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1](/img/0/fa6/nBnauM3X0MDN3kTNxAzMzczMwMTMyAzN1gTMxADMwAzMxAzLwM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概述
![晉陝峽谷](/img/6/5a5/nBnauM3XzMTM1IjN5ETMwk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xA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相關
在中國地圖上可以看到黃河晉陝大峽谷在托克托縣河口鎮段形成的一個“幾”字形彎的右半邊,在這裡黃河奔流而下,景色壯觀。
黃河走出青藏高原後,穿山過嶺,九曲十八彎,跌宕下行,至鄭州桃花峪,面目驟變,由開溝鑿谷轉為沉砂造陸,因此桃花峪就成了華北大平原這個全球最大的陸上三角洲的頂點,而黃河的峽谷都分布在桃花峪以上。
成因
![1](/img/6/e17/nBnauM3XxQzN4kjNzAzMzczMwMTMyAzN1gTMxADMwAzMxAzLwM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黃河河源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的上遊河段,以及中游下端的禹門口至桃花峪,雖也有諸如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紅山峽、青銅峽、三門峽等等著名峽谷,但它們都被一系列寬谷盆地分隔。唯有內蒙河口鎮至山西禹門口,才構成了黃河幹流上最長的連續峽谷—晉陝大峽谷。在河套地區呈東西走向的黃河,此段急轉為南北走向,由鄂爾多斯高原挾勢南下,左帶呂梁,右襟陝北,深切於黃土高原之中,谷深皆在100米以上,谷底高程由1000米逐漸降至400以下,河床最窄處如壺口者,僅30至50米。
由於黃土丘壑泥沙俱下,晉陝大峽谷河段的來砂量竟占全黃河的56%,儘管它的流域面積僅及黃河的15%。可以說真正的“黃”河是在這裡成就的,深澗騰蛟,濁浪排空,黃河峽谷的典型風貌盡集於此,其中又以禹門口以上的龍門峽最為壯觀。李白謂之“黃河西來決來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恰好點出晉陝大峽谷在此達於最後的高潮。
奇觀
滾滾黃河,從內蒙古托克托縣的河口鎮掉頭南下,像一把利劍,將黃土高原劈為兩半,開出一條深邃的峽谷。東岸的山西省同西岸的陝西省隔河相望,這條峽谷便成為兩省的天然分界線,因此被稱為晉陝峽谷。在這700多公里的晉陝峽谷漫遊,猶如走進了一個長長的畫廊。
![1](/img/b/e70/nBnauM3X1YDNxMDO2AzMzczMwMTMyAzN1gTMxADMwAzMxAzLwM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九曲黃河萬里沙
這次漫遊晉陝峽谷,是由河口鎮南的喇嘛灣啟航的。喇嘛灣,亦稱君子津,是歷史上的一個黃河渡口。據說,在漢桓帝時,洛陽有個商人在這裡投宿,不幸墜河身亡。津長不僅掩埋了他的屍體,還妥善地保存了他隨身攜帶的財物。事後,商人的兒子從洛陽趕來,津長將遺物交給他。他即拿出一部分金銀酬謝津長,津長婉言謝絕。此事傳入漢桓帝之耳,贊曰“君子也”!於是,老百姓就將津長管理的這個渡口稱為“君子津”。進入峽谷,只見兩岸黃土高原上的一條條溝壑,像掛在臉上的一條條淚痕,含怨地嗔視著黃河。來自高原的上百條支流,如同一條條黃龍撲向黃河,掀起層層黃浪。面對這般氣勢,不禁使我想起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名句:“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看來確是黃河的真實寫照。同行的朋友說,此段黃河含泥沙太多,倘若有人不幸墜入河中,河裡的泥漿會將人托浮在水面。我想,如果洛陽商人在這裡墜河,也就不會淹死了!
天橋飛雪霧迷浪
“立馬天橋久俯窺,黃河斷崖勢巍巍。北來貫穿華彝地,南去分開秦晉隈。怒浪花飛如噴雪,驚瀾吼聲似轟雷。仙家縱有乘槎事,到此應知也有回。”我一面吟詠著後漢陳紀描繪天橋勝景的詩句,一面由石梯子村進入天橋峽。這裡連綿不斷的峰巒和雲卷雷奔的濁水,構成了一幅“踏得長虹過鬧風,移來巫峽鎮龍宮”的奇景。據說,過去這附近枯水季節河面只有30米寬,冬季積冰成橋,河水從“冰橋”下穿過,發出震天的濤聲,人們遂稱之為“天橋”。![1](/img/4/139/nBnauM3XzETMykjNzkjMzczMwMTMyAzN1gTMxADMwAzMxAzL5I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霧迷浪是天橋峽中的著名天險。只見幾座巨大的盤石,犬牙交錯,屹立河中,水從石間流出,浪躍霧騰,遮天蔽日,令人望而生畏。有一首令人辛酸的民謠說:“霧迷浪前浪滔天,神人見了心膽寒,船碎人亡無音信,九死一生來闖關。”由此可見霧迷浪的兇險。傳說百年前,有人不畏兇險,攀上礁石,在石峽兩邊豎起兩根鐵桿,為船導航,民眾稱之為“軒門”。過往船隻都要對準“軒門”航行,一旦稍有偏斜,即有船碎人亡之禍。然而,在滾滾激流中,“對準”則是何等的難哪!
今天,我們來到這裡,沒有見到“冬月積冰成橋”的奇景,卻見到了黃河公路大橋。天橋,這個神話中的名字,卻已變成活生生的現實了。
鯉魚跳龍門
“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嘯萬里觸龍門。”李白描繪龍門驚險的詩句,常常引起人們對龍門的嚮往。“大禹神功何處是,壺口南去有龍門。”於是,我們離天橋,過壺口,順流而下到了龍門。
東岸龍門山和西岸梁山隔河對峙,咆哮的黃河,宛如從大門內奔騰而出,此處也就被命名為龍門。相傳,遠古的時候,巨大的龍門山擋住了黃河去路,致使洪水泛濫成災。大禹到這裡舉起神斧,將龍門山一劈為二,開出一條峽口,把河水導引下去,因此,龍門又名禹門口。
![1](/img/e/cf7/nBnauM3X4ITM2ATMwgjMzczMwMTMyAzN1gTMxADMwAzMxAzL4I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早年禹門口外曾有一座石島橫臥河中,名曰“水面石舟”,上刻“龍門”二字,其大如斗。為了紀念大禹的豐功偉績,歷代在這裡都建有廟宇、樓閣、棧道等規模可觀的禹王廟建築群。但這些珍貴的古代建築,在日寇侵華期間,已被破壞殆盡。
觀賞著水流湍急、漩渦沸騰的龍門峽口,朋友興致勃勃地給我講起“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據說,每年暮春時節,成千上萬的鯉魚,從下游及支流,千里迢迢地游到這裡,拼足氣力,跳躍飛躥,凡能跳過龍門者,就可變成神龍升天而去,跳不過的,不是知難而退,就是碰死在龍門下。但每年能夠跳過龍門者,據說,不過72條而已。這則神話,既證明龍門之驚險,又說明龍門早年是有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