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

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

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揭示出了一個只有權謀家們才知道的秘密:那就是人類語言對事實的支配性。三人成虎比喻:訛傳一再重複,就可能以假充真。

基本信息

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

【作品名稱】《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
【作品出處】戰國策
【作品年代】戰國時代
【文學體裁】記敘文

作品提要

三人成虎的典故就出自此章。這裡揭示出了一個只有權謀家們才知道的秘密:那就是人類語言對真實事實的支配性。三人成虎比喻:訛傳一再重複,就可能以假充真。

作品原文

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蔥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也。”王曰:“寡人自為知。”而饞言先至,後太子罷質,蔥果不得見。

譯文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一個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裡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

注釋

1. 質:人質,這裡用作動詞,謂將人在為抵押品,這是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慣例。
2. 邯鄲:趙國的都城,在今直隸省邯鄲縣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後世衍申為城市。
4. 之:代詞,這裡指“市有虎”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國君的自稱。
7. 夫:語氣詞,用於句首,表示下文要發表議論,現代漢語沒有與此相應的詞語。
8. 明:明擺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離。
11. 願:希望。
12. 察:詳審,辨別是非,明察。
13.龐蔥從邯鄲反,竟不得見:龐蔥從邯鄲回來,終不能見到魏王。意指魏王已聽信讒言,不召見龐蔥。
14.議臣者:非議我的人。議:議論。這裡是非議,說人壞話。臣:龐蔥自稱。
15.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龐蔥隨侍魏太子到趙國都城邯鄲去做人質。
16.龐蔥:魏國大臣。質:抵押,這裡指作人質。
17.見:召見。
18.反:通假字,通“返”,返回的意思。
19大梁:魏都城

作品評析

語言世界與真實世界是不同的,語言並不能指稱真實。但語言卻是達到真實世界的唯一手段,真實世界只能靠語言來揭示、詮釋。謀略的產生,就在於語言世界和真實世界的不對稱性、依賴性上。事實可以由語言傳播來改變、調遣甚至顛覆。認識具有危險性的語言,謹慎地對待語言,是為人處世的明智之舉。

《三人成虎》寓意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裡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了“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以假亂真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