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人類交際工具]

語言[人類交際工具]

語言(英文名:Language)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人們藉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一般來說,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漢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英語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世界語和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據德國出版的《語言學及語言交際工具問題手冊》,現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種語言。在這些語言中,有1400多種還沒有被人們承認是獨立的語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語言。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會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科技乃至文化本身產生影響。語言這種文化現象是不斷發展的,其現今的空間分布也是過去發展的結果。根據其語音、語法和辭彙等方面特徵的共同之處與起源關係,把世界上的語言分成語系。每個語系包括有數量不等的語種,這些語系與語種在地域上都有一定的分布區,很多文化特徵都與此有密切的關係。 語言是由辭彙按一定的語法所構成的複雜的符號系統,它包括語音系統、辭彙系統和語法系統。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交際工具,隨著人類社會而產生和發展。

基本信息

語言的表達方式

語言就廣義而言,是採用一套具有共同處理規則來進行表達的溝通指令,指令會以視覺、聲音或者觸覺方式來傳遞。嚴格來說,語言是指人類溝通所使用的指令-自然語言。所有人都是通過學習從而獲得的語言能力,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觀念、意見、思想等。語言學就是從人類研究語言分類與規則而發展出來的。研究語言的專家被稱為語言學家。當人類發現了某些動物能夠以某種方式溝通,就誕生了動物語言的概念。到了電腦的誕生,人類需要給予電腦指令。這種“單向溝通”就成了電腦語言。

語言的表達方式是指人們使用語言的形式,人們使用語言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人的肢體行為和符號。

人的肢體行為是人們使用語言的主要形式,口述聲音、手勢及表情就是人的肢體行為體現。口語是人類使用行為進行語言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

符號的套用主要表現為文字,文字是現代人類語言最大的套用類。(參考定義:語言文字是人類與客觀世界之間的橋樑與工具,屬於方法論。廣義的語言文字還包括音符、圖畫、數學符號等,宇宙中最簡單最基本的語言文字是二進制。)

性質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方式,人們彼此的交往離不開語言。儘管通過圖片、動作、表情等可 以傳遞人們的思想,但是語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方便的媒介。然而世界各地的人們所用的語言各不相同,彼此間直接交談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同一種語言,還有不同的方言,其差別程度也不相同。有的方言可以基本上相互理解,有的差別極大,好像是另一種語言,北京人聽不懂廣東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僅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語言和方言,就是在同一地區,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年齡的人之間都會有特殊的辭彙來表達其獨特的感情,使另一 階層或不同年齡的人難以理解。

在一種語言環境中掌握某種語言後,雖然也可以學會另一種或幾種其他語言或方言,可是原語言或方言的口音很難完全改變,總會留下一定程度的原來所操語言的口音。熟悉語言的人往往就能從這些細微的差別中區分出說話人的家鄉所在地及其身分和職業特徵。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沒有語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只有通過語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傳下去。語言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手段,幾乎每個文化集團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

語言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為了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所以特定的環境必然會在語言上打上特定的烙印。另外,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因此,它必然會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科技,乃至文化本身產生影響。語言這種文化現象是不斷發展的,其現今的空間分布也是過去擴散、變化和發展的結果,所以,只有擺在時空的環境裡才能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其與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的關係。

定義

就定義而言, 語言是生物同類之間由於溝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統一編碼解碼標準的聲音(圖像)指令。實質定義語言是以聲音/符號為物質外殼,以含義為內涵,由辭彙和語法構成並能表達人類思想的指令系統。語音、手勢、表情是語言在人類肢體上的體現,文字元號是語言的顯像符號。

語言的特性

指向性:語言具備指向性,語言的指向性使語言的含義描述可以指向對應的事、物。如:樹、人、上等。語言的指向性受人為認可的事實。例如,“人”可以表示真實的“人”,但如果我們不認可其表示“人”轉換另一個字元那么語言的指向性就會轉換到另一字元上。

描述性:語言的描述性是語言含義的體現,語言具備描述性是語言能夠交流的重要體現。語言的描述性受語言的指向性變化。如:人/大人/小大人,人/人民/人民的等。

邏輯性:語言是一種有結構、有規則的指令系統。語言的邏輯受語言的指向描述而變化。如: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像一個中國人,1+1=2/1*1=1,this is an apple/this is a car等。

語言的交際性:物質與物質之間的交流需要建立一定的聯繫,無論其是否相關。而兩個非相關的物質要建立聯繫就必須採用一定的方式。而語言溝通是採用一套具有統一編碼解碼標準的聲音(圖像)指令輸出,從而使得生物(人)與生物(人)獲得溝通。

傳播性:語言的溝通需要採用一套具有統一編碼解碼標準的聲音(圖像)指令。而具有統一編碼解碼標準的聲音(圖像)指令並不為生物天生,因此,人類需要通過學習獲得,而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語言傳播的過程。

傳承性(無限傳播):語言可以傳播使得語言具備無限傳播的能力,無限傳播語言可以使得兩個異時空/異地域的生物(人)可以獲得相同的一套編碼解碼標準的聲音/圖像指令。因此從理論上來說,語言可以受公共大眾共識傳播並保存。但實際上語言時時都在進化,兩千多年前無論是語音還是字元都與今天的語言變化較多。且不同地域的有特殊交際行為/語言的物種也有自己的特殊交際行為/語言。而現代語言卻又是建立在有古語言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可以說現代語言是古語言通過無限傳播(傳承)與進化同時並進而得來的。語言的無限傳播是一種假象也是一個事實(已傳承的事實)。

