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據《後漢書》記載,有龍出現在公孫述府中,他認為是符瑞。“因刻其掌,文曰‘公孫帝’”。於是在公元25年(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四月,自立為天子,號成家,色尚白,建元龍興元年。公元36年被東漢所滅,全族盡誅。
紀年
龍興 | 公元紀年 | 乾支紀年 | 同時期其他政權紀年 | |||
漢更始帝 | 隗囂 | 劉盆子 | 漢光武帝 | |||
元年 | 25年 | 乙酉年 | 更始三年 | 漢復三年 | 建世元年 | 建武元年 |
二年 | 26年 | 丙戌年 | 漢復四年 | 建世二年 | 建武二年 | |
三年 | 27年 | 丁亥年 | 漢復五年 | 建世三年 | 建武三年 | |
四年 | 28年 | 戊子年 | 漢復六年 | 建武四年 | ||
五年 | 29年 | 己丑年 | 漢復七年 | 建武五年 | ||
六年 | 30年 | 庚寅年 | 漢復八年 | 建武六年 | ||
七年 | 31年 | 辛卯年 | 漢復九年 | 建武七年 | ||
八年 | 32年 | 壬辰年 | 漢復十年 | 建武八年 | ||
九年 | 33年 | 癸巳年 | 漢復十一年 | 建武九年 | ||
十年 | 34年 | 甲午年 | 漢復十二年 | 建武十年 | ||
十一年 | 35年 | 乙未年 | 建武十一年 | |||
十二年 | 36年 | 丙申年 | 建武十二年 |
君主簡介
公孫述(?―36年),字子陽,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新莽末年、東漢初年割據勢力。初以父官蔭為郎,補任清水縣長。公孫述熟練吏事,治下奸盜絕跡,由是聞名。王莽篡漢,公孫述受任為導江卒正(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紛擾,群雄競起,公孫述遂自稱輔漢將軍兼領益州牧。建武元年(25年),公孫述稱帝於蜀,國號成家(一作大成或成),年號龍興。建武十一年(35年),漢廷乃派兵征討,被公孫述所拒。次年,復命大司馬吳漢舉兵來伐,攻破成都,縱兵大掠,盡誅公孫氏,“成家”為東漢所亡。計公孫述割據益州稱帝,共在位十二年。
大事記
稱帝準備
據《元一統志》記載:“公孫述故城在新津縣西三十里,高三丈,周九里。”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被反(王)莽起義軍殺死。公孫述見王莽政權崩潰,意欲割據蜀中。但蜀中王岑自稱定漢將軍,擁立劉辟。宗成自稱虎牙將軍,擁立劉玄。劉玄在南陽自稱更始帝。公孫述從漢中迎來宗成,借宗成的手滅掉王岑等。接著又煸動蜀中地主豪強,指使亭長垣副殺宗成。更始二年(公元24年),公孫述“遂據成都,威有巴、漢。政治嚴刻,民不為非。”
