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振華

龍振華

龍振華,男,1926年出生,1954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療系(七年制),著名皮膚病、真菌病及梅毒學專家。先後在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中國醫科院皮膚性病研究所工作26年,後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皮膚性病科、北京醫科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工作至今,曾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助理研究員、主任醫師、皮膚科主任、專職教授等專業職務,從事臨床科研教學工作40餘年。

基本資料

龍振華,男,1926年出生,1954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療系(七年制),著名皮膚病、真菌病及梅毒學專家。先後在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中國醫科院皮膚性病研究所工作26年,後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皮膚性病科、北京醫科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工作至今,曾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助理研究員、主任醫師、皮膚科主任、專職教授等專業職務,從事臨床科研教學工作40餘年。

個人簡介

龍振華 教授對我國的皮膚性病的防治工作起著重大作用。先後擔任衛生部性病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高級顧問、北京陸洋科技開發公司(現改制為北京鑫陸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高級顧問等。還兼任北京市崇文區、朝陽區性防所、北京鐵路總醫院的技術顧問。是中華醫學會、北京皮膚學會委員,還是國內4種皮膚性病專業雜誌的編委和特邀編委。1999年獲衛生部頒發的"榮譽證書",以表彰龍振華教授在我國性病預防控制工作中作出的貢獻。
龍振華 畢業後在皮研所曾師從於胡傳揆所長、李洪迥教授和郭可大教授等人。當時皮膚病的重點是防治性病和頭癬。1957年出版的我國第一部《皮膚真菌病圖譜》內圖片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文字描述都對頭癬分型、命名及描述都具有獨特觀點,如白癬病損形態被描述為衛星式分布,恰逢蘇聯第一顆衛生上天之時。以後又出版了《癬病防治》,主要總結了龍氏治療各種皮膚癬病的方法及經驗,對指導基層醫務工作者發揮了很大作用,深得讀者好評。82年出版的《念珠菌病》是國內第一本論述此病的專著,其中介紹了用龍膽紫、克霉唑及雙性黴素治癒系統性念珠菌感染的方法,還包括了在國內首先報導的兩種念珠菌感染病例:嬰兒泛發性皮膚念珠菌病及念珠菌性肉芽腫。

主要事跡

重要貢獻

龍振華教授在普及推廣性傳播疾病防治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自86年起,龍振華教授率先為北京醫科大學講授梅毒和淋病,在健康報上刊載了17篇性傳播疾病防治系列文章,其後又將內容充實出版了《警惕性傳播疾病》一書。1987年受衛生部委託在京籌建第一所防治性病機構北京市性病防治研究中心,組織舉辦了多次性傳播疾病學習班及討論會,在本市及國內一些地區的多家醫院、防疫站的皮膚科及其它與性病相關科室專業技術人員中宣講性病的有關知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91年出版的《實用梅毒學》是在我國著名梅毒專家李回迥教授所著《梅毒學》之後40年來的第二本有關梅毒的專著,在北醫出版的《臨床免疫學》《性健康教育與性病防治》《現代性醫學》3本書,承擔了有關性病方面的編寫工作。1999年出版《性傳播疾病診斷與藥物治療學》是國內外第一本以診斷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高級參考書。頗受國內性病專家的好評。

主要論文

在發表的30餘篇論文中,其中有著所色性乾皮症3例報導(1955年)、泛發性皮膚念珠菌病4例報導(1957年)、石膏樣子孢子菌引起增殖性體癬一例報導(1979年)、慢性皮膚黏膜念珠菌病2例報導(1978年)及嬰兒肢端膿胞病(1983年)5篇均為國內首先報導的病例。氟化類固醇激素外用引起的不良反應(《中華醫學》雜誌79,是國內綜合症5例報導(《北京醫學》81年)為在北京地區首先報導,甲分離症病因調查及治療討論(《臨床皮膚科雜誌》82年)發現此病與不吃青菜有關,內服多種維生素及鈣片治療可獲佳效;尿素軟膏治療甲癬203例療效觀察(《中華皮膚科雜誌》80年為國內首先採用尿素軟膏脫甲治療甲癬,於1985年獲市衛生局科技成果獎;雷公藤治療銀屑病關節炎治療觀察報告(《北京醫學》83年)一文曾在中華皮膚科全國代表大會上宣讀;《嗜酸性痒疹的臨床表現》一文中(《皮膚病防治雜誌》87),龍氏將一組全身皮疹以痒疹形式出現,嗜酸性細胞增高達10~50%,IgE較正常人高100~1000倍,抗組胺治療無效的痒疹,命名為嗜酸性痒疹;梅毒血清學與臨床(《中華內科雜誌》1994年)已被北京圖書館電子閱覽室計國外CD-ROM收入資料庫中;憂潔液治療CA241例報導(《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95),龍氏首先發現了LK植物液治療CA,命名為憂潔推薦於臨床套用;曾發表60餘篇科普文章,編寫科普書籍有《皮膚病防治》《你知道性傳播疾病的危害嗎》《醫學小百科》《性病百問》等。

龍振華簡介:

龍振華網站

尖銳濕疣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