物種性(民族性):一個物種進化出的特殊交流行為為一個物種所獨有,國家、地域的不同,交際行為會有所差異。世界語言有很多,各國的語言都不同。即使相同的國家,地域的不同語言也有相差。即使是同一種語言,還有不同的方言,其差別程度也不相同。有的方言可以基本上相互理解,有的差別極大,好像是另一種語言,北京人聽不懂廣東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僅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語言和方言,就是在同一地區,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年齡的人之間都會有特殊的辭彙來表達其獨特的感情,使另一 階層或不同年齡的人難以理解。如美國的黑人,他們雖然也使用英語,但是他們說的英語也有自己的特點,甚至被稱為黑人英語。

結構

語言的結構:音位、語素、詞、短語、句子、全文。

種類

語言的種類:對話語言、獨白語言、書面語言、內部語言。

就大腦來說,語言分“腦語”和“嘴語”,腦語就是我們時時在大腦里產生稱作“思考”或“思想”或“思維”的東西,腦語被嘴表達出來就叫“嘴語”。腦語和嘴語並不是一個東西,第一、腦語和嘴語在表達時失真;第二、嘴語不是腦語的唯一表達方式,因為腦語還可以通過肌肉群來表達:就是我們的行為。語言是一個人能力的重要表述部分。

語言分為“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

一個人從小通過和同一語言集團其它成員(如父母、親屬、周圍的人們)的接觸,自然學到並熟練運用於交際和思維過程中的語言。本族語言或母語一般說都是個人的第一語言,也是主要語言。

人出生後,首先掌握和使用的語言,叫第一語言。第二語言專指本國內非本族語。在全世界裡,第二語言往往是和第一語言同時被使用的。

用途

倉頡 倉頡

語言的功能主要分為社會功能和思維功能兩方面,其中 社會功能包括信息傳遞功能和人際互動功能。

語言是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它同思維有密切的聯繫,是思維的載體和物質外殼以及表現形式。語言是指令系統,是以聲音/符號為物質外殼,以語義內涵為意義內容的,指令、含義結合的辭彙建築材料和語法組織規律的體系。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進行思維邏輯運用和信息互動/傳遞的工具,是體現人類認知/識成果的載體。語言具有穩固性(傳承性/無限傳播能力,一定條件下可以受公共大眾共識保存)和民族性(物種性)。

語言是人類的創造,只有人類有真正的語言。許多動物也能夠發出聲音來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體中傳遞信息但是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隨機變化。只有人類才會把無意義的語音按照各種方式組合起來,成為有意義的語言單位,再把為數眾多的語言獨立單位按照各種方式組合成語言語句,用無窮變化的形式來表示變化無窮的意義。

人類創造了語言之後又創造了文字。文字是語言的視覺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語所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文字

對於文字的發明,古人更加認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淮南子》里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最能表示文字的神力的是符號,這是跟口語裡的咒語相當的東西。一般的文字也都沾上迷信的色彩,有字的紙不能亂扔,要放在有——“敬惜字紙”標籤的容器里,積聚起來燒掉。文字裡邊當然也有避諱,嘴裡不能說的名字,紙上也不能寫;必得要寫就得借用同音字,或者缺一筆。語言雖然可以作文字的基礎,但語言畢竟不等於文字,儘管各國科學界和宗教界做出很大努力,然而世界上還有一半的語言沒有相應的文字。

特徵

符號性和系統性

首先,語言是社會約定俗成的表達觀念的符號,符號的本質是社會的。它在某種程度上要逃避社會上某一些小集體,小圈子的意識。這是語言最主要的特徵。語言是一種社會契約,一個社會接受一種表達手段而排斥另一種表達手段其實都是社會上的集體意識的習慣。或者可以說,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使用那一種表達方式。

語言[人類交際工具] 語言[人類交際工具]

語言符號是一種包含著兩面性的實體。一方面語言是表示事物的名稱的,所以任何語言都是概念的映像,即具有所指性;另外,語言要依託聲音,這種媒介來表達所指,所以說語言也是聲音的映像,聲音是語言的另一個側面,也就是說語言具有能指性。

任意性和線條性

所謂的任意性是指語言符號和文字能指和所指之間是一種任意的連線關係(是不可論證的),即使有的可以論證,但是在普遍意義上來講,還是不可論證的關係。這就是世界上的語言為什麼各式各樣的原因之一。

所謂的線條性是指語言的能指是依託聲音來完成的,所以他只能在一維的聲音的空間裡傳播,而不能突破聲音的範圍和能力,所以說在分析語言的時候語言使能在橫向上依照詞語出現的先後順序來完成,這也造就了語言使用和表達的局限,但是語言的聲音性,決定了語言的線性是不可消除的必然結果。

不變性和可變性

語言是一個處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發展之中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各個要素既有一定的穩定性,也有一定的變動性,穩定性是語言系統的已存在的前提,也是語言自身被大規模研習使用的必備條件,而變動性不僅僅是作為一個系統,語言內部的不斷衍生、發展的規律所致,而且也是語言的傳承性的表現。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的,新事物不斷地產生,舊事物不斷地消亡。語言也是這樣,語言系統的變化雖然不是很明顯,速度並不是很快,但是受到使用的推動以及社會、文化等等很多因素的影響,語言本身在不斷的向著經濟、簡練、實用、包容力、表現力強的趨勢發展。

