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元澄

龐元澄

龐元澄民國官員、藏書家。字青臣,後改青城,號淵如,吳興(今湖州)南潯人。龐元濟弟。

基本信息

簡介

因其父龐雲鐠望子成龍,向清廷獻銀10萬兩,作為賑捐豫直災害報效,受慈禧太后恩賞龐元濟官職時,龐元澄卻拒領例賞,改字為青城,青者年輕,並寓“青出於藍”之意,傾向於反清的革命派。清光緒二十年(1894)秀才。工書法,精國小(此處國小指語言文字學)。曾捐巨款助賑,依例賞部郎銜,拒不領。光緒年間獨資創辦潯溪公學,為吳興最早的中學。與孫中山為莫逆之交,加入同盟會,倡導革命,出巨款資助革命活動。宣統三年(1911)十一月四日,革命軍敢死隊參與攻打上海製造局,曾資助其軍餉之半。其上海戈登路7號寓所為革命秘密活動點,宋教仁、廖仲愷、黃興、陳其美等革命要人經常出入聚會。辛亥革命勝利後,寓所又成為南京政府財政部駐滬辦事處,孫中山來滬常下榻於此。1913年討袁戰役失敗,被通緝,避走日本多年。1925年,孫中山病危,聞訊後北上,直至病終尚侍於側。曾授以農商部商業司司長,不就。晚年研究金石碑帖,收藏甚富,以稿本、抄校本、孤本極多,明代的刻本、清刻本、石印本也是他藏書主流,精品如《來鶴堂筆記》、《雙桂寮疴次抄》、文瀾閣抄本《聲畫》等,藏書樓有“百櫃樓”。編《百櫃樓書目》,曾被錢存訓收藏。所藏書在晚年大部分出售給復旦大學圖書館。部分藏書被北京圖書館收藏。

龐青城與南潯“四象”之後的張靜江為姑表舅甥關係,他們從小往來密切,嚮往民主。由於龐家在經濟上的強大優勢,使其有機會接受到新文化新思潮的影響。

光緒二十四年(1898)“百日維新”失敗了,但新思潮已衝擊了封建統治,廢科舉,教育從新,兼習西學。龐青城隨兄龐萊臣赴日本考察回國後,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獨資創辦了潯溪公學,建校舍於南潯鎮東柵上塘原“宜園”(龐家花園)的東鄰,聘杭州名流、清末維新派人士葉翰為校務主任,教師中多佼佼者,如山陰的杜亞泉、紹興的邵力子,安徽的周梅泉等。為南潯最早的中學堂,原國民黨要人朱家驊、張乃燕及新聞學家黃遠庸等均曾在該校讀書。不久,他與兄龐元濟提倡西醫,在潯溪公學原址辦起了潯溪醫院,聘吳鈺(彥臣)為院長,同濟大學醫科畢業的楊輯五為副院長兼外科主任,南通醫學院畢業的郁冠球為內科主任。因設備較全,醫療上乘,收費低廉,為病家稱頌,成為江南水鄉頗有聲譽的鄉鎮醫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捐款支持馬相伯為抗議帝國主義勢力干涉我國教育,創辦復旦公學(1917年改名復旦大學),青城列名復旦公學勸募公啟。

張靜江在巴黎認識孫中山之後,便把自己的舅父龐青城推薦介紹給孫中山,並發展為同盟會會員,建議孫中山日後去上海活動時,可住在龐青城的家裡,龐青城的別墅在上海英租界戈登路7號(今江寧路336號),雇有白俄保鏢,比較安全可靠。後來孫中山與宋慶齡到上海就住在龐青城的家裡,龐青城精心接待保護孫中山,並捐巨款支持革命,與孫中山建立了親密關係。他的家也成了革命聯絡點,一度成為同盟會財政部的臨時辦事處,當時辛亥革命要人,如黃興、宋教仁、于右任、戴季陶、許崇智、孫科、葉楚傖、周柏年、蔣介石、吳鐵城等經常出入,他是同盟會上海支部核心人物之一。

