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襟帶

龍江,歷史上稱“龍溪”,是潮汕四大河流之一,惠來縣120多萬人民的母親河。 龍江河下游環抱東岸隆江古鎮,狀似襟帶,故稱“龍江襟帶”。 龍江河河流彎曲,葵潭至隆江有淺灘18處,昔有“龍溪十八彎”之說。

“惠來古八景”始於明代末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龍江襟帶”是“惠來古八景”之一,其優美的自然風光,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前來游賞觀光,吟詩作賦,為龍江河增添無限的光彩。
龍江,歷史上稱“龍溪”,是潮汕四大河流之一,惠來縣120多萬人民的母親河。她發源於普寧市後溪水凹,經陸豐市桂杭流入惠來縣境內,自西北向東南的龍溪河,與高埔水、崩坎水匯合成龍江河幹流,經神泉港流入南海。幹流全長88公里,總集水面積1164平方公里。經惠來縣境內51.3公里,集水面積為554.3平方公里。龍溪河河水清亮,水質良好,是該縣40多萬人口的飲用水源地,為惠來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龍江河下游環抱東岸隆江古鎮,狀似襟帶,故稱“龍江襟帶”。
隆江鎮屬惠來縣五大城鎮之一,位於縣城西南部,駐地原為龍江河下游東岸河邊集市,昔稱“龍江埠”、“襟江鎮”。明嘉靖三年(1524)前屬惠州府海豐縣龍溪都轄管,惠來縣建治後隸屬本縣龍溪都龍溪堡。歷史悠久,商賈雲集。古鎮民風淳樸,民俗文化繁榮昌盛。地理條件優越,資源豐富,商貿發達,交通方便。相傳有三百六十個村莊的百姓匯集至此交易,素有“三百六十鄉墟集”之美譽,邑人稱“市在隆江”。明萬曆六年(1578)建隆江城,設城堡,置衙門,築城圍,建城樓。開三座城門曰:南門、北門與西門,東城牆封閉。清乾隆七年(1742年)修建,1982年拆除。
歷來航運業發達的龍江河,歷史上有渡口19處,梅林、葵潭、神泉等船隻穿梭於其間,明代有石板橋。據清雍正《惠來縣誌》載:“龍江橋在縣西三十里,舊有石樑十三間,因水出橋西前,橋盡作河洲。尚存斷橋遺蹟,明萬曆三十三年建文昌台議取其石後,以船腳費重不果”。清代康熙四十一年惠來縣副榜唐寬《望江南・過浮木橋》詞云:“梅葵水,滾滾下神泉,中有木橋浮水上,龍江過客總安然。勝坐渡頭船。”1958年建有杉木橋,1985年被洪水衝垮。今日,隆江鎮有隆江大橋、龍江橋、大道橋,三座鋼筋混泥土結構大道橋跨越兩岸。
“曲抱蜿蜒水,能通天漢搓。市煙千井含,郊樹萬重遮。靜蘸臨空色,晴飛泊岸花。重鬢渚士女,彩舫盪明霞。”是清代康熙年間惠來縣教諭蕭漢英詠《龍江襟帶》詩句。龍江河河流彎曲,葵潭至隆江有淺灘18處,昔有“龍溪十八彎”之說。更有“鍾潭”、“鯉魚堆”、“合竹溪”等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
舊時,龍江河兩岸無堤,廣植芙蓉,故隆江鎮有“芙蓉城”之雅稱。
龍江河兩岸有創寺於正德十六年(1521)隆江鎮江寺;有明朝嘉靖四年(1525)創寺的溪西西來古寺;有仙石山賀龍紀念亭等名勝古蹟。如今,龍江河兩崖風光優美,波光如鏡,樹木蔥鬱,百草豐茂,一派充滿生機勃勃的景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