語言內部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有著不同方式、不同形態的變化,而且變化的多少快慢也是不一樣的,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逐漸掌握了越來越多的規律來解釋、預測語言的變化。這不但體現了人們對於語言學的關注、探索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同時也昭示了語言學的變化性還是有據可依,有律可循的。

傳承性和交際性

語言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和儲存的有效載體。因此,它在自身的發展當中,逐步體現出很強的傳承性和交際性。

所謂傳承性,是指語言以自己的風格特色吸引或者促使人們在生活生產中自覺不自覺地通過語言這個工具直接或者間接影響著相關的人群,或者波及其他更廣泛的區域。達到傳承的效果。另外,語言在人類社會發展當中,不僅在人與人之間,古代人與現代人之間,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儲存了文明的精華信息,承擔文明發展的橋樑,同時,也由於語言本身的強大交際性功能,更顯示出獨特的交際功能,在豐富的交際中應對各種變化,產生更加有表達力的語言,產生更多的基於生活生產實際的意義。

表征 【語言表征】就是語言材料所負載的信息在頭腦中存在的方式。語言的表征具有層次性。

加工

【語言加工】就是對輸入的語言信息進行編碼、轉換、存儲、提取的過程。語言的加工可分為自動加工和受控制加工、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模組化加工和互動作用式加工。

生理機制

1、語言的發音機制:呼吸器官,喉頭和聲帶,口腔、鼻腔和咽腔。

2、語言活動的中樞機制:布洛卡區、威爾尼克區、角回。

(1)布洛卡區病變引起的失語症通常稱為運動性失語症或表達性失語症。

(2)威爾尼克區病變會引起接受性失語症,這是一種語言失認症。切斷或損傷威爾尼克區與布洛卡區聯繫起來的神經纖維束-弓形束,也將產生同樣的效果。

(3)角回實現口語和書面語言的轉換。角回損傷將會引起語義性失語症。

3、語言在大腦兩半球的一側優勢與語言活動。(割裂腦的研究),研究證實語言活動主要是大腦左半球的功能,但大腦右半球在語言理解中也有重要作用。

語音知覺

1、語音的物理性質:音高、音強、音長與音色。

2、音位是在一種語言中能夠區別意義的最小的語音單位。音位分元音和輔音。研究音位的區別特徵有助於解釋人對語音的感知。影響語音知覺的各種因素有:語音類似性,語音強度,噪音掩蔽,語境,句法、語義的作用。

3、影響辭彙理解的因素:單詞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規則、字母長度或筆畫數量、字形結構、字詞的使用頻率、語音的作用、語境的作用、語義的作用。

4、影響句子理解的因素:句子的類型、詞序、語境、句法分析和語義分析。

5、影響話語理解的因素:推理、語境、圖示作用。

語言起源

大致可以分為神授說和人創說,勞動創造說。

神授說

認為:語言是神賜予人類的學說。

代表觀點

①印度婆羅門教《吠陀》中:語言是神賜予人類的一種特殊能力。

②中國苗族傳說:山神創造了人,並傳授了語言。

實質:在當時科學文化水平極其低下的條件下,人們無法解釋語言這種奇妙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因此只得歸之於神的恩賜。

人創說

認為:語言是人自己創造的,不是神賜予的。

代表觀點

①摹聲說:語言起源於人類對外界各種聲音的摹仿。這種觀點只能解釋摹聲詞的產生,無法說明人類語言的起源問題。

②社會契約說:語言起源於人們的彼此約定,這種觀點注意到了語言的社會屬性和語言符號的任意性,但無法解釋沒有語言的情況下人們是如何彼此約定的。

③手勢說:在人類使用有聲語言之前曾經歷過-個手勢語言的階段,這種觀點無法解釋手勢語言是如何發展為有聲語言的。

④感嘆說:人類的有聲語言是從抒發感情的各種叫喊聲演變來的,這種觀點無法解釋嘆詞是如何發展成具有理性意義的其他詞語的。

⑤勞動叫喊說:人類的有聲語言從人的勞動叫喊聲發展而來,這種觀點注意到語言起源和勞動的關係,但無法解釋勞動號子是如何發展為語言的。

實質:都是主觀思辨的產生,缺乏科學的依據。

勞動創造說

語言的起源必須具備三方麵條件:

布洛卡區en211 布洛卡區en211

①人類的思維能力要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人類的思維能力要發展到一定水平,應該能夠對客觀世界的事物進行分類和概括,並具有一定的記憶和想像、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心理條件,才有可能產生語言。

②人類要具備一定的生理條件。人類的喉頭和口腔、聲道必須進化到能夠發出清晰的聲音,才有可能產生有聲語言。

③人類社會有了產生語言的必要。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到“彼此間有些什麼非說不可的地步了”,具備了這樣的社會條件,才有必要產生語言。語言起源的這三個必要條件缺一不可,而創造這三個條件的是人類的勞動。恩格斯關於語言起源的觀點:恩格斯說:“語言是從勞動中並和勞動-起產生的……”勞動提出了產生語言的社會需要;為語言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條件。勞動也改善了原始人的發音器官,為語言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條件。應該說恩格斯對語言起源問題的論述已經相當全面了。

