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慶橋

龍慶橋是一座五孔36間,長140米,高14米,寬5米的石木結構屋式橋,原名小梅“濟川橋”,是一座滄桑千年的古廊橋。乾隆42年(公元1777年)重建,更名為“通福橋”,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改名為“壽川橋”。民國9年(公元1920年)經龍慶兩縣知事會看後,以王先培為總董事,劉朝高等四人為理事,募捐銀元兩萬多塊動工重建,至民國13年(公元1924年)竣工。橋樑採用鋼筋混泥土梁板結構,橋樑上部採用木製廊屋結構,借鑑吸取木拱廊橋造型優美的特點並作適當改進。計畫2011年5月1日前廊橋下部橋樑工程完工,2011年10月1日前橋樑主體工程全面竣工。主體工程投資估算為700萬元,配套設施投資估算200萬元,總投資估算900萬元。龍慶橋的重建,將使大窯古窯址、竹口、黃田古窯址、小梅龍慶廊橋、小梅和曹嶺古街、小梅大王廟、黃南植壁殿、黃南廊橋至孫坑窯、孫坑廊橋連成一線,形成小梅、竹口、黃田鄉村旅遊的黃金線路。

龍慶橋是一座五孔36間,長140米,高14米,寬5米的石木結構屋式橋,原名小梅“濟川橋”,是一座滄桑千年的古廊橋。乾隆42年(公元1777年)重建,更名為“通福橋”,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改名為“壽川橋”。民國9年(公元1920年)經龍慶兩縣知事會看後,以王先培為總董事,劉朝高等四人為理事,募捐銀元兩萬多塊動工重建,至民國13年(公元1924年)竣工。從橋頭拾級而上,迎面橋門石刻橫匾上可見“龍慶橋”三個蒼勁大字,題字出於清末狀元、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張謇之手,這也是全國唯一一座由狀元題詞的廊橋。1949年5月中旬,龍慶橋毀於兵火。 眼下,經過近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拆除,龍慶橋僅剩兩個橋墩,廊橋化為遺夢,石墩也成為記載歷史的碑文。
重建的龍慶橋造型結構:橋樑採用鋼筋混泥土梁板結構,橋樑上部採用木製廊屋結構,借鑑吸取木拱廊橋造型優美的特點並作適當改進。總的構思是:既不失原有古橋結構精巧、古樸典雅的特點,又能體現木拱廊橋基本特徵,採取微拱式造型,橋面按兩檐廊屋標準建造,中設神龕,並建三檐,突出“牛腿”橫樑工藝之長。
建設計畫與時限,計畫2011年5月1日前廊橋下部橋樑工程完工,2011年10月1日前橋樑主體工程全面竣工。主體工程投資估算為700萬元,配套設施投資估算200萬元,總投資估算900萬元。資金採取民間集資、企業贊助、政府補助相結合。
龍慶橋的重建,將使龍慶梅嶺兩地的歷史文化再次展現在世人眼前。作為龍慶橋配套設施的千年水運碼頭、文化長廊和梅園等工程的建成,將使大窯古窯址、竹口、黃田古窯址、小梅龍慶廊橋、小梅和曹嶺古街、小梅大王廟、黃南植壁殿、黃南廊橋至孫坑窯、孫坑廊橋連成一線,形成小梅、竹口、黃田鄉村旅遊的黃金線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