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龍尾

龍頭龍尾

龍頭龍尾是浙江溫州地區的傳統吹打樂曲,在當地傳統風俗生活中婚喪兼用。源自清末,民間藝人葉卿等人從福建泉州帶來以嗩吶為主要樂器的南崑調。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逐步加入弦樂、二胡、板胡、琵琶、三弦;吹奏樂、笛子以及打擊樂,包括鋼鍾、馬鑼、小雲鑼、鼓、大小和堂鼓。全曲由《水波浪》《龍頭》《龍尾》《狀元游》聯綴而成。80年代對該樂曲進行初步的整理,2004年取得省級立項,並恢復演出。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文化源流

《龍頭龍尾》是流行在浙江洞頭的一首優秀的傳統吹打樂曲,為洞頭人民所熟悉與喜歡。洞頭島位於浙南甌江口外,全縣由103個島嶼組成,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居民多為閩南及浙江沿海地區的移民後裔,多從事漁業。方言以閩南話和溫州話為主。風俗習慣、民間藝術與溫州頗有不同之處。

早在一百多年前,民間藝人葉卿等人最先從福建泉州帶來的民間布袋戲木偶戲,樂曲伴以嗩吶為主要演奏樂器的南崑調,主要曲牌有《海螺》、《梳妝檯》、《黃花連》等,奠定了洞頭民間音樂基礎。在葉卿等民間藝人傳授下,先後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民間藝人,從而大大加速洞頭民間音樂的發展,其中《龍頭龍尾》經過幾代人演奏、提煉、加工、成了一首優秀的民間吹打器樂曲。

《龍頭龍尾》傳承有序,第一代傳人有葉卿、施書寶;第二代洪雲寬、陳友裕;第三代陳卿章等;第四代許江北、彭木平。

演奏方式

四五十年代,洞頭藝人從樂器上進行了改革,逐步加入二胡、板胡、琵琶、三弦、笛子以及打擊樂,包括鋼鍾、馬鑼、小雲鑼、鼓、大小堂鼓,使樂曲更為動聽優美。全曲由《水波浪》、《龍頭》、《龍尾》、《狀元游》聯綴而成,演奏起來樂曲氣勢蓬勃,熱情豪放,表達了漁民勤勞勇敢和喜慶樂觀的精神。

民俗吹打樂龍頭龍尾 民俗吹打樂龍頭龍尾

它在演奏上的特點一是用腳來控制鼓聲。即在擊奏高腳大鼓時,將一支腳放在鼓面根據需要不斷向鼓心或鼓邊移動,用以表現海浪洶湧及海風勁吹的聲勢;二是演奏鈸時,常將鈸向上拋擲,或將一片鈸平放,另一片立在上面打轉,造成生動的演奏場面。這種演奏形式,是其它地區所未見的。

遺產保護

《龍頭龍尾》一百多年來深受海島人們的喜愛,每逢喜慶節日,為慶賀漁家的豐收和吉祥,人們都會請一些藝人演奏,和海島人民的生活融為一體,成為我縣民間音樂中最有地方特色的一首樂曲,也是洞頭縣文藝精品中最具獨特的藝術作品。

1957年7月,該曲由民間藝人施書寶、洪喜等組織樂隊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榮獲一等獎。 70年代以來,縣文化部門多次組織參加省市音舞節會演並獲獎,2004年取得了省級立項,同年恢復演出,參加了市第十二屆音舞節和中央電視台“鄉村大世界”的演出並獲獎。2007年《龍頭龍尾》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洞頭吹打《龍頭龍尾》以其獨特的演奏形式和地域特色愛到我國民樂界的關注,樂曲已作為浙江省主要民間器樂曲目編入《中國音樂詞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