語言產生

1、語言的產生是指人們通過語言器官或手的活動把所要表達的思想說出或寫出來,他包括說話和書寫兩種形式。語言產生的單位主要有:音素、音節、語素、詞、短語、句子。

2、語言產生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如:構造階段:根據目的確定要表達的思想;轉化階段:運用句法規則將思想轉換成語言的形式;執行階段:將語言形式的信息說出或寫出。

翻譯語言

翻譯是一種語言活動,就是把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而不改變其意義的語言活動。翻譯有口頭翻譯,也有書面的文字翻譯。

翻譯的初義,原來是指不同語言之間的對譯,後來常用來指稱同種文字之間的古文今譯。只是兩者有著明顯區別:同種文字的古文今譯,主要用來克服古今異言的障礙,只含古今的時間因素,所以有時與注兼行而稱註譯或譯註;不同語種之間的對譯,則是兼含地域因素的。這裡所說的翻譯,指的是後者。

在我國,此類翻譯早在《周禮》中就已見記載。《周禮·秋官·司寇》有這么一段文字:“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親和之。若以時入賓,則協其禮與其辭言傳之。”意思是說,象胥是負責與周邊蠻夷、閩貉、戎狄之類藩國交往事務的官,他們要負責傳達王所說的話使周邊藩國明白,以此密切王和藩國的關係。如果有使者來到王國,就要做好有關禮儀的協調和語言的翻譯工作。

文中所說的“與其辭言傳之”,就是現在所說“翻譯”的意思了,“象胥”便是最早的翻譯官,“象”就是最早用來表示翻譯意思的術語。只是當時所翻譯的還只是周邊藩國的語言。

那時除了“象胥”和“象”用於表示翻譯官和翻譯的意思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名稱,《禮記》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禮記·王制》說:“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表達他們的意思),通其欲(了解他們的想法),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dī),北方曰譯。”這“寄”“象”“狄鞮”“譯”就是當時負責翻譯東、南、西、北四方民族語言的翻譯官名,也可作翻譯術語用。四者合稱的“象寄譯鞮”,也是用來指稱翻譯的,或省稱為“象寄”“象鞮”“象譯”“譯象”“譯鞮”等。

其中,以“象”和“譯”的使用面最廣,為當時通稱翻譯意思的主要術語,既特指對南方和北方民族語言的翻譯,也常用來通稱翻譯。和“象胥”一樣,翻譯官也有稱“譯胥”的,後來多稱“譯官”。“譯”原是“易”之音訓,賈公彥疏《周禮·秋官·序官》“北方曰譯”說:“譯即易,謂換易言語使相解也。”所以“譯”就是指語言轉換變易的活動。

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翻譯,始於漢武帝通西域之後的佛經翻譯,即古印度梵語翻譯。然就文獻記載而言,目前所見最早的“翻譯”用例,是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譯經下·佛馱什》的“先沙門法顯於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譯”。那時也有單用“翻”的,如北周庾信《奉和法筵應詔》的“佛影胡人記,經文漢語翻”。這“翻”就是“譯”,就是“翻譯”。

從佛學史看,第一個翻譯佛經的,是古印度高僧迦葉摩騰。他於漢明帝永平十年(67),與另一位印度僧人竺法蘭,應邀以白馬馱經來到洛陽,次年就在城西漢明帝新建的白馬寺,合譯《四十二章經》。這是漢譯佛經之始。這以後大約又有一百多位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的學者,從事佛經翻譯,其中最著名的是來自龜茲(qiūcí,漢西域國名,今新疆庫車一帶)的鳩摩羅什,他翻譯了《法華經》和《金剛經》等很重要的佛經。

一些本土西行求法的僧人,也有從事佛經翻譯的,最著名的是東晉法顯和大唐玄奘。法顯西行求法歷時十五年,在公元412年七十幾歲時帶回大批經典,從此潛心佛經翻譯。玄奘西天取經歷時十七年,於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後也專事翻譯,共翻譯了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為佛經翻譯史上的集大成者。

所以,“翻譯”一詞的形成,與古印度佛教關係密切。早期我國翻譯的主要內容,就是佛經。直至晚明西學東漸時,才開始較多地轉向歐洲的天文、幾何和醫學等新科技方面的翻譯。“五四”以後中國新文學運動的興起,也是與翻譯密不可分的。

在古代,“翻譯”還曾有過一些不同寫法,如宋陸游《南唐書·浮屠傳》的“珚譯精審,莫能及者”的“珚譯”,和《兒女英雄傳》第一回的“可以考珚繹”的“珚繹”等。

人與動物

人類語言符號和其他動物的交際方式如 喊叫舞蹈等,有本質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任意性

2、單位的明晰性:人類的語言是通過發音器官一個一個地先後發出的,而動物的所謂的“語言”是不可分的,是以囫圇一團的叫喊或舞蹈表達某一意思。

3、結構的二層性:人類的語言分為音系層和符號層(或稱語法層)

