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葉近生;葉柄高7~15厘米,褐黑色,有光澤,被糠秕狀鱗片;1次羽狀複葉,長15~30厘米,寬3~4厘米;頂端羽片最大,兩側羽片7~14對,互生,羽片卵圓形至卵圓狀矩圓形,全緣,先端鈍,中部羽片長2~2.5厘米,寬7~12毫米;下部羽片剖、柄,上部的無柄;葉厚紙質,兩面密被細長銹毛,尤以下面為多;葉脈扇狀。孢子囊群沿側脈著生,隱沒於銹毛內:囊群蓋缺如。
生長環境
生於石面。
分布範圍
分布雲南、四川、台灣等地。
主要價值
【性味歸經】 苦,寒。
①《四川中藥志》:"性涼,味辛辣,有小毒。"
②《貴州草藥》:"性涼,味苦微澀。"
③《上海常用中草藥》:"苦,寒。"
【功用主治】 消食,殺蟲,清熱,通便。治食積腹脹,蛔蟲腹痛,牙痛,喉蛾,大便不通。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