龐青城結識孫中山之後,不僅在經濟上支助孫中山,而且也直接參與了革命活動。在辛亥革命勝利前夕,張靜江受孫中山之命,從巴黎回到上海,與宋教仁、廖仲愷、陳英士、蔡元培、周柏年、周佩箴等人,在上海公共租界馬霍路德福里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龐青城是重要成員。

清宣統元年(1909),浙江咨議局成立,龐青城當選為議員。宣統三年,為光復上海和杭州,陳英士、王金髮、蔣介石組織敢死隊,分別攻打上海江南製造局、杭州軍械局和浙江巡撫署,龐青城出巨資支助。據南潯林黎元老先生說,為攻打上海製造局,敢死隊所需費用,一半由龐青城支助。

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病危,龐青城應召前去探病,始終侍候在側。據說孫中山病逝後,龐青城是主祭人。孫中山喪事處理完畢後,龐青城就在上海做寓公,不問政治,潛心於書畫碑帖,鑑賞奇石。他工書法,愛好藏書,闢室自題“百櫃樓”,與文化界知名人士梅蘭芳、徐悲鴻、吳昌碩等往來,徐悲鴻為其作駿馬圖祝壽。但當龐青城的好友辛亥革命元老居正被蔣介石囚於上海龍華某地時,龐青城親自出力營救,並得以釋放。據青城之女龐蓮回憶:“到晚年時,父親精神不正常,所有‘百櫃樓’的藏書,全部由我大弟賣給了上海同濟大學文學院(50年代院系調整時併入復旦大學),所有碑帖也被大弟賣了。在我十多歲時,父親要我為他抄這批古書的目錄,這事一直印在我的腦海中,到現在也忘不了。”在晚年,他終於與自己的兄弟,中國書畫收藏界的巨擘走到了一起,成為了真正的兄弟。

1945年龐青城病逝上海,終年71歲。

家族背影

大河湯湯,從數萬年前流向數萬年後,支持其在歷史中綿延的是周圍無數細小的支流以及上流帶來的強大推動力;一個家族也是這樣,要成為“數百年世家”,也必須有源源不斷的人才相繼湧現,共同推動家族的巨輪不斷向前。

龐元浩(1881—1951),字贊臣,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秀才,為龐萊臣、龐青城的堂弟,他是龐氏家族在公益事業上的總代理人。

民國14年(1925),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就讀上海教會學校聖約翰大學的南潯青年學生,回故鄉創辦私立南潯中學,得到龐元浩的大力支持,並出任校董會的副董事長;抗戰勝利後,因董事長張靜江僑居國外,由他代理董事長職務。

民國10年(1921)8月,南潯鎮商會正式成立,龐元浩被推舉為會長,成為旅滬南潯富紳在家鄉的總代理人。

民國11年(1922),湖州、南潯士紳會同商會重修荻塘,全長72里,改為石砌,龐元浩被舉為南潯修塘事務所的負責人。他得到了上海南潯公會的支持,由南潯公會負責募集資金,龐贊臣負責修塘事務。修塘共支費用83萬餘元,南潯鎮負擔了一半的費用。

民國13年(1924)秋,軍閥混戰,浙江督軍盧永祥與江蘇督軍齊燮元,為爭奪地方利益,發生了江浙齊盧戰爭。蘇軍白寶山的部隊在南潯過境,要錢要糧。民國15年(1926),北伐軍攻入閩、浙,大批孫傳芳敗兵在南潯過境,勒索巨款。經龐元浩的策劃和應付,以及上海南潯公會的支援,前後共支出了12萬元,南潯人民才得免受兵災。

他又是龐元濟創辦工商業及其他事業的代理人,出任上海龍華鎮龍章造紙廠、浙江塘棲鎮崇裕絲廠的總經理。1922年參與創辦浙江典業銀行,並長期任總經理(董事長為湖州陳其采)。

1937年上海抗戰爆發後,龐元濟將龍章造紙廠的機器設備拆遷運往重慶,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35年(1946)在南潯辦起了一所公立醫院。

1951年病逝,終年71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