4、能產性:也稱創造性或開放性

5、傳授性

6、不受時、地環境的限制

使用人數排行

漢語使用人數約16億人,使用人數約占世界人口的20%

西班牙語使用人數約4.22億人,使用人數占世界人口的4.88%

英語使用人數約3.31億人,使用人數占世界人口的4.68%

阿拉伯語使用人數約2.11億人,使用人數占世界人口的3.12%

印地語使用人數約1.86億人,使用人數占世界人口的2.74%

語言的由簡到繁社會生活的進化一般都是由簡到繁的,語言也就隨著越來越繁,這自然是文化發展帶來的變化。女孩子長到十六歲,就是年方“二八”。男人長到三十歲,說是到“而立”之年,到六十歲就稱“花甲”了。這都是因為念過書,書上是這樣寫的。形容美女寫的是:“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方便說是:“近水樓台”(先得月)。考試失敗說是:“名落孫山”。冒充的,說是:“濫竽充數”。見慣了,說是:“司空見慣”。自高自大稱“妄自尊大”,“夜郎自大”。婦女生孩子,生出男孩說是“弄璋”,生出女孩說是“弄瓦”(古時原始的紡錘叫瓦),這樣說法才顯得有文化、文雅。一般老百姓說話也同樣是越來越複雜。因為舊社會當兵的常欺壓老百姓,老百姓對“兵”字,多無好感。於是,人們就把兵字拆開,叫“丘八”。有時叫“丘八爺”,帶有輕蔑、譏諷之意。驕傲自大說是:“翹尾巴”。這些都是常聽到的。

老百姓生活中還有很多概括性的成語,也是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十分簡潔的說法,由淺入深、由簡到繁。趕工作會說:“起早貪黑”,“手忙腳亂”。瑣碎小事說:“雞毛蒜皮”。安排工作時說:有人“挑肥揀瘦”。罵什麼人且說:“狗仗人勢”。有些話不便直說,如可能有難料的危險,就說有個“三長兩短”。看過戲,聽過說書,看過小說的,也會借用其中的詞語,如“後會有期”,“臨陣磨槍”,回家說:“打道回府”,“安步當車”。再說得深,說得俏皮,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殺雞給猴看”,“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哪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再進一步地說就帶有幽默了:“打腫臉充胖子”,“尿泡尿也得看皇曆”。耕地說是:“修理地球”,舞台上的白面小生稱:“奶油小生”。別人提出自己不願提的事,說:“哪壺不開提哪壺”。說人糊塗是:“被人賣了,還跟著去數錢”。某人的兩個孩子的名字是“三千一郎”和“千五百惠”,聽著很像日本人名。其實,那是因為父母違反了計畫生育規定,多生了這一男一女,被罰款。一個罰了三千元,一個罰了一千五百,才取這兩個名字的——當然,這想必是開玩笑時說的。

說話技巧 說話要尺度,辦事要分寸中國人自古就講究說話尺度和辦事分寸。古人說:“遇沉沉不語之士,且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人,應須防口。”“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可見,不管是與人說話、與人交往、與人辦事,都蘊含著分寸的玄機。

說話辦事是要講究尺度、分寸的。這種“尺度、分寸”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是說話不到位不行,辦事不賣力不行。說話不到位,說不到點子上,別人可能悟不明白,理解不透,琢磨不出你的真實用意,你提出的想法或要求也不會被人重視和接受,非但事情辦不成,也常常不被人瞧得起。這樣怎么能換取別人的欣賞與親善呢?怎么能贏得別人的友誼和器重呢?同樣的道理,為別人辦事不盡力不行。“有來無往非理也。”別人求你辦事,你不盡力,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怎么能指望別人的熱情相助呢?

新世界字典英語學習en211 新世界字典英語學習en211

、是說話說得太過頭不行,辦事太勉強不行。好說大話,言辭太尖刻。讓人聽了不愉快,覺得你不識大體,不懂規矩,不知好歹,這樣的人常常被人敬而遠之,也同樣無法與人正常交往。辦事太勉強,有能力沒能力的差事都敢接,辦得到辦不到的事都想攬,結果交不了差,只能給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煩,給自己造成你能力低下或不講誠信的印象。

說話有尺度,交往講分寸,辦事講策略,行為有節制,別人就很容易接納你,喜歡你,幫助你,舉止失體,不識深淺,不知厚薄,就會人人討厭,時時難過,事事難為,處處碰壁。

說話的尺度和辦事的分寸類似於一匹寶馬,駕馭好了可以日行千里,幫你衝鋒陷陣;駕馭不好,就可能讓你摔跟頭,甚至踢傷別人。一個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語言是言語交流的一種方式。因為說和寫的交流方式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所以語言是實用性的;因為語言是社會符號,語言的交流只能在所有參與者廣泛理解了人類的那些非語言的暗示,動機,社會文化角色等等互相關聯的因素之後才能有效進行,因此語言又是社會的,約定俗成的。語言的學習和使用取決與生物學的,認知的,心理的和環境的因素,語言比其他任何動物的交流系統都要複雜得多,語言使人類區別於動物。

語言分類

語言的譜系分類法也叫“發生學分類法”,是語言分類法之一。它根據語言間的親屬關係,將語言分為若干個語系,語系之下又按親屬關係的遠近分為若干個語族,語族之下分為若干個語支,語支之下是語種。

關係如下:

