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庭侯村

龍庭侯村

這位侯爺嚮往隆慶朝,就起了興隆庵這個名。 這位侯爺請來這樣一位菩薩,百姓非常歡迎。 這位侯爺迷上佛教,他的一舉一動都嚴格按照佛教的教義去作,一絲不苟,現在人是很難理解的。

百科名片

龍庭侯位於京郊順義區東南部,京平高速緊鄰村旁,京平高速-孫三路出口即到村口。面積1.7平方公里。村子共有平房院落220個。社區常住人口總戶數230戶,常住總人口400人。
公交:順17路

古代傳播佛教文化的聖地

村名起源
龍庭侯原名叫“龍廷候”。傳說明朝有一位侯爺是戚繼光手下的虎將,因為對朝廷不滿,一氣之下辭官離去。隱姓埋名來到這個地方,起名叫“龍廷候”意思是說,我時刻等候朝廷的召喚。是什麼原因讓這個侯爺生這么大的氣呢?這位侯爺跟隨戚繼光多年,對朝廷有人彈劾戚繼光心中憤憤不平,致使棄官出走。抗倭名將戚繼光於隆慶三年(1569年)在掃平杭州、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的倭寇以後,奉命揮師北上鎮守薊州。戚繼光率領十二路人馬,從山海關到鎮邊(昌平西)的長城防線修築空心台1017座,打敗韃靼人的數十次進攻,使韃靼人放棄進攻中原的政策。戚繼光在平倭的作戰中立下了卓越功勳,一直為後人所敬仰和讚頌,他的英雄業績將永垂史冊。就這樣一位忠心保國的英雄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被參劾,他的部下將領胡守仁、王如龍、朱鈺、金科等人也受到革職或戍邊處分。其中就有這位侯爺,他根本不接受朝廷的處治,私自跑到龍庭侯這個窮鄉僻壤,潛心研究佛事。這位爺為什麼看上龍庭侯這個窮地方了呢?因為他騎馬跑累了,在這個土崗子上坐著休息,問過路的百姓這是什麼地方,百姓回答說:“您坐的地方叫龍崗。”侯爺說:“借你吉言,俺們就在此安居。”侯爺又說,“不能建立自己的莊園,離京城近,太顯眼了,我們要建廟隱居。”就這樣建起興隆庵,前後兩層大殿。前殿正座是關公,兩旁周倉、關平等四位大將。後殿正座供三位菩薩,中間坐的是觀音菩薩,左右是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前邊站著四大金剛。興隆庵門前5丈遠處建築一個碑亭。碑的正面三個大字“隆廷候”,背面上方橫寫“興隆亭”,下面是建庵碑文。大意是:“辭官不喪志,忠心報國家。朝廷一聲喚,騎馬走天涯。窮鄉研佛事,弟子千百家。請來大悲佛,救難普天下。”為什麼其廟名叫興隆庵呢?因為這位爺隨戚繼光打敗東南沿海的倭寇成為抗倭名將,譽滿全國是在隆慶年間,隆慶一朝政治清明,人才輩出,經濟發達,成為中興盛世。這位侯爺嚮往隆慶朝,就起了興隆庵這個名。興隆庵前後兩層殿的設定和佛位的安排都是有用意的。前殿供關公,表示這位侯爺是一位武人,要像關雲長一樣無官有武,也要保持一方平安。興隆庵不論僧人和雜役都要讀經習武,做到文武兼備。後殿正座觀音菩薩,表示要解救百姓的苦難。侯爺說:“我個人無力解救天下百姓的苦難,我請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普渡眾生。”據《妙法蓮華經》中“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菩薩,能現33個化身,救12種大難。遇難眾生只要念誦他的名號“菩薩”,即時觀世音便會聞聲前去拯救解脫。觀世音主張“隨類化度”,他救苦救難,不分貴賤賢愚,所以他的美名尊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簡稱“大悲菩薩”。這位侯爺請來這樣一位菩薩,百姓非常歡迎。定初一、十五為普通百姓進香日,平時閉門念經。許多百姓拜佛求籤都說很靈。有一個叫劉半仙的繪聲繪色地說:“十五那天我去興隆庵求籤。半路遇上一隻花斑虎攔住我的去路,心想:我命休矣。突然想起趕快呼救觀世音菩薩,口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這句話念完,就看花斑虎機靈一下渾身打個冷戰,看我一眼扭頭就跑了。”劉半仙口念菩薩驅虎的訊息傳開了,興隆庵香火絡繹不絕。這位侯爺為了提高僧侶們的佛教理論水平,特從浙江省舟山群島內的普陀山這箇中國最大的國際性道場請來一位高僧,講授佛教教義。這位高僧把漢化佛教觀音特點總合為三:(一)能救現實生活中一切苦難,而不教導人們把希望寄託未來;(二)苦難的眾生要求得到觀音的幫助,要口念觀音名號;(三)要深入民眾,不厭棄任何人,不分貴賤賢愚,放下屠刀,立即成佛。這位爺帶頭認真執行,還花重金買來五箱10部佛經。興隆庵很快就成了京東佛教理論講經說法的道場。許多人慕名而來,這裡接收的人員大部分都是有苦難背景的人。有的是辭官隱退的,也有反抗階級壓迫被迫殺人外逃的,還有的是農民中吃不上穿不暖的青年農民,也有一些殘疾人等等,經過系統訓練,培訓出一大批僧侶人員。順義河東一帶,平谷、密雲、三河等地寺廟的和尚都從這裡培訓出來。魚子山、峪口、麻林山、戶耳山等處的和尚都來興隆庵“熱頂”受戒。興隆庵世代相傳,這個京東名不見經傳的荒郊野地就成了佛教文化的聖地。這位侯爺為了使興隆庵能長久保持生命活力,一方面它置購10頃地,保證僧侶的讀經受戒的正常生活。也要求所有僧侶人員或雜役一律亦佛亦農,又讀經又種地;另一方面開展社會上的法事活動,為周邊的有錢人娶親送喪掙一些錢,補貼生計。這兩條是興隆庵香火不斷的重要保證。這個侯爺直到如今,誰也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百姓官稱他為侯爺,自己也認領了。誰家有難,主動幫助。這村的百姓想起這位侯爺,至今心裡都納悶兒,他棄官拋家,在這個窮地方建廟講經傳播佛文化,一心一意想拯救百姓的苦難,成天操心費力,吃不好睡不好,他究竟為什麼呢?至今還是個謎。延伸史話

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是公元前五、六世紀時,釋迦牟尼在南亞次大陸創立的。佛教教義的核心是宣揚人生充滿苦,只有信奉佛才能找到擺脫苦的道路。由於佛教教義很符合統治者維護政權的需求,又符合下層人民想要改變苦難命運的願望,因而佛教得到迅速的發展,佛教徒人數越來越多。這位侯爺迷上佛教,他的一舉一動都嚴格按照佛教的教義去作,一絲不苟,現在人是很難理解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