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龍堰鄉位於鄧州市南部,距市區9千米。面積80.6平方千米,轄北店、白落堰、郭惠莊、白馬王營、牛營、歪子、大王、小河、申莊、周河、劉道廟、徐營、史坡、姚營、張營、唐棚、龐營、唐坡街、刁河店、何營寨、大周營、穆莊、彭營23個行政村,105個自然村,231個村民小組。鄧(州)南(陽)、鄧(州)襄(樊)公路過境。
[代碼]411381319:~200北店村 ~201白落堰村 ~203郭惠莊村 ~204白馬王營村 ~205牛營村 ~206歪子村 ~207大王村 ~208小河村 ~209申莊村 ~210周河村 ~211劉道廟村 ~212徐營村 ~213史坡村 ~214姚營村 ~215張營村 ~216唐棚村 ~217龐營村 ~218唐坡街村 ~219刁河店村 ~220何營寨村 ~221大周營村 ~222穆莊村 ~223彭營村
沿革
1949年屬刁河區,1958年分屬城關、構林公社,1961年屬刁河區,1969年分屬構林、刁河公社,1975年建白落公社,1983年改白落鄉,1995年更名為龍堰鄉。1997年,面積83.6平方千米,人口5萬,轄北店、白落堰、郭惠莊、白馬王營、大王營、牛營、歪子、小河、徐營、劉道廟、周河、申莊、史坡、張營、姚營、刁河店、唐棚、龐營、何營寨、穆莊、彭營、大周營、唐坡街23個行政村。
基本概況
龍堰鄉總面積82.6平方公里,耕地74986畝,207國道、鄧孟路、焦枝線穿境而過,刁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龍堰原名白落堰,堰為低洼之地,古人圍堰種稻,引刁河水澆灌,因而又稱白米堰。明清時期,始成集市。白落堰介於鄧州市區與構林鎮之間,北依鄧州、南控荊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而戰亂頻繁,匪患不斷。加之生產力低下,五穀不結,白米不收,形成“一窮二白三落後”的局面,因而人們習慣稱之為白落堰。白落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她是中共鄧縣首屆縣委誕生地。1929年7月,地下黨組織在白落堰國小召開鄧縣首次黨的代表會議,決定撤銷中共鄧縣特區委員會,成立中共鄧縣委員會,這是黨在鄧縣建立的第一個縣委。至此,鄧縣的黨組織有了統一的領導機構,鄧縣的革命鬥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農業生產
近年來,該鄉按照“常規農業抓煙棉,郊區經濟抓畜蓮,抓好煙蓮富財政,抓好畜棉富民眾”的發展思路,緊緊圍繞既定的奮鬥目標,帶領全鄉幹部民眾務實苦幹,頑強拚搏,全鄉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良好局面。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完成2.08億元,較97年增長22%;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1、31億元,較97年增長16%;財政收入完成497、7萬元,較97年增長17%;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實現192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主要表現在:
——夏糧生產獲得較好收成。全鄉5、58萬畝小麥實現總產1500餘萬公斤,平均畝產260公斤。
——蓮菜開發成效顯著。全鄉共種植蓮菜10000畝,預計總產值達3000萬元,增加財政收入160萬元。受到市委、市政府領導的肯定。
——畜牧養殖業健康發展。據統計,牛、豬、羊、禽存欄量均比上年有所增長。養殖場發展7個,其中2個養雞場規模都在千隻以上,養殖大戶420個。全鄉畜牧業總產值完成3830元。
——煙棉生產水平不斷提高,菸葉落實面積2500餘畝,完成了收購任務和稅收任務。棉花面積落實了3萬畝,麥套棉占95%以上,良種覆蓋率達100%,包衣種子達98%,地膜覆蓋1、83萬畝。總產量完成220萬公斤。
——植樹造林成效明顯。去年新植樹13萬株,成活率和完好率達90%以上。被市評為林業生產先進單位。
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發展勢態良好,各類企業發展到413家。,總產值5100萬元,稅利1100萬元。其中輪窯為主的建材業在豫西南、鄂西北被譽為第一鄉。40座輪窯總產值完成1000萬元,稅利150萬元。2008年,龍堰鄉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搶抓機遇,務實重乾,使經濟社會取得了又好又快發展。止2008年底,國內生產總值完成3.3億元,增長18%;財政收入401萬元,與前三年相比,扣除不可比因素外,增長77%;全鄉工業稅收與2005年相比連續翻了三番;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內,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局面。已先後4次迎接南陽市召開的畜牧、新農村建設、沼氣、生態市建設現場會觀摩,鄧州市村莊整治現場會、生態造林現場會先後在龍堰鄉召開;項目工作全面開花,形成了以板材加工業為龍頭的鄉鎮工業框架。全年新引進項目12個,其中超千萬元項目2個;土地整理逾時完成任務,粘土磚窯拆除工作迎難而上,對全鄉19座磚瓦窯按時予以徹底拆除,合作醫療、計畫生育工作在全市評比中取得顯著成績,並榮獲南陽市先進單位稱號;全鄉社會大局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黨的建設日新月異,鄉村兩級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空前高漲。2008年,在全市的年度目標考評中,該鄉的“三抓”工作目標考評獲一等獎;在鄉鎮辦區單項競賽中,該鄉的村莊整治、財政、小城鎮建設、棉花、畜牧、沼氣、土地“三項整治”和新農合等八項工作獲獎,獲獎數居全市第二名。
村莊整治
村莊整治按照“科學規劃、提高標準、典型引路、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紮實推進村莊整治、累計投入資金618萬元,整治自然村99個,占全鄉自然村總數的95%,打通主次幹道138條,修築水泥路90公里,沙石路130公里,治理坑塘15個,拆遷“空心村”舊房及影響公路建設的建築物共262座1048間,新增耕地1500畝,為農業生產和項目建設用地提供了有效保障。其中大王、唐棚兩個行政村已對所有自然村進行了整治,完成了整治任務。全鄉已建沼氣池619個,安裝太陽能熱水器718台,建標準衛生間25個,農村小超市25個,文化茶館12個,新農村書屋3個,小遊園5個。通過推進村莊整治,使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也使農民民眾切實感受到了改革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從“白落”到“龍堰”,不僅僅是地名的變換,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變遷,由昔日的“一窮二白三落後”到今日的蛟龍出堰騰空起,這其中折射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的滄桑巨變。這難道不是社會變革的真實寫照嗎?舊社會的“回龍騰蛟”描繪的是土匪流竄,民不聊生的局面,今日的“蛟龍出堰”則是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