語系→ 語族 → 語支 → 語種

依譜系分類法分出的語系,由具有共同歷史來源的語言組成,如漢藏語系,印歐語系等。同一語系內,按各語言之間親屬關係的遠近,可分為若干語族,同一語族可再按關係遠近分為若干語支。如印歐語系分伊朗、日耳曼、羅馬、斯拉夫等語族。斯拉夫語族又分東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等三個語支。

由於世界語言十分複雜,語系的劃分在語言學家中不盡一致,名稱也不盡相同。

世界七大語系

19世紀,歐洲的比較學派研究了世界上近一百種語言,發現有些語言的某些語音、辭彙、語法規則之間有對應關係,有些相似之處,他們便把這些語言歸為一類,稱為同族語言;由於有的族與族之間又有些對應關係,又歸在一起,稱為同系語言,這就是所謂語言間的譜系關係。世界上主要的語系有七大類:

印歐語系是最大的語系,下分印度、伊朗、日耳曼、拉丁、斯拉夫、波羅的等語族。印度語族包括梵語、印地語、巴利語等。伊朗語族包括波斯語、庫爾德語、普什圖語等。日耳曼語族包括英語、德語、荷蘭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主要語言。拉丁語族包括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斯拉夫語族有俄語、保加利亞語、波蘭語。波羅的語族包括拉脫維亞語和立陶宛語。

漢藏語系下分漢語和藏緬、壯侗、苗瑤等語族,包括漢語、藏語、緬甸語、克倫語、壯語、苗語、瑤語等。

阿爾泰語系下分突厥語族、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三個語族。突厥語族包括烏茲別克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亞塞拜然語和楚瓦什語等,蒙古語族包括蒙古語和達斡爾語等,通古斯語族包括滿語、錫伯語及俄羅斯境內的埃文基語。

閃含語系又稱亞非語系。下分閃米特語族和含語族。前者包括阿拉伯語、希伯來語等,後者包括古埃及語、豪薩語等。

德拉維達語系又稱達羅毗荼語系。印度南部的語言都屬於這一語系,包括比哈爾語、泰盧固語、泰米爾語、馬拉雅蘭語等。

高加索語系這一語系的語言分布在高加索一帶,主要的語言有喬治亞語、車臣語等。

烏拉爾語系下分芬蘭語族和烏戈爾語族。前者包括芬蘭語、愛沙尼亞語等,後者包括匈牙利語、曼西語等。

此外還有一些語系,如非洲的 尼日 —剛果語系沙里—尼羅語系(尼羅-撒哈拉語系)、 科依散語系,美洲的 愛斯基摩 —阿留申語系以及一些 印第安語系,大洋洲的 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密克羅尼西亞 語系(也有將兩者合為南島語系的),中南半島的南亞語系。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有些語言,從譜繫上看, 不屬於任何語系,如 日語、 朝鮮語 等,就是獨立的語言

還有一些語言至今系屬不明,如分布於西班牙北部和法國西南部與西班牙接壤地區的巴斯克語、古代兩河流域使用的蘇美爾語等。

那么,這些不同的語言和語系是怎樣起源的呢?說同一語系語言的居民共同體又是怎樣形成的呢?不同語系及其居民之間是否在遠古彼此就有聯繫呢?全世界數十億人所說的成千上萬種語言是否有一個共同起源呢?這些問題在過去是無法準確回答的,也曾被視為科學的"禁區"。但是近20多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人類群體遺傳學和考古學、語言學的進展,我們終於看到了解開這些"世紀之謎"的希望的曙光。這是各門科學相互滲透,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不斷進步的結果。

除此之外還有九大語系的說法:

世界九大語系

人們一般把世界的語言劃分為九大語系:

1)漢藏語系;

2)印歐語系;

語言 語言

3)阿爾泰語系;

4)閃含語系;

5)烏拉爾語系;

6)高加索語系;

7)南島語系;

8)南亞語系;

9)達羅毗荼語系。

此外,還有非洲和美洲的一些語言和一些 系屬不明的語言。

漢藏語系(擁有最多講話人口)。這個語系以中國為中心,略向西南

語言[人類交際工具] 語言[人類交際工具]

輻射,講話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地理分布上較為集中。下分四個語族,即漢語族、藏緬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

印歐語系:

印度語族(印地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吉普賽語等等)。

伊朗語族(波斯語、庫爾德語、普什圖語等等)。

斯拉夫語族(俄語、塞爾維亞語、波蘭語、捷克語、保加利亞語等等)

亞美尼亞語族(以亞美尼亞語為主)

波羅的語族(立陶宛語、拉脫維亞語等等)

日耳曼語族(德語、英語、丹麥語、瑞典語、荷蘭語等等)

拉丁語族(羅曼語族)(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等等)

希臘語族(以希臘語為主)

凱爾特語族(以愛爾蘭語為主)

阿爾巴尼亞語族(以阿爾巴尼亞語為主)

阿爾泰語系。以中、俄、哈、蒙交界的阿爾泰山為中心,廣泛分布於亞洲腹部的荒漠和草原地區。下分三個語族,即突厥語族、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

閃含語系。分布於西亞北非地區,分為兩個語族,即西亞的閃米特語族、北非的含語族。

班圖語系。分布於撒哈拉以南的整個黑非洲地區,擁有數千種語言,大部分是部族語言。代表性語言是斯瓦希利語。

南島(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大洋洲各國。中國台灣島的高山族語言,即屬於南島語系。

