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者
李培良,“龜蛇爬行”運動創始者,1930年3月生於廣東廣州市。自幼酷愛體育活動,從十幾歲至八十多歲不輟。七十歲左右,因年輕時運動損傷致脊椎等發生嚴重病變,在自行恢復性治療過程中發明“龜蛇爬行”運動,取得良好療效後在廣州越秀公園將“龜蛇爬行”運動免費推廣。練習者受益於該運動的強筋健骨及防病之功效,口口相傳,使該運動日益推廣。
來源
“龜蛇爬行”即“仿龜蛇爬行”,為“橫向爬行”運動的一種。 “橫向爬行”運動近年風靡全國,但各地所仿動物各有不同,動作因而各具特點,其靈感或均源自華佗的“五禽戲”。李培良先生在對外界“橫向爬行”運動並不知情的情況下,於2002年前後自行探索並獨創出“仿龜蛇爬行”。
特點
區別於“直立行走”運動,橫向爬行運動的共同特點是“橫向爬行”,即四肢伏地、手足並用,像動物走路般一步步慢慢往前爬。而 “仿龜蛇爬行”,則是在手足爬的基礎上,模擬龜擺動頭、蛇扭身。據廣州中醫藥大學運動損傷康復科主任楊俊興醫師介紹,不同的“橫向爬行”運動各具優點,比如,仿“鶴”利於肺,仿“鹿”利於腎,而仿“龜蛇”則靈活長壽。
功效
爬行是一項極柔和的運動。通過人體四肢橫向立於地面爬行,該運動有助於拉動頭、頸、肩、臂、胸背、脊椎、關節、腹等全身經絡及身體肌肉,促進氣血運行,加速人體血液在橫向順流作用下循環流動,提高血管擴張及回縮彈性,疏導血壁污垢和血液沉積,有效激活五臟器官及腸胃功能正常發揮,從而達到強身健體及防病之功效,對於心腦血管、脊椎、關節、失眠等疾病的防治尤為有利。
◎頸椎、脊椎、關節病
仿龜蛇爬行時需往前看、左右轉動頭部和身體,使頸椎、脊椎等得到訓練;爬行時改用四肢,不僅能為腰椎、髖、膝、踝等易發關節卸下重負,還能是脊椎得到拉伸,使關節軟骨在適當擠壓、活動下保持彈性,利於改善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背痛、小兒骨頭壞死等疾病。
◎失眠
運動後經絡暢通、血液循環快,交感神經沒那么興奮,容易入睡。覺睡得好,免疫力提高,體力自然慢慢恢復。焦慮容易讓人失眠。爬行時身處大自然,受周圍氣氛感染,心情更開朗,焦慮也漸漸消失。
◎心腦血管病
高血壓患者也可爬行,對降血壓有一定幫助。爬行也是一種“血管操”。爬行時身體呈水平狀態,血液流動從豎向轉為橫向,血氧可直供大腦,血液回流舒暢可為心臟減負,對高血壓、腦血栓、腦供血不足有好處。另外,爬行通過訓練肢體協調與神經反應,也有利於改善腦中風者動作遲緩、語言不暢的狀況。
動作要領
四肢站地,挺胸直腰,轉頭帶肩,聳肩提臂;
柔手前拉,抬腿曲膝,前掌著地,後蹬前爬。
注意事項
1.爬行環境。宜選擇寬闊的平地或坡度適中的斜坡。從高往低爬效果好,但坡度過高則容易翻跟頭。另外,宜選空氣流通、環境優美的地方結伴爬行。在家裡爬則要當心家具等障礙物,也可在床上原地爬。
2.爬行姿態。手足站地前後間的間距不短於身長,雙手、雙足間的寬度約與肩同,頭、頸、肩、臂、脊柱動作和手足爬行動作節奏同步,前拉後蹬。
3.腹式呼吸。閉口,張腹深吸氣、收腹盡呼氣,呼吸頻率與手足爬行動作同步。
4.念動一致。爬行時想像自己模仿的動物,效果更佳。休息時不要立即站起,應原地跪著,閉目呼吸十幾秒待血流回復正常後才可慢慢起身。
5.不戴手套更好。不戴手套,爬行時手掌上的穴位才可得到按摩,經絡可得到梳理。
6.適用於任何有爬行能力的人群。高血壓、心臟病、年老體弱和病後康復者,在服藥的同時,宜選擇較簡易動作開始爬行,且運動量應循序漸進。比如,先跪爬、再手足爬、再仿龜蛇爬。
弊病
直立行走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一個顯著標誌。當人類從四肢爬行進化到直立行走之後,由於地心引力的作用,又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若干弊病。
1.血液的循環由橫向順流變成豎向逆流,容易造成大腦供血不足和心腦血管系統超負荷運行,容易導致頭暈、頭痛、眼花、白髮、精神不振、未老先衰,甚至引發腦疾病和心臟病。
2.心臟、腸胃等在地心引力作用下下移,造成腸胃、心臟等多種器官下垂病,還可能因腹部和大腿脂肪淤積而導致腰圍線和腹部肥胖,甚至引發心肌勞損等疾病。
3.頸部、肩背部及腰脊椎等部位的肌肉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承受更多負荷,造成肌肉勞損,頸椎、腰椎、肩周炎及其他疾病加重。
直立行走之弊病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美中不足。上述症狀和疾病的改善與防治,光靠藥物施治似乎收效有限;而如果能堅持有規律的體育鍛鍊,尤其是橫向爬行運動,以回歸“原始狀態”的爬行來緩解“直立行走”帶來的弊病,或許將更見成效。
相關報導
1.《換個姿勢,爬行健身》,南方都市報2011.10.20
2.《八旬老人倒立、一字馬不在話下》, 2011年12月02日06:20 南方網
3.《爬行健身》視頻,土豆網
4.《56789與您一起爬出健康》,廣州電視台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