公元25年(龍興元年)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大有統一全國之勢。為鼓舞士氣,守住成都,公孫述假借所謂夢中人語:“八厶子系,十二為期”。 “八厶”即“公”,“子系”即“孫”,能當十二年皇帝。以此符命之說惑亂天下,作為自己稱帝的根據。當時正是初夏四月,殿前水井中有白氣冒出,公孫述藉此造輿論說有“龍出府殿前” ,是“瑞應”,便自稱為皇帝。號大成(因起事於成都),年號龍興。公孫述認為按五行之說,漢為火德,土當代火。(王莽稱有土德)。要代土,只有金。西方屬金(成都為西方),與金相配的顏色為白,故自稱“白帝”。並將城東秦時的空倉更名為“白帝倉”。時巴郡太守任滿與公孫述謀臣李熊擁立公孫述,力勸公孫述據蜀稱帝。魚復遂改名“白帝城”。①公孫述“以大司徒銜加於(任)滿,仍率軍在東方也”。②建武初隗囂③遣馬援出使蜀中,聯合公孫述對付劉秀。馬援,公孫述同鄉,少時與公孫述為友。馬援以為公孫述會熱情歡迎他,殊不知公孫述卻端著一個皇帝的架子。於是有馬援罵公孫述“子陽井底蛙耳”之說。後馬援歸附劉秀,官至伏波將軍。明代四川巡撫林俊改白帝廟為“三功祠”,其祭祀者之一就是“伏波將軍馬援”。劉秀命馬援以理喻(公孫)述“歸帝稱藩”,公孫述不從。劉秀一邊準備收復蜀地,一邊“恭稱”“公孫皇帝”。
公元27年
田戎擁眾夷陵。
公元28年
田戎中妻兄辛臣計,被劉秀大將岑彭奪走夷陵。
公元29年
田戎被岑彭追到姊歸, “與數十騎入蜀”,投奔公孫述。岑彭正準備乘勝攻打蜀中,見“夾川谷少,水險難漕運”,便留威虜將軍馮駿駐守江關④(今奉節瞿塘峽口),留田鴻守夷陵(今宜昌),李玄駐軍夷道,自己引兵屯留江陵一帶。 公元30年(劉秀建武六年,公孫述龍興六年),公孫述派任滿、田戎出江關。任滿帶一支人得江關,在今馬嶺與白帝山一帶築城,遂有今白帝城。⑤其軍隊除操練、守關外,還開墾荒地,糧食自給自足。因此有東屯傳世(今草堂果園一帶);田戎帶一支人下臨沮(今湖北遠安縣西北)、夷陵間招集過去的兵馬,“欲取荊州,竟不能勝” 。
公元31年
隗囂投降公孫述。隗囂勸公孫述“令田戎據江陵,……倚巫山之固,築壘堅守。……述終疑不聽”。
公元33年
三月(建武九年,龍興九年),“公孫述遣其將田戎、任滿、程汛將數萬人乘枋箅⑥下江關,擊破馮駿及田鴻、李玄等。遂拔夷道、夷陵,據荊門虎牙。橫江水起浮橋、斗樓、立攢柱⑦(上有反把鉤),絕水道,結營山上,以拒漢兵” 。公孫述大將在荊門縣境內虎牙灘建的這座浮橋被稱為長江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座橋。直到公元35年(建武十一年)春,岑彭手下將領魯奇領兵死戰,以燃燒的火把、弓箭燒毀橋樓,才得取勝,殺死任滿,生擒程汛。田戎跑得快,退回守住江州(今重慶)。岑彭迅速守衛勝利果實,命劉隆為南郡太守。自率臧宮、劉歆長驅直入江關。白帝城落入劉秀手中,入東漢版圖。 建武十一年閏月,劉秀一邊命岑彭“率舟師伐公孫述”,一邊命馬援再次勸降。公孫述大怒:“自古來有降天子乎!”岑彭到江州,因田戎兵馬多,一時難以攻下,遂留馮駿圍住江州,自己引兵直指墊江(今合川),攻破平曲。
公元36年
正月:“大司馬吳漢與公孫述將史興戰於武陽(犍為郡,今眉州隆山縣東),斬史興。七月,馮駿平巴郡,拔江州,獲田戎”。⑧九月,精銳騎兵直達廣都(今成都附近),斬公孫述將謝豐。十一月吳漢、臧宮與公孫述戰於成都,從早上戰鬥到太陽偏西,不吃不喝不休息十多個小時,公孫述軍終不能支持。公孫述頭、胸被戟刺穿,死於戰場。
成家政權果在12年後滅亡,可見“十二為期”為後人杜撰也。吳漢(劉秀拜為蜀郡太守)“屠成都”,公孫述及延岑等全族被誅殺。時漁陽太守張堪進入成都清理公孫述財物,“秋毫無私”,沒有一絲一毫卷而懷之,劉秀拜為魚復長(魚復縣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