其他的語系還有達羅毗圖語系(印度半島南部)、南亞語系(中南半島南部)、芬蘭-烏戈爾語系(主要在芬蘭和匈牙利)、伊比利亞-高加索語系(高加索山脈一帶),分布地區較狹小,對世界交往的影響力有限。

其他世界各地不同的劃分

A: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類法,按地區分類

非洲語系:北非語族,南非語族,東非語族,西非語族

亞洲語系:北亞語族,南亞語族,東亞語族,西亞語族,中亞語族,東南亞語族

澳太語系:澳大利亞及太平洋諸島國。

北美語系:北美洲各國語言,包括土著印第安語言。

南美語系:南美洲各國語言,包括土著印第安語言。

歐洲語系:日耳曼語族,包括英語、德語、荷蘭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主要語言。拉丁語族,包括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等。斯拉夫語族有俄語、保加利亞語、波蘭語等。波羅的海語族包括拉脫維亞語和立陶宛語等。

B: 澳大利亞 國家標準語言分類法:

北歐語系:5個語族,16種語支

南歐語系:5個語族,16種語支

東歐語系:7個語族,25種語支

西南亞和北非語系:3個語族,21種語支

南亞語系:5個語族,16種語支

東南亞語系: 3個語族,23種語

東亞語系:4個語族,15種語支

澳洲土語語系:8個語族,56種語支

其他語系,7個語族,41種語支

C:北京大學徐通鏘和胡吉成二教授將世界語言分類為13個語系,45個語族。

這種分類從民族起源、語言發展等因素入手,總結蘇聯語言分類經驗形成,

與世界通用的語言系屬相吻合。語系分類如下:

漢藏語系

印歐語系

高加索語系

語言 語言

烏拉爾語系阿爾泰語系

達羅毗荼語系

南亞語系

南島語系

閃含語系

尼日-科爾多凡語系

尼羅-撒哈拉語系

科依桑語系

北美印第安語系

D:英國希蒙大學(Simon)採取遺傳學分類法,分類為

歐亞語系,包括漢藏語系、印歐語系

太平洋和非洲語系,包括.除歐亞語系,南北美洲以外其他各國的語言

北美語系:北美洲土著印第安語言

南美語系:南美洲土著印第安語言

能力提高

語言能力具體指用詞準確,語意明白,結構妥貼,語句簡潔,文理貫通,語言平易,合乎規範,能把客觀概念表述得清晰、準確、連貫、得體,沒有語病。但是,想做到以上這幾點,是非常不易的,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1.巧用圖畫,形象表達

國小語文教材中大部分課文都配有相應的插圖。這些圖畫都具有一定的編排目的,體現了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而且它們色彩鮮明、形象生動,感染力強,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這些插圖的特點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豐富表達的內容。教學《為人民服務》一文時,學生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深刻思想內涵的認識比較模糊。為突破這一難點,我讓學生交流課外資料,結合插圖了解張思德的平凡事跡,並從這些平凡的事跡中體會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將比較深刻的道理與形象具體的圖畫聯繫在一起,學生說話的興趣和願望自然會被喚起,他們語言的表達也就更加豐富具體了。從學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他們的觀察是細緻的,想像是豐富的,思維是活躍的。這種看圖說話訓練,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感悟重點,個性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有效的對話能創造精彩的課堂。與文本對話,感悟語言,就是要抓住課文中重點部分和關鍵語句反覆涵詠、體會、揣摩、品味。如抓“題眼”,能感悟文章的主旨;抓中心句段、過渡句段、重點難點,能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和布局謀篇的技巧;抓文中比喻、擬人、反問等特殊表達形式的語句,能體會特色表達在表情達意方面的差別;抓精彩的語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能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生動形象、準確精妙;抓標點符號的不同用法,能感悟句意,辨明語氣,理解課文內容;抓住刻畫人物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及情感變化的線索,能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性格特徵……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品味重點詞語,同時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在《釣魚的啟示》的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先找出重點的字、詞、句,細細感悟,通過誦讀悟出作者對大鱸魚的喜愛,悟到爸爸在道德抉擇面前堅決、不容爭辯的嚴肅態度;然後我鼓勵學生圍繞“放”和“留”的“是”與“非”展開辯論,明白父親對作者道德實踐提出嚴格要求的重要意義……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對話和思辨,能夠在品讀中感悟,在感悟中對話,在對話中體現出個性化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以教材為依據,與學生進行思想、知識、能力等方面的交流,大膽地說出自己獨特的體悟與感受,能使課堂成為學生彰顯個性的舞台。

3.形式模仿,遷移表達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課文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提高語言表達的規範性和靈活性,課堂上,教師要善於抓住語言訓練的遷移點,讓學生從文中悟出說寫規律,從而使不拘一格、精彩紛呈的語言表達變得有章可循。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藉助課文中特殊的語言形式,精心為學生設計說寫練習,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可讓學生練習用“起初……後來……接著……”“到處……到處……有的……有的……”句式練習說話,讓學生學會動靜結合地表達,並掌握排比句式的用法。教學《長城》一文時,可讓學生按“站在……看著……扶著……很自然地想起……”的句式練習說話,指導學生按“所見—所聞—所感”順序連貫有序地表達。同時,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我們的訓練要體現出層次性和遞進性:

