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龔高翔,男,湖南省冷水江金竹山電廠工人,1961年生,自由撰稿人,從事攝影近20年,本人愛好新聞、藝術攝影多年,在全國多種雜誌報刊發表新聞、藝術攝影近一千多幅。是中國藝術攝影、民俗攝影協會會員、冷水江市攝影家協會理事,是人民網、中國新聞圖片社簽約攝影師等。
為了捕捉生活的亮點
龔高翔生長在新化白溪,他與攝影結緣,還是在他剛下放農村不久。 在他插隊的地方,一位大媽去世了,急需一張照片,大媽的親屬找到他說:翔伢子,你是城裡來的,見得多,她老人家原先沒照什麼相,你看怎么辦?他想了很久說:我有一位同學的父親是開照相館的,我去叫他,不知他肯不肯來。他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走了二十多里路來到那位同學的家,找到同學的父親說明來意。他很爽快的答應了。他們一行三人步行兩個多鐘頭來到了大媽家。當時對攝影一竅不通的他,當起了他們的助手來。對著遺體照相,真有點害怕,還是第一次看到。照完相後,立即進行了沖洗放大,親屬看了後很滿意。非常感謝他。他想,要是我會照相那該多好。 從那次起,對攝影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但是,七十年代的中國,對於普通人來說,別說玩照相機,能解決溫飽問題就算“小康”了。當時,在近六七萬人口的小城鎮裡,個人家中有照相機的也只不過一二戶。回家後,把想買一台照相機的事與家人說了,當時他父親不同意,通過再三的說服,才勉強答應了等下次再說吧!過了幾個月,他父親去縣城開會,帶回了一台紅梅120相機。他見到它,高興極了,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真是愛不釋手,“我有一台照相機了!”他迫不及待地湊了一塊多元錢,來到照相館買了一個黑白120膠捲,去請教了同學的父親,如何使用相機,調焦,沖洗底片,應該注意哪些事項。當時,由於膠捲太珍貴,他便一張一張剪開,然後貼在相機上拍照;沒有暗室,就晚上到床底下沖洗。照了四五張,結果灰濛濛一片。 從這次以後,買回了一本攝影入門的書。以書本為老師,一點一滴地學習,吸收攝影理論知識的營養。在參加工作的這幾年當中,他相繼訂了《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和《大眾攝影》等多種報刊。攝影技術有了進步,由於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設備換了幾代,首先從紅梅120相機到國產DF-1,從進口的理光2000最後到佳能EOS5QD,還配備了長長短短的鏡頭,花費幾萬元,可以說近十幾年的積蓄全墊上了。 為了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攝影水平,1989年報名參加了中國攝影函授學院第五期學習,河北文學藝術進修學院新聞攝影系學習,並被評為優秀學員。同時,經常參加一些省,地,市組織的攝影活動,結交了不少發燒友,只要有時間,經常約他們一起下農村,走田埂,進行攝影採風,相互交流創作經驗。幾次到湖南湘西鳳凰縣苗族風情濃厚的地方進行創作,慢慢地有一些作品在省、地、市報刊發表。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近幾年來,他相繼在多家報刊發表新聞,藝術作品百餘幅。被為中新社,人民網簽約攝影師等多家報刊聘為特約記者和通訊員。還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中國藝術攝影協會吸收為會員。這一切的所得,有甜亦有苦,有成功亦有失敗。用他自己的話說:“藝術永遠沒有成功,藝術與成功是無止境的,在今後的攝影道路上把自己畢生的精力用於攝影藝術的探索和創造之中。”
中國攝影師(四)
攝影師是使用照相機、感光片、光源和造型技藝在室內外拍攝人像、風景、產品及生產或生活圖像信息的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