏡,031型潛艇將耐壓指揮室的高度增高,做成雙層形式,上層用於艇長指揮以及使用潛望鏡,下層布置了鋼索式潛望鏡升降機。為了降低潛艇模振幅和增大橫搖周期,以便在航速15節,4-5級海情下能在水面發射飛彈,潛艇設有舭龍骨 。
艇載武備
031型常規動力彈道飛彈潛艇,裝有3具SS-N-4潛射彈道飛彈發射器,飛彈長9.5米,彈徑880毫米,射程 350千米(後改為2具“巨浪-1”飛彈發射筒)。艇首有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艇尾有2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魚雷為53-56型。艇上配有天文導航、定位穩定、飛彈發射控制和指揮器具等當時較為先進的設備。1982年“巨浪-1”飛彈研製成功後,就由該艇首先進行發射試驗。據悉,該艇還有可能改裝發射新研製的“巨浪-2”潛射彈道飛彈 。
性能數據
031型潛艇數據參考:
時間 | 1966年建成服役時(參考629型潛艇) | 1978年兩次改裝後 |
舷號 | 1101 | 200 |
排水量 | 2794噸-2850噸(水上) , 3553噸(潛航) | 2300噸-2350噸(水上) , 2950噸-3000噸(潛航) |
艇長 | 98.4米 | 98米 |
艇寬 | 8.4米 | 8.6米 |
吃水深 | 7.85-8.2米 | 6.6米 |
動力 | 輸出功率約6000馬力 ,3台柴油機 , 3台電動機,5400馬力 ,3軸 ,3槳 | 柴油/電動推進裝置:3台73-D柴油機 ,6000馬力(4.41兆瓦); 3台電動機 (一說6台電動機 ),5500馬力(4兆瓦);3軸 |
最高航速 | 15節(水上),12.5節(水下) | 17節(水上),13節(水下) |
下潛深度 | 260米(標準) /300米(極限) | 300米(極限) |
續航力 | 6000海里(通氣管狀態7節時) ,5500海里(水上航速15節) ,自持力70晝夜 ,水下持續逗留時間600小時 | 6000海里 (水上航速15節) |
艇員 | 約80人 | 86人 (12名軍官) |
飛彈 | 中部垂直布置3具飛彈發射筒,內裝3枚“P-11фM”型飛彈 (未採購 ),射程為350公里,水上發射 ;蘇聯後換裝為新型的“P-13”型飛彈 | 根據試驗需要裝備: 2枚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或2枚巨浪-2潛射彈道飛彈或2枚CSS-N-3潛射彈道飛彈(巨浪型潛射彈道飛彈的北約代號),兩級固體燃料火箭,慣性制導,射程2700公里 |
魚雷 | 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艇艏4具,艇艉2具), 6條蘇聯53-56型魚雷 | 10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艇艏6具,艇艉4具),12條蘇聯53型魚雷 ,主/被動尋的,航速45節時射程為20公里(10.8海里);戰鬥部重400公斤 |
設備 | 蘇聯“флаг”(旗幟)雷達和“лp-1”型無線電測向儀(原計畫安裝設備) | 原蘇制“探聽板(魔板)”對海監視導航雷達,Ⅰ波段 |
服役動態
1964年9月20日,031型潛艇下水,1966年3月17日開始海試,1966年8月30日交付北海艦隊入役 。
1968年6月-1978年11月,031型潛艇先後完成了兩次作為彈道飛彈試驗潛艇的改裝 。
1979年,200號潛艇成功進行了多次高海況條件下的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模型彈水下發射試驗 。
1982年10月12日,200號潛艇水下首次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枚潛射戰略飛彈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 。
1982年成功發射第一枚潛射彈道飛彈之後,200號潛艇繼續承擔大量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以及巨浪-2潛射彈道飛彈的試驗任務,為中國潛射飛彈的研製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先後3次被中國海軍評為先進艦連標兵,3次榮立二等功,2009年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四總部表彰為全軍先進基層單位 。
2010年8月1日 (一說8月4日 ),200號潛艇被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授予“水下發射試驗先鋒艇”的榮譽稱號 。
2010年,200號潛艇退役 。
總體評價
031型潛艇的成功建造使中國海軍第一次有了能夠發射潛射彈道飛彈的艦艇,使中國初步形成了彈道飛彈潛艇的研製能力,特別是形成了一整套導航、射控、雷達、指揮儀器的科研生產力量,為以後自行研製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艇提供了可靠的技術和工藝經驗,培養了一批建造潛艇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 。
031型潛艇自建成改裝以來長期擔負中國海基戰略飛彈試驗任務的水下發射平台,挑起了歷史重任,完成了潛射彈道飛彈發射的各項試驗,創造了海軍潛艇史上服役時間最長、發射飛彈最多等多項紀錄,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水下發射戰略飛彈能力的國家,為中國核潛艇由攻擊型演變成戰略型探出一條路子,使中國核潛艇也具備了核打擊能力。儘管它已退出現役,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永遠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作為一艘試驗平台,031型潛艇主要負責測試新型飛彈。然而該型艇的水下排水量不到3000噸,容納不下體積越來越大的飛彈和數量眾多的測試人員;同時,該型艇服役時間過長,艇體老化嚴重,已經不能滿足新型潛射飛彈的試驗要求。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高層才下決心發展032型潛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