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381戶通自來水,有122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0%)。有36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6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91%和4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02戶(分別占總數的 52.9 %和50%)。
該村到鎮道路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7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7公里。全村有機車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88 畝,有效灌溉率為8.5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1 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7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5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8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3萬元,占總收入的40%;畜牧業收入97萬元,占總收入的4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53頭,肉牛45頭,肉羊720頭);第二、三產業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13%;工資性收入0.8萬元,占總收入的0.3%。農民人均純收入113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 .6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50人(占勞動力的24%),在省內務工 245人,到省外務工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 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0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花椒、烏金豬、蕎麥、菜籽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農家樂、花椒等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04戶,共鄉村人口1505人,其中男性808人,女性697人。其中農業人口1505人,勞動力 1040人。該村漢族為主,其中苗族3人,彝族6人。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30人,參合率68.44%;享受低保18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 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 個,人畜混居的農戶8戶,占農戶總數的2%。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488平方米,擁有教師7人,距離鎮中學7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9人,其中小學生141人,中學生1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8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有固定資產1.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人文地理
龍樹村原有彝族在此聚居,因某種原因,該村的彝族人從此地遷出,只是當地仍保留著從彝族語言譯音而來的地名,如法落海小組、龍樹小組等。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區委、區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總投資40萬元,在新倉房、老村兩個小組實施整村推進工程,主要實施太陽能安裝、解決人畜飲水工程、建造青儲飼料池、PIC豬等建設項目,預計2007年11月完工。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是:1、烏法路的建成,縮短了紅土地鎮與城鎮的距離,方便了龍樹與烏龍三個村子村民的出行及農作物、牲畜的流通,但因烏法路路面狀況不佳,路邊岩石鬆弛風化,時有岩石墜落,影響了人員與車輛的通行。加之該村經濟基礎薄弱,無法籌集資金對道路進行改造,不過全村村民都有一顆盼望通鄉油路早日進村的心。2、該村部份小組還有人畜飲水困難的現象存在。出現該現象的原因是水源地水源不夠、飲水管道年久老化,加之村委會無任何經濟收入,村民經濟生活水平低,導致該現象一直存在至今。3、該村法落海小組在資金薄弱,技術缺乏的情況下,組織村民集資80元/戶修建的進組公路一直困擾著當地村民。該路雖已修通,但到目前為止車輛根本無法通行,村民們想重新修建,但在沒資金、沒技術的情況下,想重新修建公路是根本不可能的。4、該村尚沒有一個文化室,村民的業餘生活十分單一。5、該村許多小組需要建造部份垃圾集中堆放地,垃圾隨處可見的現象還是存在。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轉化產業結構,藉助氣候優勢及耕地肥沃優勢,分片區重點發展各項種植業及養殖業,在全村發展川斷、木香等中草藥種植,全村發展養豬2500頭、羊1000頭、雞30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320人,在烏法路通鄉油路全線貫通的前提下,以花椒村為招牌,在團結、龍樹兩個小組創辦體驗型農家樂,在新倉房、老村發展種植核桃,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138元增加到125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