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飛將[詞語釋義]

龍城飛將[詞語釋義]

“龍城”指奇襲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衛青李廣,更多的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人。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李廣(?—前119),隴西成紀 (今甘肅天水)人,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從軍擊匈奴因功為漢中郎。李廣接受世傳弓法,射得一手好箭。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中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匈奴人驚嘆李廣騎術,’飛將軍‘由此得名。

基本信息

出處和簡介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遠征的弊端和守邊疆的重要性。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長征”指西漢李廣利西征萬里之遙的大宛,絕大多數將士沒有回來。王昌齡同時期唐朝時高仙芝西征萬里之遙的黑衣大食,很多人沒有回來,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遠征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有鎮守邊塞的猛將,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

“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如今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鬥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裡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龍城飛將[詞語釋義] 龍城飛將[詞語釋義]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相關人物

陰山之戰

唐軍統帥李靖於貞觀四年(630年)二月以3000騎趁夜襲擊陰山東突厥駐地,因此也叫做“李靖夜襲陰山”或者“夜襲陰山”。唐朝在這次戰役中徹底擊敗了東突厥汗國,東突厥頡利可汗後被俘虜,東突厥從此滅亡,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

萬里長征

大宛(吉爾吉斯、塔吉克等國境內),離長安有1萬二千里,有人口三十萬,軍隊六萬,。漢武帝聽出使大宛的使者回來報告,說大宛出產天下最名貴的駿馬血汗馬,在大宛的貳師城,被國王收藏起來,拒不讓漢的使者觀看。武帝也最喜歡馬。因此便派壯士車令及其隨從帶著千金及用純金鑄的一匹馬去大宛,換取血汗馬。車令及其隨從出玉門,穿沙磧,翻天山,越蔥嶺,一路上餐風宿露,日曬雨淋,艱辛跋涉,好不容易才到達大宛。車令拜見大宛國王毋寡,說明漢朝願用乾金及純金所鑄金馬換取大宛貳師城的名馬的來意。毋寡自恃距漢遙遠,漢朝不能對他用兵,奈何不了他,而且他又已經羅致了很多漢朝的金銀絲綢等物,不以千金及金馬為奇,對車令則極不禮貌,傲慢地說:“你那千金與金馬有什麼了不起,敝國多的是。貳師城的馬是我大宛的寶馬,豈能換與貴國,休得妄想。”車令以大漢天朝使者自居,又想千里迢迢,手足胼胝,歷盡艱險,而遭此無禮對待,甚為氣憤,也出言不遜,努目怒斥,並褪破金馬,以示輕蔑。大宛國認為漢朝使者輕漫無禮,強迫離境,並暗中唆使鄰近的郁成王在途中將令車及其隨從殺掉,奪去所攜帶的金銀及其他財物。

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李廣利率領騎兵六千,步卒數萬,遠征大宛。出了玉門關,進入西域地區,所路經的一些小國,見漢兵到來,都緊閉城門,不給漢軍食物。漢軍缺乏糧草,便沿途攻打城池。攻下了,就能取得糧草,供士卒馬匹食用;攻不下,略盤桓數日,繼續前進。一路之上,戰死的餓死的很多,到達大宛的郁成時,士卒僅剩下數千人,而且都飢餓之極,疲勞不堪,一個個面黃肌瘦,精疲力盡。李廣利指揮軍隊攻打郁成城。經一再調遣士卒強攻猛打,對方防守嚴密,均不得手,傷亡甚眾。李廣利考慮到郁成城尚且攻不下來,又怎么能攻破大宛的王都呢?而且士卒越來越少,既無兵員的補充,又無糧草的接濟,便決定撤軍。部隊回到敦煌,往來時間共兩年,所剩下的士卒才及出發時數萬的十分之一二,損失極為慘重。第一次遠征大宛,就這樣因輕率出師及指揮不力以慘敗告終。

太初三年,李廣利再奉命率大軍遠征大宛。隨李廣利遠征的大軍有六萬人,還有許多私自跟隨大軍一道。出征的不在六萬之數,又有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驢和駱駝以萬數。糧草充實,戈矛齊備,弓弩甚設,能滿足部隊軍需上的一切需要。另外徵調十八萬士卒,布防在酒泉和張掖以北,新設定居延和體屠兩個軍事據點,一方面防匈奴的入侵,切斷大軍的補給錢,一方面作為遠征的後援部隊,便於接應。又徵調了許多民夫,為大軍運送糧草。到達大宛的士卒有三萬人。李廣利率師繞過郁成城,直抵大宛都城、先斷決城內水源,再圍困攻打。攻打了四十餘日。大宛的一些貴族暗中商議說:“國王毋寶馬收藏,不給漢朝,又殺害漢朝的使者,因此得罪漢朝,招致漢軍的攻打。假如我們殺掉國王,獻出 寶馬,漢軍一定解圍而去。不然城被攻破,我們的生命財產都將同日化為灰燼。”於是便聯合起來,殺掉毋寡。正好此時外城被漢軍攻破,俘虜了大宛最驍勇的戰將煎靡。城中的貴族更為驚恐,趕快將母寡的頭割下,用木盒裝著,獻給漢軍統帥李廣利,並說:“我們將所有的寶馬都牽來,任隨你們挑選,並且供給你們軍隊的酒食,只要求你們不再攻打我們的內城。”李廣利答應了大宛方面提出的要求,停止攻打內城。漢軍挑選了最好的寶馬數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三千餘匹,並立大宛貴族中過去與漢朝最親善友好的昧蔡為大宛國王。