非洲國家官方語言分布圖 非洲國家官方語言分布圖

從最簡單的訓練內容,如仿詞、造句、換詞、仿說句子,到稍難一些的常用句式、構段方式、仿寫片段的練習,再到模仿整篇文章的結構、敘述說明的方法練習等,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地進行訓練。在訓練中,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興趣提高了,想像豐富了,表達能力實現了由簡單的操作到複雜的模擬遷移和創造,提高了語言表現力,實現了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飛躍。

4.想像情境,拓展表達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豐富的想像、優美的意境、生動的故事最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它不僅能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中隱含著作者的靈性思維,是讓學生展開想像的讀說寫結合點。教學時,教師應立足文本,創設語言表達的氛圍,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鼓勵思維的創新。如教學《媽媽的賬單》一文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想像拓展訓練:“如果你是小彼得,此時此刻,你會想些什麼?會對媽媽說些什麼呢?”讓學生角色互換,表達自己的感受。教學《凡卡》一文後,可讓學生想像凡卡睡醒後會發生什麼事情,以及自己想對凡卡說些什麼,然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想像續寫《凡卡》的故事。通過這些拓展想像訓練,學生的思緒能夠自由飛翔,表達的內容和形式也精彩紛呈。

語言消失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布的《瀕危語言圖譜》,全世界有7000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將在本世紀消亡,80~90%將在未來200年滅絕。平均每2個星期就有一種語言消失。據統計,世界80%的人講83種主要語言,剩下6000多種語言絕大多數從沒有過文字記載,沒有字典、書,在任何圖書館或資料庫都找不到它們的資料。一切信息只儲存在人們的記憶里,因此尤其脆弱。

中國形勢

中國雖不在語言瀕危的熱點地帶,但中國129種語言中有一半以上活力很低,至少二三十種語言處於瀕危狀態,比如雲南的阿奴語、東北的赫哲語、新疆的塔塔語、甘肅的裕固語、中部的土家語等。語言的生命力在於代際的傳承,而不在於人數。中國的滿族有1000萬人,但能說滿語的如今只剩下100多人。很多語言的瀕危是因為國語的推廣和壓制,其他語言又缺乏保護。

造成原因

語言的死亡通常有兩種方式:1、說這種語言的人消失了;2、說這種語言的人放棄了自己的母語,轉而使用另一種語言。過去200年間,殖民主義是最大的破壞者,歐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亞消滅了150多種土著語言,在北美掃蕩了300多種土著語言;是全球化,經濟和社會壓力逼迫人們從村莊搬到城市,他們的母語時時處在強勢語言的壓制之下。

以非洲為例,除了阿拉伯語(那是因為使用地域廣闊,不易被消滅)和其他零星的當地語言之外,其餘國家基本都以英語、法語、葡萄牙語等歐洲語言為官方語言,儘管非洲東部仍有許多國家有以當地語言為官方語言的,大多也和歐洲語言同為官方語言。

學者觀點

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象,但是卻值得所有人關注。保護民族語言和搶救瀕危語言就是為了保護多樣性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是為了保障各民族成員的平等權利。這正如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曾經指出的那樣:一些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全球化、工業化、網際網路等的衝擊,正處於逐漸消失的危險,有關部門、機構以及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來保護弱勢的民族語言和搶救瀕臨滅絕的民族語言。這樣既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

善待語言

網路的開放和普及,讓個人表達變得輕而易舉又率性而為,這是思想的進步,也是社會的開明。但網路語言的粗鄙、暴戾,正在影響甚至銷蝕著這種表達的神聖和純潔。人們在反思這種現象的同時,也在深深地為我們的語言擔憂。

語言是交流溝通的工具,溝通和暢則親密無間,交流受阻則猜忌橫生。對個人而言,語言除了談吐、傾訴的交際功能外,還是一扇心靈的窗戶。語言的粗俗暴露了內心的齷齪和猥瑣。擴大到社會,語言不僅反映社會現實,而且直接地參與社會、干預社會,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存狀態。理性的交談,優雅的用語,帶來的是協商、平等、寬容的公共氛圍,催生的是契約、節制、包容的公共精神。相反,負能量的話語溝通,只會給社會的公共生活和共同操守,帶來猜忌、撕裂和衝突。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進程。

西哲有言,“語言乃存在之家”,意即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用語言看護、觀照著自己的成長、生活。在這個意義上,善待善用語言,才能善待我們自身,才能更好地善待我們共同生活的社會。

相關名言

1.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 語言的美產生於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高爾基

2.並非 語言本身有多么正確,有力,或者優美,而在於它所體現出來的思想的力量。——歌德

3.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 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周海中

4.如果善良的情感沒有在童年形成,那么無論什麼時候你也培養不出這種感情來。因為人的這種真摯的感情的形成,是與最初接觸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對祖國的 語言最細膩之處的體驗和感受聯繫在一起的。——蘇霍姆林斯基

5.很難令人相信,一個生來對 語言基本性質毫無所知的機體可以學會 語言的結構。兒童天生有一種學習 語言的能力,可以稱之為 語言習得機制。這種機制是人腦由遺傳得來的,是人腦具有的理解和創造句子的機制。此機制使人區別於動物,是一種物種屬性。——喬姆斯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