李廣利凱旋班師,武帝封李廣利為海西侯,以表彰其功勳。

從敦煌出軍時,士卒六萬人(不包括私自隨軍出征的)、戰馬三萬匹,入玉門關時,士卒僅萬餘人,戰馬僅千匹,使許多優秀的漢家兒郎枉死溝壑,暴骨異域。孝武以為萬里征伐,不錄其過。

公元750年,唐朝統治者以西域藩國石國“無番臣禮”為由,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領兵征討,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允諾和好。不久高仙芝違背承諾,攻占並血洗石國城池,捋走男丁,格殺老人、婦女和兒童,搜取財物,俘虜石國國王,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將被俘的幾位國王獻於玄宗面前,並因赫赫戰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將軍,並將石國國王斬首。此時高仙芝達到了征戰生涯的最高峰。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大食援軍計畫襲擊唐朝西域四鎮,高仙芝先發制人,主動進攻大食。高仙芝率領大唐聯軍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唐朝要在中亞樹立霸權就必須擊敗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亞則必須擊敗唐朝的挑戰。

天寶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軍從安西出發,在翻過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中亞名城怛羅斯城下,城中已經有阿拉伯軍數千人搶先駐守,唐軍只好開始圍攻怛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城附近)。據阿拉伯史書《創世與歷史》記載,阿拉伯人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訊息之後,駐巴斯拉的東方總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達命令,部將塞義德·本·侯梅德帶部下數千人的部隊搶先駐守怛邏斯城中,加強防守,為大軍集結贏得時間。艾布·穆斯林帶著自己的1萬人趕往撒馬爾罕構築工事準備大戰,齊雅德和另一將領艾布達·烏德·哈里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駐屯軍1萬人迅速趕往怛羅斯城,(可能還包含艾布·穆斯林的一部分部隊),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軍趕到,從背後襲擊唐軍(段秀實傳圍城五日不克),在外圍警戒的葛邏祿部僱傭兵見事不妙突然逃跑,導致唐軍陣腳頓時大亂。葛邏祿的行為在唐軍看來是徹底的背叛,阿拉伯聯軍趁機出動重騎兵突擊唐軍陣營的中心,連日征戰的唐軍在內外夾擊下再也支撐不住,終於潰敗,高仙芝在夜色掩護下單騎逃脫。李嗣業、段秀實收攏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聯軍中的拔汗那兵也潰逃至此,造成兵馬車輛擁擠堵塞道路。李嗣業恐阿拉伯追兵將及,不惜對盟軍大打出手,揮舞大棒斃殺百餘名同屬大唐聯軍的拔汗那軍士,才殺開一條血路,殘餘唐軍得以通過。此前李嗣業還曾勸高仙芝棄兵逃跑,被段秀實斥責為“憚敵而奔,非勇也;免己陷眾,非仁也”。在收攏殘兵之後,高仙芝並不甘心,依然想進行一次反擊,在李嗣業等的勸說之下終於放棄。最後高仙芝只得引殘兵逃至安西。

此役唐軍面對占優勢的阿拉伯聯軍,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中,大約損失一萬餘人,其中陣亡和被俘各自近半,但仍有有數千餘得以身還。

此龍城,是唐朝防衛外敵入侵的邊塞,而非他國,否則不倫不類。而龍城在唐詩中,與玉門等一樣,成為邊關的代稱。 在唐詩中,虛指邊關,而非指西漢時敵國匈奴。此類詩詞甚多,皆指邊關,無一指它國:

雁門霜雪苦, 龍城冠蓋稀。——王績《在邊三首》(雁門,龍城皆指邊關)

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 龍城匹馬還。侯印不聞封李廣,別人丘壟似天山。——溫庭筠《傷將軍》(榆關、龍城皆指北方邊關。翻譯:外族侵略者武裝侵犯榆關,在邊塞龍城一敗塗地,只有幾匹馬逃回去了。 李廣戍邊這么大的功勞,但沒有得到應得的封爵;而那些才能平庸的人,不但被封侯,而且死後還給建立了高大的墳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朝見馬嶺黃沙合,西望 龍城陣雲起。——盧思道《從軍行》

忽值胡關靜,匈奴遂兩分。天山已半出,龍城無片雲。漢世平如此,何用李將軍。——吳均《戰城南》(龍城與天山相對,龍城無雲邊關無事不用李將軍)
鐵馬胡裘出漢營,分麾百道救龍城。——常建《塞下》(鐵馬胡裘是出漢營者的打扮,他們的目標是去救龍城,龍城是漢方重要的關隘)

去為 龍城戰,正值胡兵襲。——王昌齡《從軍行二首》(此次出行為了龍城而戰,而龍城正在被胡兵襲擊.)

長相思,望歸難,傳聞奉詔戍皋蘭。龍城遠,雁門寒。——徐陵《長相思二首》(皋蘭,龍城,雁門,都是邊關)
邊秋胡馬肥,雲中驚寇入。……月暈抱龍城,星流照馬邑。——簡文帝《隴西行三首》(外敵來了,龍城馬邑是前線)
雖弭輪台援,未解龍城圍。——梁簡文帝《賦得隴坻雁初飛詩》(外敵當前,前線在輪台和龍城)
昔隨張博望,辭帝長楊宮。……季月邊秋重,嚴野散寒蓬。日隱龍城霧,塵起玉關風。——何遜《學古詩三首》之三(龍城與玉關對仗,都指邊關)

龍城飛將[詞語釋義] 龍城飛將[詞語釋義]

所以,龍城飛將,泛指保衛邊關的優秀將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